近日在北京南锣鼓巷有这么一群举止独特的美女,她们双手举牌,牌子上写着“拒绝小鲜肉”,引起网友关注。有网友调侃,称:“中国娱乐圈真是让人操碎了心”,也有网友表示质疑,觉得美女们这是炒作之举,是想要走红的举动。(2015年11月4日《北京晨报》)

把演艺圈里的老男人称之为“老腊肉”把年青一代称之为“小鲜肉”也有几年时间了。小鲜肉是什么东东?百度这样解释:“小鲜肉,用于形容男演员,指年轻、帅气、有肌肉的新生代男偶像,一般是指年龄在12岁——25岁之间的性格纯良,没有太多情感经验,并且长相俊俏的男生。”这么好的男生本该是美女们追求的对象,怎么就开始拒绝了?在与朋友交流此事,朋友不屑的瞟了我一眼说:“你脑袋进水了,她们不拒绝现实生活中的‘小鲜肉’,也不是真的反对银屏里的‘小鲜肉’只是觉得在他们身上少了些阳刚之气罢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小鲜肉”充斥屏幕的事实,这与在娱乐圈好不好混没什么关系,况且从当下比较成功的节目上来看,不论是真人秀还是电影电视剧,不论是收视率还是票房,似乎都是因为有了“小鲜肉”才连创佳绩。“小鲜肉”的活跃与“老腊肉“落幕是迟早的事,是必然。
我不认为美女们举牌拒绝“小鲜肉”是内心最真实的诉求,更像是街头行为艺术的一种展示,本身就是娱乐大众。别忘了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再说这些小鲜肉还是扛得动煤气罐的。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出现在北京南锣鼓巷这几位美女,来自那个团体或学校,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们此举已经引起社会极大的反响和共鸣。
审美不仅要看“小鲜肉”更要看阳刚的一面,有的网友称,我们虽然不抵制小鲜肉,但对男人的描述还是多以硬派、阳刚为美才好。在前些日子热播剧《特警力量》编剧和导演就以“小鲜肉”们主打“青春”概念,在“硬汉美学”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炸燃、励志和成长的元素。人们看了大呼过瘾,本剧是想塑造不同于“小鲜肉”和“花美男”的审美观,希望传递的是阳刚和健康美。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男孩不阳刚”“娘娘腔越来越多”的确是个事实,可这与影视剧里“小鲜肉”们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有专家指出:“男孩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是应试教育,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学习成绩,男生正渐渐落后于女生。并强调:如今的教育模式限制了男孩的成长需要,比如:“男孩爱动脑、爱挑战、爱运动、爱创新,这些行为倾向都与男孩体内更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分泌有关,但这些往往变成男孩们不听话、不守规矩的表现。逐渐男孩觉得学习不再占优势,特长得不到发挥,性格发展得不到引导,甚至长期在学校得不到正面的反馈,最终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也有人认为:男孩不阳刚,这里面原因很多,更多的原因可能来自其家庭,家庭的教育理念、父亲忙于工作,和儿子交流太少等都有可能是诱因。还有一些是共性的问题,比如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下降,所以这也会让部分男孩子看起来不够坚强和阳刚。在对男孩子的教育上,父亲的角色尤为重要,父亲一定要花时间多陪陪孩子,在亲子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起男性的责任感和胆量。而在对男孩子的教育上,也不要一味用“听话”、“很乖”等标准来要求孩子,而应就事论事,让他明白道理,提高抗挫折能力,提高其与人交往能力,并适量锻炼运动等,让他从小适应一个男性的角色。
虽然美女举牌拒绝“小鲜肉”有炒作之嫌,但如果我们从教育层面男孩子如何变的阳刚着眼,又会觉得这个话题挺现实的,难道不是吗?!(随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