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第一高楼"为何遭遇冷嘲热讽

(2015-09-10 07:35:44)
标签:

杂谈

中国第一高楼

天津

分类: ★随意时评

 争相的"中国第一高楼"在哪里?

   评:中国第一高楼为何遭遇冷嘲热讽?

文/随意

   
 

 

"中国第一高楼"为何遭遇冷嘲热讽位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117大厦已经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建成后的天津117大厦结构高度达596.5米,成为仅次于迪拜哈利法塔的世界结构第二高楼、中国在建结构第一高楼。(2015年9月10日《天津日报》)

有着第一情结中国人每逢第一的出现都会花湖雀跃一番,但是这回没有,网友们给予更多的则是冷嘲热讽。这是为什么?

首先,就是这个第一很是添堵。

这个第一高楼在天津落成。据报道天津117大厦由中建三局建设,由于该大厦拥有117层楼层而得名。据大厦的建设方中建三局介绍,天津117大厦是目前中国超高层建筑中,结构高度最高的建筑物。媒体还特别强调,这是“结构高度”,也就是说这个大家伙不包括建筑附属物如天线、钢架、塔冠等,完全是房屋的高度。   

据悉,除了高度创造我国纪录外,117大厦还有10项世界之最和中国之最。但是当地的人们由于“大爆炸”恐惧至今未消,人们自然不会对这个所谓的“中国第一高楼”感冒,这两日笔者到天津办事,也提到“第一高楼”的事,平日里特别热情的天津人,对我抛出的话题并不感兴趣,我知道他们还没走出“大爆炸”的阴影,这一点自然理解。不过他们提到一个问题倒让我倒吸一口凉气“如果这座摩天大楼在爆炸区域内会怎样的后果?”

也许换做别的任何一座城市的人都不会提到这么有深度的问题,但是天津人想到了,因为他们看到了“大爆炸”的惨烈,因为他们看到“大爆炸”后周边建筑被摧毁场面,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把两个不相干事件联系在一起。他们更不喜欢媒体大肆渲染“中国第一楼”,用他们的话讲就是“没多大意思!”,理由是,爆炸现场硝烟未散尽,死难者的尸骨未寒,责任人并没有全数归案,这个“第一”不仅起不到让天津市民振作,反而更加添堵,因为他们对什么是“大爆炸”以及什么是“灾难”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天津市民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他们的假设也是成立的,如果“第一高楼”就是在该区域,那么它也一定被摧毁,无论是当时是否处于在施,还是完成主体结构,那么死伤就不只是现在所公布的数字,恐怕是数倍于它(死亡人数)。什么方案中运用了《易经》智慧,还糅合“负阴抱阳”理念全都是白说。

可是天津人大爆炸前可不是这么想的,他们一提到哈力法塔或西尔斯大厦,人们自然想到迪拜和芝加哥。建造高层建筑作为标志性建筑,进而提高城市知名度,是建造高楼的另一个原因。我们也的确看到,近年来,天津正努力打造着独特的景观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海河沿线的景观已吸引无数游客参观,成为颇为引人注目的一景。同时,这个城市立志建设一两座超高层建筑作为地标,自然风景加上建造的景观,都将形成美丽的城市天际线。加强城市国际名片,创造城市自豪感和国际身份。

其次,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第一高楼”?

据了解,被誉为“中国第一高楼”的117大厦将进入主体全面装修阶段,预计2016年底投入使用。看来这座摩天大楼已成事实,是否“第一”或者说这个第一究竟能坐多久,倒是个问题,因为曾经的身高555.5米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也称之为“中国第一高楼”可没多久就被身高更猛一些的上海中心大厦所取代,而与天津117大厦同时在建的还有武汉的绿地中心只可惜后者比前者爱了9.6米,他只能在单项上寻求突破,因为与117大厦在结构高度上争“中国第一”是没戏了,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建成或已经封顶的超高层建筑达3103座,数量居世界第一。对此有人说:“今后十年,我国平均每5天建成一栋摩天大楼,一些地方将设计高度纷纷瞄准区域第一、中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所以天津的117大厦的“中国第一”不久就会被取代,况且武汉的绿地中心已经通过设计修改加高30米。所以117大厦的“第一”被取代留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但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第一高楼”吗?

不少人一度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摩天大楼是被逼出来的,理由是服务业规模太大,而土地资源有限,不得不向空中要空间。但在我国的一些城市,“第一高楼”与宽马路、大广场一样,往往成为政绩攀比的工具,一些地方官的虚荣心决定了城市的天际线。

  有人预测照这样的“中国速度”到2020年,中国拥有的摩天大楼数量将是美国的2.3倍。原来还是在京沪两地比高低,可是近年来,摩天大楼在我国遍地开花,争相崛起。一些地方纷纷将摩天大楼的设计高度瞄准区域第一、中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据摩天城市网粗略统计,截至2012年7月,我国已建成摩天大楼470座,还有332座在建设中、516座在规划中。换句话说,今后十年中国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似乎成了各地暗地里较劲座右铭,可谁有愿意多想一下地质条件是所有摩天大楼要克服的第一道难关。超高层建筑地基开挖都比较深,这一过程需降压排水,会导致地表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陷。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不断长高的城市,能否守住不变的地平线,仍是一道待解的难题。同时我国毕竟是地震多发国家之一,而更现实的问题是,超高层建筑救援也是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云梯消防车最高救援高度为101米,而对于更高层的救援则只能依赖大楼本身的消防带、感烟喷淋系统、避难层,以及顶层的直升机。

  此前引发社会热议的长沙“天空城市”,号称4个月能建好202层的地上建筑,就引发了社会对其安全性的质疑。业内人士分析,基于工期,“天空城市”很可能选用纯钢结构。而纯钢结构无法克服火灾的致命打击,会使超高层建筑救援陷入困境。

  除了建设,超高层建筑的管理维护也面临巨大挑战。超高层建筑一般会容纳上万人同时办公,对通风、供电、供暖、给排水、电梯等系统的要求也更高。为了减少高空气流扰动,超高层建筑一般都封闭运行,上海金茂大厦的空气流通和冷暖调节全靠一台功率高达28000千瓦的空调,相当于9000多台一般家用空调的功率总和。如果这台空调出现故障,就意味着全楼上万人都要在闷罐里工作。造价昂贵、动辄近百部的电梯系统,更是维持超高层建筑健康运转的心脏。一旦“掉链子”,后果不堪设想。  有必要造这么多“第一高楼”吗?

  目前,数量为美国88%的中国摩天大楼,支撑仅为美国29%的第三产业产值,尽管超高层建筑面临的挑战众多,但我国不少地方建设摩天大楼的热情不减,甚至像义乌、华西村等县级市、村镇,也竖起了超过300米的高楼。

  也许受人口、土地、价格等因素制约,在中国东部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特别是在寸土寸金的金融区,建设超高层建筑是一种必然。”但也有人认为,在北京这样的人口高密度地区,150米应该成为建筑的普及高度。节省出的土地,可以更多地用于绿化、交通等城市公共服务,完善宜居环境。

  连续而紧凑的空间,是超高层建筑的最大优势。不过与普通建筑相比,超高层建筑主要是结构和电梯增加了造价。200米至300米超高层建筑的单位成本,比100米以下的普通建筑要高40%至70%,300米至500米的单位成本,比100米以下的普通建筑要高70%到1.1倍。“在土地价格上涨的今天,建设300米以下的超高层建筑反而能通过提高容积率来更好地消化土地成本。”

  追溯历史,我们也许无法否认缓解城区用地紧张,促进商业繁荣发展,是摩天大楼的建设初衷。事实也告诉我们像北京、上海这样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有必要适度发展超高层建筑。然而,问题是现代化都市就一定是靠这些“巨无霸”的摩天大楼来体现吗?显然不是,因为笔者仅凭自己所学知识和从事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认为:城市现代化内涵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不是楼宇高度的提高,超高层建筑不宜过密。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人口不足百万,土地十分充裕,第三产业增加值仅百亿元有余,也在兴建五六百米高的区域“第一高楼”。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摩天大楼是资金密集型商品,只有在资金极度廉价的时候,才能诱发企业或地方政府的建造冲动。目前,我国不少“第一高楼”的背后,却是地方国有资本在支撑:天津117大厦有天津国企海泰控股的身影,南京紫峰大厦的股东之一是南京国资集团,大连、武汉的绿地中心则是上海国有控股企业绿地集团的项目。与其说要不要‘第一高楼’市场说了算,不如说市长说了算。换言之许多地方市长的虚荣心决定了城市的天际线。

  然而,“高身段”并不意味着高收益。它不仅脱离市场的一味“拔高”也让超高层建筑沦为笑话。因为“第一高楼”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也会加大城市的负荷,造成光污染,形成热岛效应,带来区域拥堵等城市病,所以在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和举国上下攻坚环境污染的当下,是不是该给过热的“第一高楼”泼泼冷水,降降温!(随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