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为什么会出现一个“无妈乡”?

(2015-08-24 08:53:05)
标签:

情感

家庭

儿童

无妈乡

杂谈

分类: ★随意时评

 湖南为什么会出现一个“无妈乡”?

文/随意

   
 

   

http://www.chinanews.com/cr/2015/0824/3043390049.jpg

  “‘逆境出人才’这句话是老师想对你说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赢得成功……”在张明(化名)的学生手册上,班主任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张明,邵阳县黄荆乡的一名12岁的学生,7岁的时候,妈妈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2015年8月24日北京青年报)

  “无妈乡”的由来,根据邵阳县政府提供的资料,在黄荆乡,像张月姐弟这样失去母亲的孩子共有123人,其中,母亲离家出走的孩子所占比重最大,共53人。余者,父母离异的有51人;母亲死亡的10人;父亡母嫁的7人;父母双亡的2人。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多的失去母亲的孩子,黄荆乡才有了“无妈乡”的别称。

    奇怪的是在3年前“无妈乡”曝光后,三年过去了这里的“无妈乡”还是从前的旧模样,只是123名失去亲生母亲的孩子,除了有三个父亲再婚找到了后妈,余者在家庭生活中仍然处于无妈的状态。

    记者走访发现,驱使母亲出走的不仅仅是贫困,家庭暴力、丈夫懒惰都是重要原因。不少出走妈妈是被人贩子卖到黄荆乡的。

  为什么三年没变样?有人会说“穷呗”,或许贫穷当然是驱使女性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贫穷的不独邵阳,全国很多地方都是如此,也因此,这些地方均不同程度存在“买媳妇”的现象。但妈妈们大量出走,基于贫穷,却并不止于贫穷,世上从来不缺乏相濡以沫的贫贱夫妻,何况母子。可是这里积年的贫困,拐卖妇女的盛行,在强迫基础上的畸形家庭结构,再加上家暴,构成了“无妈乡”根源。

  物质生活的匮乏,并非完全不可忍受,但贫困会传导到精神层面。而长期贫穷产生的极度失望与深深绝望,似乎没法排解。据说,黄荆乡好吃懒做又打老婆孩子的男人们是如此,出走相沿成习的妈妈们也是如此。前者是无望中的极端表现,而后者只不过试图走出绝望。

    为什么三年没变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媒体对“无妈乡”重视不够,我们大家知道湖南电视台,是出了名的“欢天喜地”要不就搞些虚拟的情景“见义勇为”或“助人为乐”,由于极高的收视率,让他们视角很少投放到社会底层和那些弱势群体,

  至于“无妈乡”的妈妈们为什么抛弃骨肉亲情,集体逃婚或者改嫁?循着这个问题追问,就能发现并不仅仅是她们的道德情感出了问题。在贫困、城乡差距和打工潮这些大背景下,一系列问题如同“多米诺骨牌”,一个牵着一个,一个压倒一个,最终当地社会普遍出现家庭破裂,导致“失母”现象。针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如果没有系统性的解决办法,只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有效改变这种现状。

    现在我们知道了黄荆乡所在的邵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这里的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出,以及年轻女性普遍外嫁。当地男性择偶难则加剧拐卖妇女的违法行为。买卖婚姻缺乏法律基础,往往也缺乏感情基础。贫困与愚昧落后、粗暴野蛮的思想观念相伴生,形成“贫困文化”,成为家庭暴力等等许多陋习、恶习顽固滋生的温床。

    而逃婚、改嫁,并不是“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块。紧接下来就是这些“失母”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可以想象在一个残缺的家庭里成长,从小就失去母爱的护佑,很难想象这些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成长。事实上,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父母一代的不幸人生不仅将传递到孩子一代,甚至还会继续代际复制和传递下去。还有些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缺失而沾染恶习,甚至成为问题少年。当一些“问题少年”长大成人之后,很有可能成为当地社会的棘手问题。

     像“无妈乡”这样的极端社会现象,包括拐卖妇女、留守儿童等等,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一些极度贫困的农村地区,一些社会问题已经不是独立事件,而是演变为系统病变。由于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出,当地家庭和社会失去了顶梁柱和主心骨,只剩下老弱妇孺。人口结构发生畸变,使家庭和社会丧失了正常的机制和功能,家庭失衡、法律失能、伦理道德失范成为现实危险,一些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甚至面临整体性崩塌。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其修复和重建都将非常困难,有一些伤害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在评估贫困问题、城乡差距和打工潮等问题的时候,应该加入新的视角,充分重视农村地区发生的社会和文化病变。这些问题所造成的损害性后果和深远影响,有可能超出经济层面的范畴。

    对于“无妈乡”这样的现象,仅仅对母亲们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谴责无济于事。仅仅通过加强执法,也是治标不治本。甚至对失母青少年提供社会救助,也无法弥补他们的精神创伤。解决农村的问题,着眼点还必须放在农村本身。在城市主导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地区如果只是被动卷入,其原有的社会结构、行为规范和乡土文化都将受到破坏。如果农村仅仅成为城市的劳动力蓄水池和输出地,农民仅仅通过打工参与城市经济,城市的现代化就很难惠及农村,甚至成为挤压力量,加速农村社会的破坏和衰败。怎么做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互促共进,真正实现“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看来要改变“无妈乡”这种现状,继续沿袭以往的扶贫,一味依靠外部输血,也不可能激发出当地人的主动性。因此,必须立足于开放社会的视野审视这一现象,全面提振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鼓起民众的“精气神”。再辅以治懒、反家暴、打击拐卖妇女等制度和政策。对我们这个农业人口大国是一道至关重要的考题,也关系到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未来。(随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