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职业社交平台领英日前发布的《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士的跳槽频率显著高于美国,其平均在职时间为34个月,相比美国的56个月,几乎短了两年;中国职场人士的在职时间的中位数为24个月,比美国短半年之多。(2014年10月24日《北京青年报》)
《报告》显示,不同行业在职人员的流动性有较大差异。在中国,商业服务(如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金融保险和互联网是在职时间平均最短、跳槽频次最高、员工流动性最大的三个行业。互联网行业在美国也是在职时间较短的行业,而中国的在职时间仅为31个月,同美国45个月相比,短了一年多。相对而言,工业生产制造在中美两国均是在职时间最长的行业,但中国也仅为39个月,几乎相当于美国71个月平均在职时间的一半。《报告》特别强调“跳槽正在成为中国职场人士的一种习惯。”
对此,《报告》1.认为人才需求旺盛、企业缺少内部人才培养体系等是中国职场跳槽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2.快节奏的宏观大环境下,很少企业能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培养起有效的内部人才体系,大量人才通过外聘方式招募,引发人才跳槽潮;3.而在缺少内部人才培养体系的情况下,企业习惯通过提供更高的职位和薪水来吸引外部人才。这使得中国的职场人往往不够耐心,频繁跳槽换工作。4.此外,在求职过程中,人才与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就职往往是在不充分信息基础上做出的决定,也为之后的快速跳槽埋下伏笔。
事实上,没有这份《报告》“跳槽”已经成为热词,这不仅它频闪出现在屏幕上和媒体头条,在我们身边经常出现,这一现象常常被“老一辈”诟病为“不踏实”“不安心”“不干一行,爱一行”很多人不理解现在求职这么难,有份工作多不易,怎么还整天想着跳槽,“你以为公司是超市,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事实上在许多年轻人眼里职场就是超市,可以来去自由。
我们已经看到,入职、离职、入职、离职……在职场中,很多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将这两个过程不断重复,已经有人形象地说这类人是频繁“跳槽者”。职场就如同蹦床,里面的人跳得欢,围观者却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人们常想:在一次又一次的放弃与选择当中,梦想与现实究竟是拉近了距离还是背道而驰?
虽然中国有句老话“人挪活树挪死”但还是有人说:“这么挪(折腾)早晚也会和树一样没生根就会死。”那么频繁跳槽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此职场人也有话要说:
现在许多年轻人观念真的变化很快,就拿70后与80、90后相比就已经不能在同一平台上讲话了,80、90后们没多少人看中第一职业,更多人则认为这只个过渡。他们通常是要先抓住机会,然后让这个机会逼着自己长本事。跳槽后的新环境、新关系、新的工作方式,对自己的成长都是很好的剌激。在他们的思维里,工作是第二次投胎,那么每一次跳槽,都是新生。
果真如此吗?一位跳槽者说:“至今我已经换了4份工作了,其实我也很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做到退休,可是现实中真的很难做到这点,几次的跳槽经历,其中有我自己的问题也有公司方面的问题。每次公司的招聘人员看到我简历上一大堆的工作经历总是表情很怪异,于是,有的人力资源经理便看着我的简历,追问我每份工作不做的原因,真的很无奈。”他还说:“在职场中,既体验到了“想跳就跳”的痛快,也体验到了频繁跳槽带给他的尴尬。跳了可以获得新生的自由,不跳就要继续痛苦的挣扎;跳了要面对更多的质疑和猜测,不跳要面对长久的心灵桎梏。在跳与不跳之间,有事做出决定真的不那么容易。”“有时跳槽很盲目,现在有些担心在这么跳下去,总担心跳进深坑自己爬不出来。”
不久前,我朋友儿子在物流公司,工作刚一年就当上了主管,领导很器重,但是他还选择了跳槽,去了深圳寻求新的发展,原因是他此前听说相比北京深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那里才是年轻人的乐园,结果到那里三个月也没找到合适的,因为不管到那家公司面试人家都把他当新人看,被重视的程度远不及原来的公司,他沮丧的有回到北京,其实在北京他会碰到同样的问题。
说到这里笔者就得提到职场人的“频繁跳槽”症。如果年轻人的跳槽是冷静后的理性抉择,那么,这样的跳槽对职场人来说,是漫长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台阶。如果你的跳槽没有深思熟虑,患上了频繁跳槽的症状,就要多加小心,适当调自己,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究竟要什么?究竟哪里出了毛病。
是否好高骛远?没想到现实的工作总是一些琐碎小事,甚至还要受气,于是感觉乏味、厌恶。
是否自以为是?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工作总有破坏性的意见,而没有建设性的意见,结果往往是脱离实际。
是否工作焦虑?急于在领导和同事面前做出成绩,过分苛求自己,经常处于焦虑之中,导致心情不佳。
是否交际恐惧?很清高。不愿意“奉承”领导,不愿意“讨好”同事,不愿意“取悦”客户,不能结交新朋友,只守住一份怀念,寂寞孤独。
是否高压恐惧?过去“舒服”惯了父母宠着什么是起床都是正点,工作后对于每天打卡上班、加班加点的工作极不适应,度日如年。
是否繁华失落?看到城市繁华的景色,感受着丰富的物质,甚至看到某些同事的潇洒生活,再想到自己不值得一提的薪水、简陋居室、粗糙的生活,看到一些人甚至从前不如自己的过得比我好,于是产生失落感。
以上这些都是跳槽“流感”常见的多发症,不再调整就会出现并发症,导致抑郁,狂躁等。因此这些人当下最要做的就是做个职业测评,充分了解所在行业及自己的特点,同时要端正自己的职业想法,明白现在努力工作是为了进一步积累以后的资源和能力。
要知道有人运气很好,那时有多方面因素集合的结果,其中有自己的努力,有家人帮衬,有贵人相助,但那都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没有半毛关系。如果现在还有那么多跃跃欲试准备“跳”的人,我倒建议当下想将自己彻底归零,重新审视自己优劣、长短,之后选择“跳”与不“跳”,不拦着你跳也拦不住,那么就准备好工具和食品准备自救。目的是准备这次“跳”得好,“跳”得准也为了接下来继续“跳”,如果没有这些准备建议不要“跳”,或暂时不要“跳”或许这就叫“三四而后行”吧!
至于“中国人比老美更爱跳槽”的确有不少人认同,笔者也问过在美国工作的朋友,答案是肯定的,但他有一种误解,在中国找工作很容易,也准备回国“试跳”。我劝他别回来试,因为那些回国找不到工作硕士、博士一抓一大把。
总之“跳槽”是中国特有的职场文化,应该说这种文化给城市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带给人们隐忧,就是那颗跳动浮躁的心,何时才能按人们习惯节奏跳动。因为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需要一个心平气和的社会形态和生活状态!文/随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