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当是安全课。这样的课程,需要更多人来上。于教师和校园的管理者,需要加强安全防范,尽可能不留下安全死角;对于学生家长,需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防卫技能,让他们在危险来临时学会自我保护;对于媒体,则是要慎重报道相关细节,在唤起社会重视的同时,防止产生“模仿犯罪”;对于社会管理者,需要的是化解戾气,让更多人免于因为走投无路而在校园行凶,或者在公共汽车上引爆自己。“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孩子不能等。她的骨骼正在形成,血液正在成长。对孩子,我们不能说明天,她的名字是今天。”没什么比孩子的苦难更触痛父母,没什么比孩子的安危更揪人心。
开学第一天发生的一起校园血案再次震惊全国,也给全国中小校园蒙上了一次阴影。教育部门曾三令五申,要求保障学生安全,然而,十堰校园血案的发生,再次敲响了校园安全的警钟。
人们不禁要问:安全措施升级悲剧缘何不断?虽然已有措施取得一定效果,但问题同样值得警惕。比如,安保人员似乎对大门的看护越来越紧,但事实上大多数“门卫”是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只能起到“传话”的作用,最多也只能阻止一般群众进入,难以起到校园安全第一道屏障作用,有的校园保安措施形同虚设,我国已经陆续修订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颁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但相关法律法规多属于事后补救性措施,事前防范和教育指导性较少。
多地偶有曝光的学生被侵害砍杀事件表明,校园学生安全的防护网还有不少漏洞。“很多地方的规定都是临时性的,难免会走过场。”接连发生的惨案提醒我们,花朵般的生命更需要安全保护,近年来,我国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有关检察机关的案件调查显示,在全部未成年被害人中,六成是留守儿童和流动少年。校园性侵、体罚等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令人痛心的是,某些“反思”实际是鼓励以暴制暴的嗜血逻辑。在新闻跟帖中,我们不难发现满屏的“贫困论”、“有冤论”,什么“冤有头,债有主,出门左拐是政府”,什么“你砍几个贪官再跳楼你是英雄”等等。这样的无良跟帖,无疑给当事人父母的受伤学生伤口上抹了一把盐。
这种绑架网民一起“反思”显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糟的是它搅乱了人们基本的判断力和价值观。但是笔者不能不说,在保护孩子安全问题上再次暴露出工作不实,甚至可以说是漏洞百出,一阵风的做法是导致这起校园血案的根本原因。针对屡屡发生的校园惨案,首先要击碎“报复社会”的道义幻觉。社会要有这样的共识,报复社会杀人,是不可赦之恶;拿最无辜、最脆弱的孩子下手,更是万恶不赦!同时在保护学生安全问题上。不能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保护孩子必须是常态化工作,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形式主义!文/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