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量力而行”和“见义勇为”二者不可偏废

(2014-07-23 10:01:35)
标签:

情感

溺水救人

见义勇为

讨论

杂谈

分类: ●随意社评

 

 

“量力而行”和“见义勇为”二者不可偏废

文/随意

 

     “量力而行”和“见义勇为”二者不可偏废
   安徽省广德县返乡大学生李本超为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当地政府已决定为其申报“安徽好人”荣誉称号。尽管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获得社会赞誉,但他根本不会游泳却贸然施救的行为,也引发公众讨论。(2014年7月22日《京华时报》)
    笔者实话实说:在官网发起讨论时还不足千人,1、你是否赞同不会游泳大学生下水救人?笔者投了“不赞同”;2、遇到有人落水你会怎么办?笔者投了“报警”。但这丝毫不影响本人对李本超见义勇为的赞扬之意。其实我们很多人在面临这样的讨论总是有些纠结,在见义勇为和基本常识的问题上碰撞,不说吧,对见义勇为少了些敬意,说了怕言多语失伤着英雄,但是在跟帖中那些嘲笑,甚至说“脑残”的话是万万不该出现的,因为这是一个人乃至于整个社会基本素养的问题,面对见义勇为英雄评论该不该或这该怎么做?本来就是一很残酷的过程。或许李本超走后我们有许多问题待解,但就李本超见义勇为的行为评头论足多少带有娱乐英雄味道在里面,对英雄不公平,对家属也少了尊重。
    这种悲剧并不罕见,类似的事情屡见报端,报道说,李本超和同伴都不会游泳,可为救落水儿童,直接就跳下去了,连衣服都没有脱掉。这违反了急救常识,但是救人心切他,当时已经顾不上那些,按照常理说,他的确欠妥这也正是他不熟悉水性的人所为,但是从道德和精神的层面讲难道他的行为不该可歌可泣吗?结果是,李本超的同伴和两名儿童被别人救起,而李本超不幸牺牲。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闪光的一面。特别在当下物欲横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横行现实社会中,还有像李本超这样的年轻人把生死置之度外,只想到让别人活,李本超可能缺乏常识但他知道也许自己就这么一跳,也许就永远在也上不来,然而他这一跳却带动周围的人。
    既然发起讨论我们就不能把问题局限在事件本身,而是通过讨论在对正能量认可和大加赞扬的时候,同时要大声疾呼“快设法止住这种悲剧的不断发生”,因为2013年的6月 23日湖北当阳:四名学生落水,两名学生搭救,最终六人死亡。 此前一天,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名大学生落水,同伴施救,不幸四人溺亡。类似的悲剧,近期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在同样时间不断发生的时候教育专家分析,在发生溺水的紧要关头,施救者并不知道,溺水者出于本能的反应,会把自己死死抱住,如果自己毫无经验,很可能搭上性命。同时指出正确的施救方法早已写在教科书上,可惜没有变成学生的行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颁布实施,其中要求“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而到目前也并不是所有地区和学校都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即便开设了课程,危急关头,理论没有变成有效的行动,缺少溺水急救安全演练成了事件背后的“致命伤”。
    其实目前校园安全演练在逐渐普及。但多见于防火和防震演练,溺水急救演练却几乎看不到。其实,实情实景演练不方便,可以模拟演练;人人参与演练有困难,可以有人演练,众人观摩,照样可以印象深刻,关键时刻学以致用。
    一起事件难免让人们勾连搭的想起事件背后的问题,减少直至避免学生溺水事故,需要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自的制度设计及相互配合,但制度完善需要时间,保护生命却不能等待。5月份以来,除上述两起事故外,在全国多地还有不少中小学生溺水身亡。当前暑假将至,尽快遏制住溺水多发的势头,要恶补安全意识和技能,更要快补溺水急救演练,尽最大努力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   
   理性地说李本超的做法的确有鲁莽,不仅没有救到落水儿童,反而自己也成为了落水者,加重了救助负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们喊了多少年,但是不计后果、可以牺牲一切的莽撞时代已经过去,公众越来越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虽然“见义勇为”可贵,但是“量力而行”不可偏废甚至显得更为重要。而支撑它的是在于平时的演练和积累,却不是危急关头才去开发的。笔者以为讨论的意义在于“量力而行”成为社会共识,更应成为社会能力和素养!文/随意
   注:截止发稿已有16641人参加讨论
   *你是否赞同不会游泳大学生下水救人?不赞同有6839票88.2%
   *遇到有人落水你会怎么办?报警有4957票6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