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儿要手机遭拒就对母亲大打出手怪谁?

(2013-01-29 08:51:34)
标签:

家庭教育

溺爱

女孩

手机

校园

分类: ◆随意校评

女儿要手机遭拒就对母亲大打出手怪谁?

文/随意

  女儿要手机遭拒就对母亲大打出手怪谁?
   拽衣领、掐脖子、抓头发、拿菜刀……14岁女儿向母亲索要手机被拒,竟对母亲大打出手。25日,家中发生的这一幕让家住谷城的李女士非常伤心,“我天天给她送早餐,辞掉工作在家陪她,没想到她会这样。”(13年01月28日 荆楚网

  【事件梗概】女儿小可今年上初二。上初中后,因离家远,妈妈为女儿配了一部手机。因上网玩游戏,校方将其没收。没过多久,新买的手机又被没收。于是,小可再次提出买手机的要求,一开始父母打算买充话费赠送的手机,可她认为用这种手机“很丢人”,父母还是答应了她的要求。然而,小可仍旧没有长进,一怒之下,父亲便将手机扔了。25日中午12时许,小可又对母亲提出想买手机,这一要求遭拒后,小可拽着母亲的衣领,将其拉到沙发上按住,掐其脖子。李女士不停挣扎,没想到小可变本加厉,抓住其头发往墙上撞,此时妈妈还跪求女儿“不要打”。可我他呢冲进厨房拿起菜刀。妈妈吓得鞋都没穿,冲出了家门。

    【随意评说】估计每位朋友看到这则报道,眼前都会出像女孩发疯似的画面,对女孩我们虽有不少肉麻的赞美之词,可是对这样的女孩我们没有,有,也是多余。为了一部手机,妈妈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大打出手,甚至还挥起了菜刀,辛亏妈妈是跑开了,如果不是按当时的情形看,小可的菜刀一样会重重的砍在妈妈的身上,甚至会酿成惨剧。

    可是事件的背后,笔者又一次看到了家庭教育的失败,为了女儿妈妈辞去了工作,陪在身边不离左右,松手怕摔着,捧在手里怕化了,可谓是关爱有加,无微不至。从一开始就是对女儿百依百顺,而忽略了对孩子性格塑造和人品校正,那么这些热血青年遇到挫折哪怕是一点点小风浪,他们便会瞬间把情绪变成破坏力直接附加给社会和家庭。他们大多数或许手中无刀,却胸中暗藏利刃。些言有些言过其实,但绝非危言耸听。

  而爸爸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进一步使仇恨在小可内心积蓄,在评估之后她选择了妈妈当出气筒,其实女儿的暴脾气不是以为手机的缘故,而是父母长期溺爱的结果,如果说个案如一面镜子,那么现在已经是多面镜,它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并且拷问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除了知识的灌输,鼓励对成功的追求,我们是否对年轻的一代得以自立和发展的心灵世界缺乏足够重视?解决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当务之急,除了加强法制教育,还应开展有硬性要求的心理教育,比较现实的做法,就是心理辅导课程化。把心理教育排进课程表考核表,即便在一段时间只能解决学生普遍共同的心理问题,无法解决极端问题,但这样可以打下一种良好的心智培养基础,开创出有别于应试的模式,丰富并完善素质教育的内容。

    我们从小可和类似的案件中不难发现这些人或自卑或自大或狂妄,毫无疑问他们的内心都被极端自私所充斥。当父母支不能满足自己要求时,当包括家人在内的周围人用奇异的眼光对视自己时,当父母衣衫不整或相貌让他们在众人面前丢人难堪时,他们的任性和暴戾并由内而发,失去了自己的双亲最起码的感恩,此时他们已经无法以平等、自然的姿态与他人相处,他们突然觉得自己处处不被信任、不被宽容,其结果是对社会底线失去敬畏,对生命失去了敬畏。

    说到教育自然离不开家庭教育,虽然在事件中小可的行为还没有造成了家庭惨案和悲剧,但还是要“残忍”的提及家庭教育,时至今日中国家庭教育,依然在棍棒与宠溺的两端之间,苦苦做着平衡术,这样的家庭教育的“怪胎”必然会衍生出“虎妈”“狼爸”和“鹰爸”,虽然受到一些人追捧,但没有任何借鉴之处。于是人们开始另一极端,就是溺爱,而溺爱带给我们什么呢?一面是含辛茹苦,倍加呵护,另一面则是不知死活,心安理得。孩子一方面是爱的焦点,另一方面也有爱的盲点。其实在这个的“爱”温室中成长起来孩子的基础并不牢靠。一旦在未来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困扰,必然会出现了巨大裂痕并崩塌。大学生严某就是缺乏认识自己和社会所需的风雨冷暖、人情世故、生活挫折等成长元素。“怪胎”的家庭教育,要么出自棍棒,要么出自宠溺,别无选择。如何把握好度。在适度的范围内,该严则严,该放则放,进退自如。极端的严格或溺爱的方式,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延迟满足”训练,要懂得向孩子说不,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断强化,相反耐受力就会变弱,变得暴躁。

    事实告诉我们把关爱化为溺爱,或用棍棒体现教育,其结果就是酿成悲剧。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女儿要手机遭拒就对母亲大打出手怪谁?”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物质的给予不能取代心灵的呵护,成功的光环源自人格精神的光芒,这可能就是小可对妈妈大打出手恩将仇报带来应有的理性思考吧?!文/随意【原创】

感谢新浪草根首页推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