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在进行期末考试,山东大学某个学院的考试一道试题很火:选出你认为上课最积极的3位同学和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该题目分数为18分,判分依据是看考生的答案和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相符,如果完全不相符则是零分。此消息放到微波上瞬间疯传。出题老师称,这个题目其实是一道人力资源专业题,是为了让学生们实践同事相互评价的方法。(13年01月20日江西卫视)
以试题的形式检举翘课同学,是否妥当?显然不妥,笔者不是说同学间不能互相评价,恰恰相反需要互相评价,而且要经常性,长期性,如果做到面对面则更好,因为他需要勇敢和坦诚。用试卷的方式检举翘课同学,这有悖互相评价根本宗旨。这道18分的大题得0分的可能不大,但要拿到满分也的确不易,他唯一的作用,就是班主任通过试卷统计出班上有多少翘课生,他们都是谁,这些同学免不了今后被经常提名敲打,但是它对那些长期翘课的同学不会有任何触动,反而会引起同学间的猜忌。
当然这里还要涉及同学们为什么要翘课,有同学自身的原因:一是,同学们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二是,上大学后,一些同学产生了厌学心理和许多不良情绪;第三,有些同学确实很忙,有忙校园活动的,有忙家教备课的,还有忙着谈恋爱的。除此之外很多同学认为,某些课太枯燥无味且无用,根本不值得听;我们的教学方法缺少互动,很难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和积极性。笔者不提倡也不支持翘课,但是我们的讲师们是不是也该从经常翘课的同学身上找找自己的不足,寻求改变?
至于检举翘课是培养责任意识的说法。笔者不能首肯。平时:你好,我好,大家好。期末考试突然借“互相评价”之名搞什么“翘课检举”,就能够培养责任意识,未免把价值观的树立说的也太轻松了。况且这样的试题有可能没有培养成责任意识,相反的在同学中无意间会产生“妒忌恨”有翘课现象的同学事后还会总寻思着谁提到了自己,“谁出卖了我?”况且这种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不高。换句话将这种做法的价值并不大,但是由于同学们据这面子不答,或不负责任的互答,就影响了同学们期末考试成绩。
学生互评。是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主要是让学生对照评分要素和标准,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互评评,由学生来互评优缺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那些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典型。通过互评,大力表扬好人好事,树立学习的榜样。这样的的相互评价是健康的积极的 而把检举翘课也当成互评,则是单一的、片面的,也是与现在的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相悖的,以不客观的评价结果去评判学生的期末成绩,这显然不合理。
学生互评,应该建立在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更多地赏识、肯定、激励学生。我们知道学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凭一道考题而且又是涉及检举有待商榷,翘课说明不了什么,其实,不要说一道考题就是单有一个班进行评价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有一个大的社会环境:单有学生的个体评价也是不够的,还要有班级素质综合评价和教育工作与之相匹配,这样才可以取得素质综合评价的最大效益。同学间的互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激发起学生不断发展、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它促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个同学,否则,对学生个体的素质综合评价就会流于形式或被淡化,同时也要形成简单化。
也许“检举翘课的考题”讨论不宜上纲上线,但是教育工作者这“东一郎子,西一棒子”的做法,自己犯晕不说,给我们打的也有点发蒙。文/随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