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本科生,能破解数学难题,论文还在国外知名期刊发表,这是学校的光荣。”11月5日,韶关学院党委书记曾峥教授向南都记者介绍着这名学生。他叫王骁威,1990年出生,韶关本地人。韶关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2009级学生。其发表的论文是《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素数猜想的一个反例》,在今年10月15日被数论期刊《数论杂志》上SCI收录。据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该杂志为国际数论界的最高学术期刊。(12年11月11日南方网)
关于f(p)=f(p-1)
1是否成立?“猜想”笔者自然插不上嘴。但引发笔者思考的是为什么王骁威同学的论文在国内得不到认可被退稿,而在国外却可以发表?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实在叫读者有些纠结,然而对王骁威所提的“曾经找过国内一些专家、导师却被泼冷水或盖电话,也曾经投过国内数学权威杂志社,第二天就被退稿了,最后找到了美国的期刊。”这一现象有些不解,对此,国内专业部门和专家给出这样一番解释:由于数论这一分支非常狭窄,国内研究这一方面的专家又不多,都没有审查这方面稿件的能力,“的确可能出现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题目被漏掉的情况”。此外,这位编辑还表示,最近3、4年来,国内有许多人都在研究一些未解的数学难题,我们也没办法都去处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袁平之也表示这一情况是很自然的,国内编辑部的稿件非常多,通常没有太大的精力来处理这一问题。这一番解释说得到也是没掩饰也没遮羞。算是实话也是现状。但是,这样的事情有些叫人听着不舒服。
其一,我们就经常听到鼓励要年轻人要具有有探索精神,要有勇气开启科技的未知大门,然而当一个大四学生把自己研究成果捧到专家面前所表现出的不屑于顾态度着实无法叫人恭维。
其二,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没有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是造成这一尴尬的主要原因。一天后就被退稿,这显然是没有进入评审阶段就被编辑首先排除,这本身就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否定,而这种草率的行事恐怕还不简单到没有没有相应专家这么简单,这其中恐怕还有就是他仅是一位大四学生,资格不够、名气不大的人格歧视,如果还有向网友所说不仅送稿还要送钱,那么这样学术环境更本谈不上健康,简直就是糟糕透了。
其三,暴露出现有评审体系的弊端,究竟是专家不多还是专家太忙没有时间审稿,恐怕后者占得比重多一些,因为审稿专家大部分都是国内知名高校的教授,而目前国内高校的产业化,由于老师的压力很大,不得不忙于科研项目、做产品,相应的沉下心来踏踏实实阅稿的时间就少了,这样一来审稿的工作本身就得不到重视,这是机制问题。
不严肃、不严谨就没有公平可言,首先就是编辑的片面性和无知,还有专家的妒忌心理,如果稿件正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且没有申请人的深度和广度那么此时审阅就成了封杀。王骁威的该篇论文被国内退稿显然属于前者。这样人为地设置障碍。严重地阻碍了科技强国的前行步伐。
笔者不敢断言王骁威时遇到了不怀好意的专家?还是一个天才遇见了一群庸才?还是二者都有。但是,在目前作假成风,学术界难道不该想想自己要为我们的学术进步做些善事吗?据了解每年报审的论文稿件积压,有的被搁置、有的长时间后编个“不够深度”什么的理由被退稿。这是对作者的伤害,对科学的亵渎。
不要总说科技人才外流,也不要总是说他们学成不愿回国。这里,自然有环境、条件、待遇等诸多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对这些勤奋者缺少应有的尊重,造成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不是我们没有闻香者而是闻香者装聋作哑。其结果,不仅是毁掉一个或几个天才,还会误国误民。文/随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