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年轻女教师因抑郁而自杀令人扼腕叹息

(2012-10-12 09:17:13)
标签:

女性

抑郁症

自杀

声音

校园

分类: ★随意时评
   

 高校年轻女教师因抑郁而自杀令人扼腕叹息

文/随意

 

 

    高校年轻女教师因抑郁而自杀令人扼腕叹息
    【新闻报道】“老师您走好,希望在天堂可以好过些。”昨天,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部分老师和学生陆续在微博上为年轻女教师叶雨(化名)哀悼祝福。经多方求证,这名女教师是10月9日晚在江阴家中跳楼自杀身亡,没有留下遗书,另据多方表述,其生前患有抑郁症。

  微博名为“就是夏至未至”的网友提到,曾听说叶老师以前的事,原来她的一生都很苦,并感慨再苦也不能拿生命去换。随后有多名网友评论交流称叶老师上课的时候非常认真负责,只是“不太笑”。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叶老师今年30岁左右,平常很文静,患有抑郁症,一直以来非常努力,还考上了在职研究生,但不太清楚为何选择轻生(12年10月12日现代快报》

   【随意评说】只言片语的报道,省了不少的阅读时间。但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还是让笔者惴惴不安,悲剧带给我们内心的伤痛久久无法释怀,此时的感觉就像一位手捧教材貌美、知性的女教师款款从我的眼前走过,瞬间消失留下的只是影子。余下的什么都没有留下,“不太笑”、“很文静”几乎就是她的全部。究竟什么原因致使她抑郁,以至于不能自拔选择自杀?恐怕永久是个谜了。

   现在人们知道了,每个人都可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患有抑郁症,普通人会患有抑郁症,明星们也会患有抑郁症,叱咤商界女强人,活跃在教育领域的精英们都会患有了抑郁症,但她们并不像普通人那样好治疗,使得他们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原因在于她们出现了问题以后,由于过于自信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反而是小心地把自己封闭隐藏起来,而且她们更会掩饰装得像个没事人一样。有过这样病史案例:平日里社交广泛,爱好也颇多,但一日发现有抑郁症时被人问起,回答是:“我认为没有必要说。我知道别人不能帮我,只能靠我自己。”心理咨询师们对此也很无奈“就怕问题严重了,他们不愿来,我们也发现不了。”即便看了咨询师,由于他们固有的控制力,还是会让咨询师们遗漏许多真实情况。可怕的是许多患者存在病耻感的问题更让人忧心重重,她们认为得了这种病很丢人,所以即使被确诊了,也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公开。其中,有的是怕影响升学、升职,有的怕丢掉岗位,社交受阻  

  有关专家说过,其实抑郁症也就像心灵感冒,在西方被认为是很平常的病症,只是在我们这被扭曲了。“如果早期发现问题,可以尽早获得帮助,拖久了程度可能就严重了。”笔者赞同这种说法。那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高知人群选择自杀呢?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个体自身及社会两个方面。

  其一“选择自杀,说明他们由于抑郁出现了精神空虚和价值混乱。”往往在此类事件中,当事人的负面情绪太大,正面情绪太小,个人性格是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其二,性格偏于内向、孤僻、敏感的人,承受压力后,不愿和家人朋友沟通,且对事情的负面考虑得更多一些,时间一久,其内心的压力也就会越来越大,易选择自杀。叶老师基本就是竖着一种。

 在当前的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压力加大,高级知识分子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随着年龄增长,其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要说的是在其中,中年知识分子,思想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应对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改变,两者之间难免会有冲突,这些都会引发个人的焦虑情绪。如果再加上工作长期得不到提升,更加会导致对所处的环境、从事的工作或追求的东西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从而出现精神上的空虚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和改变。

  家庭是否和睦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在特定的环境下,一旦心理遭受挫折,又缺乏正确有效的自我调节手段,抑郁在所难免,人生的惨剧发生就不足为奇了。

  富有知识的她们,本可以更好地排解内心的隐忧,何以如此抉择?我们该有高度的警觉。不可忽视对高级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和适当的干预,积极对这一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开展职业心理咨询,并引导个体进行自我身体调节。大学教师同样要增强理性地面对问题的能力,理性地认识自我,学会自我放松和解压,提高自己的应激能力和耐受力,力求不为环境所左右,不为他人所干扰。

 叶老师的自杀,再一次告诉我们,对任何人不论遭遇多少生活的不幸和艰难,不论遭遇多少精神和思想的困惑,都不该以生命为代价而结束一切,不仅仅是教授和高知们。我们在悲催和忧思之后,只能望着叶老师远去,不留下只言片语。怎能不叫人扼腕叹息。

   然而,当我们辩证的看,所有的症状都是好的,所有糟糕的情绪包括抑郁、烦躁,痛苦,愤怒等等,对人是有益的,天天骂人的人他身体很健康,从来不骂人的人他身体不一定健康,这个例子有些不雅,但他说明一点,喊出胸中不快,这样的人在生活里往往情绪好,往往长寿。为什么?因为她的情绪有了出口,当她回到生活中反而心情很好。

 所以,坏的情绪并非那么坏,好的情绪也不一定很好。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性没有善恶之分,情绪没有正面负面之分,只是我们的文化环境让它有善恶、有正面和负面之分而已。

我们的主流文化,或者说是世俗评价标准,往往把所有的都区分为好和坏,对和错,结果我们都感到压抑,为什么?因为我们人都是感性的,人做什么事情不是被我们的感觉所驱使呢?但我们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是高度理性化的。

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是没有对错分类体系的,小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的是完全饱满的,是完全的自我接纳的人格,直到青春期以前,所有的努力就是让别人喜欢,但同时努力就是隐藏自己的“缺点”,不让别人看到“不好”的一面。

所以说,成年人是理性的疯狂,理性把我们的问题变得简单,把所有的东西都变得有章可循,把企业变成一大堆的条款,而只要有条款都是落后的,现在很多大企业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要打破目前的认知体系,我们不要在已知中去找答案,因为,很多答案看似可以解释事件,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我们要将自己变得无知,我们要去探讨未知,我们要去研究不确定,中国古代有个塞翁失马的故事,这是东方的智慧,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都在解读这个故事,21世纪的核心就叫做“不确定”。研究不确定才能从未知的境界,而不是已知的理论去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抑郁的解释也是同样道理。

 最后笔者人还是要说校方的人关怀没有做到位,叶老师的“不太爱笑和高校年轻女教师因抑郁而自杀令人扼腕叹息文静”,决不是叶老师去世后人们才察觉到的,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是被人们忽视了,如果有点警觉,也不会至此,最起码能让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叶老师多些选项,是不是这个理?文/随意【原创】感谢新浪博客首页(校园)推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