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早上7点多,郑州市丰庆路与博颂路交叉口附近文化绿城小区内,文化绿城鹤立幼儿园门前,围了数十名孩子家长。家长们说,他们不是送孩子上学,而是来幼儿园讨个说法: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了“虐待”。孩子在幼儿园被生活老师要求自己打耳光,与小朋友互打耳光。这让不少家长表示震惊、愤怒。当事老师称,因孩子在幼儿园不好好午休,自己管不住,没办法。该幼儿园负责人称:“在管理和对老师的教育上,幼儿园有责任。”(6月26日《河南商报》)
这个幼儿班,全班38个孩子,不少孩子向家长承认有这样的事。面对记者事件当事人小刘老师也没有掩饰,道出了事情的全过程:午休时这两个孩子一直不睡觉且在说笑,她说了几句未起到效果,便让孩子自己打自己嘴巴。两名孩子开始照做,但两个孩子仍是嘻嘻哈哈,“就让他们互相打耳光。”她称,此外还有五六名孩子被要求自己打自己嘴巴,她自己也打过个别孩子,但下手不重。她说,自己平时和孩子们的关系还算比较好,所以板下脸让孩子听话时,孩子们往往不听。午休时他们一直说话,她多次劝说也没人听,“我也没有办法。”交谈中,这名年轻姑娘开始失声痛哭,并连连摇头表示自己此种做法“不合适,不应该”。另一方面孩子的遭遇也让家长们心痛不已面对记者一些妈妈的情绪开始激动,倾诉时一度泣不成声。
幼儿园园长也告诉记者,他们正积极跟家长协商,同意其相应的要求,“要一样一样来做。”但事情没有因为老师的痛哭流涕和园长的“积极态度”而降低关注热度。因为人们担忧互打耳光会在孩子身上留下心理阴影,导致孩子会产生暴力倾向。然而人们的这种担忧也不无道理,因为从现在有案可查的案件中无一例外的都与童年的遭遇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老师采取这样的方式惩罚孩子,在他们的幼小心灵便认知,处理问题原来还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极有可能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折射出来并成为一种习惯。当然还有些孩子也会产生惧怕、惶恐造成心理障碍。
让孩子互打耳光,虽然没有此前“幼儿老师在女童下体放置芸豆”那么卑鄙下流,也没有“火钳虐童”事件中的老师那样心狠手辣。但是它却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互相伤害互相摧残的种子。
它再一次暴露出饱受诟病的中国幼教体制的弊端。在此事件中它伤害的也绝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孩童,还直接刺痛了那些惜子如命的父母的心和孩子们充满希望的未来。也许小刘老师算不上是孩子们眼中的“魔鬼老师”,但是“天使”、“孩子的知心姐姐”的赞美之词也难匹配,就不用说能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崇高的思想境界。
“幼儿园虐童”事件的频频发生,这说明我们在落实儿童权益保护政策的措施上还存在太多的漏洞。虽然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还正式公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专业标准”的高度,重申了师德底线。但结果如何呢?依然是幼师的低门槛准入,用人单位看中的还是有无幼师资格,忽视个人的内在品德,我们知道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一个人能否做幼儿教师是要进行综合评估的,其中包括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情趣爱好,有无耐心特别对有无暴力倾向要进行测评。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幼师资源严重匮乏的当下,谁还估得上这么多。因此形成幼师队伍鱼目混杂、人员参差不齐。所以,“幼儿园虐童”事件的不断上演,从根本上找原因还是要归结到教育制度的执行不力不够和办学模式混乱上来。
以北京为例,外来人口居多,许多外地户口的小孩无法进入公立幼儿园,只能送进一些不正规的私立幼儿园。这些谋利为生的私立托儿所和幼儿园,本身并无规范的管理制度,也借着体制弊端游离于监管之外,像这样连孩子最基本的安全、饮食都难以保障的托儿所、幼儿园,就更难以保证其不发生“虐童事件”。往往事发后又采取简单的辞退或开除老师来化解矛盾,不仅对园方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和根本性的改变,就是当事人也不受到严厉惩戒后也会迅速再找到一份幼师工作。
出于对频发的“虐童”愤慨,也处于对祖国未来的关爱,笔者认为:能进一步加大“虐童”事件的处罚力度,加大对教师法有关条例的违反成本,从监管力度上加强“虐童”事件的防范处理,相信这类现象必将得以控制。组建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加强幼儿教育的投入和监管,完善幼儿教育的整体保障,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刻不容缓的大问题。因为“教育从娃娃抓起”我们总不能光喊空话,人们希望每一个孩子有一个快乐和充实的童年,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人生教育的第一站,希望它能真正成为快乐的摇篮。
所以政府要为此买单,要从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更多的、合格的、优质的幼儿园入手,以满足人们教育幼儿的需求;而更需要从根本上反思,统一化幼儿教育机构,甚至将幼儿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工作中去,纳入到国家教育事业中去,让其走上教育的正轨!文/随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