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取消对大学生结婚的限制,只要符合男22岁、女20岁的法定要求即可成婚。大学生结婚解禁近7年来,在校本科生结婚的案例越来越多。今年2月底,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010级的一对22岁和20岁的学生结为夫妻,在老家的婚宴席开100桌;3月10日,湖北省襄阳市湖北文理学院一名大三学生结婚,同样是新郎22岁,新娘20岁。
在提倡了几十年“晚婚晚育”的中国,大学生“婚族”现象受到不少争议。这看起来是个私人问题,但却包含着不少值得关注的社会话题。(3月25日《羊城晚报》)
报道中所提到的两对小夫妻,都属于“奉子成婚”,这一现象如果放在十年前,恐怕还会有人视为,荒唐或不道德,那时往往用所谓的道德舆论进行评判,在这样的语境下他们一定是会被列为批判的对象。大学生结婚解禁初期,各个大学也是明里不说,暗里设置了不少条条框框,所以时至今日即便学校不再干预,大学生结婚的也不过可以数出来的几例。
原来所担心看来有些多余,现在人们在讨论此事已经多了些冷静和务实。笔者原来是不提倡大学生就读期间结婚的,但是换位到这些大学生家长的位置上在思考问题就不同了。目前这些家长们也特别纠结,一是担心恋爱结婚影响学业,二是毕业后再恋爱结婚时间又要等多久。还真的担心等到他们结婚生子的时候,自己也老了,有可能想帮他们分担,到时也是力不从心了,还不要说自己会不会被年轻人嫌弃。家长们明着不说却心里着急。
“奉子成婚”的事情也不多见,未婚先孕也不在少数,但两者的最终区别就是能否结婚,至于“奉子成婚”,从目前情况看多为农村学生,这是与地方风俗有着一定关系。那么这样婚姻靠谱吗?显然不好简单下结论。因为腰缠万贯富人家,众多名嘴大腕助阵下的婚姻也为准能够做到携手到老。就不要说,为孩子一袋奶粉忙碌的贫寒之家,但是,在这样状况下的共患难也许日子活过得会长久些。
实际“奉子成婚”,有避不开的实际问题,舆论方面我们姑且不论,小两口如何处理好学业与持家的矛盾;妻子怀孕生子后能否保持原来求学激情续读完成学业;家添新丁是靠“啃老”还是打工养活家人,面临招工如何度过已婚生子企业招聘的门槛,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奉子成婚”也罢,毕业之后成家也好,对于年轻人来讲都存在成家立业,还是立业再成家的选择,虽然婚后未必就马上得子,虽说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不该阻碍一对年轻人走入婚姻殿堂,但是房子、车子、票子等要素作为中国社会当下构成家庭要件,又有多少年轻人不为所困,不被所累呢?
现代人20岁、22岁结婚是否存在“心智不成熟”已经不是讨论的重点。而是大学生“婚族”甚至是“奉子成婚”,究竟做足了多少功课,特别是对“未知数”设定是否准确,否则结果就是无解。虽然笔者不赞同早结婚就一定有离婚的高风险说法,因为很多因素取决于今后的婚姻经营,况且目前众多的失败婚姻多半又不是早婚或者是大学期间的婚姻所致。所以早婚就一定存在离婚高风险充其量也是个伪命题。
笔者一直以为大学生的恋爱是纯洁的,没有太多的附加,真心相对是一件挺浪漫事,但是进入婚姻后浪漫的色彩会慢慢退去,一些交织在一起的混合色就愈发的浓重,特别是自己还是一个消费者,靠什么来支撑自己的家庭呢?
还是靠家里的救济么?无论是当初的冲动还是不理智此时顿然会上升。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是解一道数学题和选择A、B、C那么简单。但是现代大学生已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了,如果抛弃世俗,摒弃奢华的追求,结伴而行通过打拼,也许到时从中获得的不只是财富,更多的还是那份真情厚爱。
在校大学生结婚或者“奉子成婚”必然利弊交融。所以理性对待爱情就显得尤为重要,盲目和不理智,除了增加双方家里的负担,还有就是影响学业,如果心理准备不足,原来的感情会被矛盾冲淡,组成的小家庭也会根基不稳。如果现在一切准备就绪,那还等什么,背起背包就出发吧!。文/随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