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春晚已经落下帷幕,同往年一样的是,今年的春晚依然是最大的关注和争议。昨晚,哈文接受央视新闻频道栏目《面对面》的采访,对央视春晚来说,哈文的团队是全新的,他们做春晚本身就是个创新。而哈文也有一个对春晚不一样的理解,“365天中364天我们都很有思想了,我们就让除夕这天尽情地笑、尽情地唱、尽情地聊天。”(《北京晨报》1月29日 )
如何看待本届春晚,无论有多少瑕疵,观众是否满意,最后都会聚焦到本次春晚的总导演哈文身上,即便赵本山没有退出也是如此,这是人们看问题的惯性使然,也是考量一届春晚的落脚点。想必哈文从开始接手“龙年”春晚,就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也就是说春晚这顿年夜大餐,无论是在制作上怎样惊心竭力,勤恳认真但永远都是众口难调。做不到面面俱到就难免是是非非。
其实龙年的春晚做到这份上已经非常不易。有不满的,但不是铺天盖地,有争议的,但没有措辞激烈。特别是这次春晚实现了“零广告”方面,还是博得了百姓的欢迎。虽然这不是哈文的功劳,但她也一定作出了努力。或许少收入几个亿的广告收入对于央视真的算不上什么。但是春晚不被商业绑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伴随着天外来声的童声民谣,春晚大门缓缓打开,已经让人看到了本届与往届春晚的不同,人们看到了“她”的变化。当然也有剑走偏锋的地方,冒着一定的风险的时候,“大衣哥”独唱比较亲民,看出哈文和她的团队用心良苦,叫那些出了名的男歌手们,让近一段时间红的发紫的周炜,忽悠最后来个不够完整的小品式的小合唱,多少有些冒险,这帮大腕敢做小菜实属难得。但此情此景估计以后不会再有,不仅资源浪费,就是以后也不会这样走过场。
由于赵本山缺席本次春晚,所以针对赵本山的“作品低俗”“拿农民和残疾人开涮”等话题片刻间少了许多,但是语言类的节目由于质量不高,依然备受质疑。语言类节目少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哈文解释道在创意和策划中对主持人的诙谐幽默也并在语言类中同步考量,但是作用不大,因为它除了相互间的调侃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串场作用之外,不可能叙述出一个较为完成的故事情节,所以人们对哈文的这样解释并不买账。但她同时她承认语言类节目不仅人如意。
可是在谈到此问题是确有另一番语意,哈文说,语言类节目的衰落,是小品缺乏市场的推动,“我觉得留不留下印象,现在说还为时过早,留没留下印象,还需要时间打磨。但是语言类节目,只有春节联欢晚会上才有,不像歌手,除了晚会还有。多少人在做小品?小品没有市场,语言类节目创作本身就有瓶颈。
这番言论之后顿时引来不晓的反对声。至于专业人士是否认同“衰落”我们姑且不论,但从百姓的角度来说,龙年的春晚语言类节目确实有些粗制烂糙,如果这也算是优中选优的作品,那么只能说哈文的此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看来,曾经的文艺“地摊货”,已经承担起了宏大叙事的任务。针砭社会现象的讽刺型相声和小品我们越来越难以看到。从《宇宙牌香烟》和《吃面条》开始,春晚将难登大雅之堂的相声小品捧成热门艺术,一批批优秀相声小品如《小偷公司》、《五官争功》、《打扑克》等作品走进千家万户,相声小品演员也成了笑星名角。但随着能力越来越大,他们身负的责任也逐渐沉重起来。反而让小品创作缺乏了活力。
轻松的讽刺、活泼的幽默被规定了方向,它带给人们的将很难是笑声,这是语言类节目不再有趣不再受欢迎的问题所在,它的核心气质丢了。所以相声衰落了,小品衰落了。让一门幽默讽刺艺术去歌唱新时代,唱响主旋律,这不是创举,是前辈们早就发明了的,也是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办法。但这个“责任”也喻示着限制,当笑声被贴上歌颂的标签,相声小品的立足之本讽刺,就不得不发生某种变异。讽刺一个丑恶现象,要考虑它的社会影响,讽刺一个人物,要顾及人家的社会身份,讽刺腐败事件,要衡量会不会误导观众,会不会影响形象。当这些圈圈套套加在相声小品身上,它想再逗人笑,自己能笑得起来吗?
如果哈文为自己语言类节目选项上的败笔找托词,确有“巧妇”之嫌。但谁又能否认“小品”的实际状况比这还惨,因为从开始就没有人营造这个市场,又何来推动?
文/随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