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又出事了”!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但是故宫居然还真的在接二连三的出事,这究竟是怎么了?在“故宫失窃案”之后,由于没有任何人被问责,于是就有人说:“故宫早晚还得出事”。当时我还对说这样话的人在微博上表示过反对意见,“我们为什么不能心理健康些,不要总是幸灾乐祸......”,可是事实证明我错了。后来,由于两岸“富春山居图”合璧盛世,多少对故宫的“盗窃们”、“锦旗门”有所冲淡。就当人们的视线将要从故宫转移的时候,红墙之内再起波澜。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作品“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候发生文物损坏事件。事情发生在7月4日,近日在网络上才爆出,事件本身和故宫管理人员事发后的“冷静”与“淡定”招致一片质疑声。
可笑的是“青釉葵瓣口盘”是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候发生文物损坏,原本“无损测试”这样的专业术语我们普通人是不大懂的,但是“哥瓷”被损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无损测试”,就是在不损伤被测材料的情况下,检查材料的内在或表面缺陷,或测定材料的某些物理量、性能、组织状态等的检测技术。如此说来无论是从保管的角度还是从测试的过程,这个国宝级的物件都该万无一失,但是不该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目前来自故宫方面的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室科研人员在仪器操作时存在失误,导致仪器内的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使瓷器受到挤压而损坏。有别于网上传“工作人员摔碎一说”。
这个乾隆爷没玩砸的玩意儿,却被我们这些有着一流技术人员和设备给玩儿碎了。从此“青釉葵瓣口盘”永远只在我们的记忆中,无论接下来如何抢救,他都不是从前那个“青釉葵瓣口盘”。我不免要说“哥瓷”已如此“弟瓷”还能保全吗?
让人不解的是故宫方面对网友曝料一开始居然还声称“是否属实,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进行了解”,好在人们对此没有买账,反而施加了更大的网络舆论压力,甚至认为故宫有隐匿不报和瞒报之嫌。面对外界的压力他们又说:“故宫自己规定一个月的上报期限”以解释为什么没有及时上报的理由,但是,作为国家重器之所得故宫哪来的独断专权的权利,法律和民意在哪里?
从7月4日至7月31日这样长的时间内,故宫方面到底是在调查认证,还是在寻找遮羞布,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不向上级报告此事,严重的违反了《文物保护法》和《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但是故宫的有关领导再解释为什么没有及时上报,还以《文物保护法》中对此没有提出具体时间期限为由。这倒是真的,但是《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办法》却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国有文物事业单位应当在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或者应当知道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另一方面,“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2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同时向国家文物局报告”。因此,故宫一个月上报的理由显然站不住脚,人们有理由怀疑宫墙之内的人们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究竟是在积极的解决问题。还是在做有悖良知之事?不好轻易断言,但是最起码故宫缺少对民众谦卑的态度和对责任担当的勇气。
损坏了“青釉葵瓣口盘”这件事不小,至于它的价值1亿或价值几千万,总会有一个最终货币价值。但是珍贵文物的价值体现往往是不能用金钱来作衡量的。因为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一段历史,承载了人类文明的记忆,因此说“青釉葵瓣口盘”的损坏不是一件小事。但是比它还大的却是故宫管理层对此事的态度和做法,使人们多了几分猜想和不安,人们不禁要问“青釉葵瓣口盘”是罩不住了,那么还有多少真相被掩盖。有这样的不负责任的人和如此混乱的管理,人们有太多的不安,国宝在我国现有和为数不多的情况下,件件都十分的珍贵和独一无二。
在国家博物馆开馆前,我写过一篇题为《谈:国家博物馆如何成为民众的“祖庙”?》的文章。其中,为了解决馆藏和展品中国宝级过少,提出了“我们在期待有更多的何鸿燊为国家从国外收回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同时也希望散落在国内民间的国宝也不再是镇宅之物,仅作为精英们闲暇之余的赏品自我陶醉,如作为博物馆的展品让百姓也一睹中华文化风采,岂不是功德无量”的想法。但是故宫此时发生的“青釉葵瓣口盘”损坏事件和故宫博物院管理人员种种表象,无疑对那些有拳拳赤子心和报效祖国的有识之士们出现顿时望而怯步,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也无法确认放在这样的机构里就真的安全和放心。
现在别说流失海外的国宝回流遥遥无期,就连搜集散落在民间国宝也会变得十分艰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我们不能加快改观文物管理的现状,这种结果出现是必然的。
好在这个事件跟雷击没关系,要不然雷公又要自责了,那么我们的管理部门该不该自责?故宫博物院的人们该不该自责?要的!现在要做的就是开门接受批评,实实在的给人民以明明白白交代。不要觉得百姓只会愤怒,他们更多的是痛心。如果对此还无动于衷,那就太不应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