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之后为什么28年海洋霸主突然消亡?
文/随意[原创]

在读《明史》时许多人对朱棣这位皇帝总有些爱恨交加的感觉。爱他志向远大;有效地抵御外族侵犯开创了大明盛世;使中国的农业经济前所未有的繁荣;贸易外交、友邦和睦更是前无古人,建造并留给世界宝贵遗产的紫禁城也是后无来者。但是,让全世界震惊的则是成就了28年海洋霸主的丰功伟绩,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东方古国的文明与强大。恨他的暴虐,篡夺皇位,为“太监帝国”种下了种子。其实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无法宽泛的定义出朱棣是不是好人?但没有人否认他是个好皇帝,是位雄主。如果说成吉思汗铁马金戈统天下,那么朱棣便是扬帆远航揽海疆。
606年前,中国明朝皇帝朱棣,派郑和率人两万七、八千,两百余艘船只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航程万余里,在中东方向郑和的船队航行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在非洲方向最远航行到莫桑比克的贝拉港,历经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这是中国人在海上创造的奇迹,它是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也因此改变了世界的历史。

这伟大的事件发生在600多年前,在郑和的率领下,这支来自明朝的庞大的船队,是当时各国航海者都无法想象的气势如何穿越岛屿众多的南海和马六甲海峡?完成了横跨印度洋的壮举,并且抵达遥远的非洲东海岸,有历史学家猜测这支船队甚至绕过好望角完成了环球航行。对于那里的人来说郑和船队带来了一个遥远东方古国的文明礼仪和各种高贵的礼物,从此世界知道了那个伟大的国家。

这场海上史诗开始的时候满朝上下几乎没有人相信这是一项可以圆满完成的使命,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郑和把皇帝朱棣的异想天开变成不可思议的现实?600年前的中国是否能够造出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面积的超级巨轮,没有无线电和卫星定位系统这么多的船只又如何能搞步调一致地穿越大洋,即使这一切都有可能,那么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又给郑和船队的命运增减了多少变数?历史已经把结局告诉了我们,在28年间郑和船队曾经成功地七次出使西洋,而未知的是过程.由于郑和的航海档案早已去向不明使得郑和在海上创造的奇迹成了了一道难解的谜。是历史留给后人永远的悬念.也因此引发了全世界科学家和学者的探究,仅管其中也有不少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提出了些相反的观点。
其一,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并非全都友善,也有以武力相比要求当地的统治者向大明朝皇帝进贡。
其二,郑和为了抓叛军不惜打入他国首都,逮捕他国君主缺乏对他国应有的尊重。
其三,郑和到非洲是中国看上了那里的黄金,而且把那里当做大明朝的黄金库。
其四,国内也有人认为七下西洋是烧钱,不仅没有使自己受益,反而促进了欧洲经济贸易的发展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就是这些提出相左的看法的学者们,也无一例外的承认大明朝的郑和统帅的庞大船队远渡重洋,这是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同时也称认对未来的海洋活动起到了不可估量作用。但是人们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几乎无人可以撼动的海洋霸主却在郑和之后去瞬间就消亡了呢?这一切究竟又有什么原因?
第一,朱棣和其他帝王一样也是一个功利主义者,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朱棣要建立一个天朝大国的思想就更加强烈。明成祖的个性好大喜功,常常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然而这一切又靠昂贵费用支出为代价。
第二,郑和下西洋对于中国的经济的刺激作用微乎其微
也就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那个年代,可惜的是郑和的舰队虽然在当时举世无敌,但是朱棣当时无侵略目的只是代天施恩于天下,真正的经济贸易并没有借此契机有效地开展,因此对中国的经济刺激作用微乎其微。
第三,郑和船队加大了国库开支同时也隐藏着政治危机
郑和下西洋可以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但不能不计成本。七次下西洋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如此以往没有经济支撑航海的壮举必然随之悄然结束。但是说是国库不堪重负未必真实,因为宣德年间还是明朝比较风调雨顺的时期,但是由于皇帝的更替过于频繁,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政治危机。朱棣之后,朱高炽即位还不到10个月就暴死,接下来便是明朝的宣德皇帝,而在此期间围绕郑和下西洋已逐步成为斗争和对立的焦点。
第四,统治者缺乏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说起来宣德皇帝还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他深得爷爷朱棣的治国安邦之策,可是他却颁布了禁海令,不准两个桅杆以上的船只出海,愚昧与短视的明朝皇帝正式封杀了中国领先全世界的舰队与航海技术,使中国成为一个没有海权和海洋意识的陆权大国,也错过了中国向海外扩张与拓展的最后机会。
第五,郑和的死与宣德皇帝的驾崩给28年的海洋霸主画上了句号
虽然宣德皇帝在宣德五年力排众议让郑和开始了七下西洋,但是他在继续他父亲的收缩政策时,只和永乐皇帝时期定期前来纳贡的南亚和东南亚诸国保持例行的接触,在维持这些关系的同时,依然保持一切对外贸易的官方垄断。由于国家资源的大量耗费、再加上杨士奇和夏元吉等大臣极力的反对使得远航受阻、但是在反对远航最为激烈的杨士奇死后不久,宣德皇帝还是作出这一决定,其目的也只是为了抵消在安南大败的影响和恢复中国在纳贡属国中的威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死时仅62岁。
宣德帝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终年36岁。
宣德统治时期不但标志着中国在欧洲水域的统治地位的结束,而且是明帝国孤立于国际事务的开始。虽然某种程度上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但最大问题贡赐贸易仍没解决好益于国计民生。后来由于国家财力过大压力而终止,宣德皇帝以后几代皇帝再没有认真考虑进一步的远航了。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海洋霸主的消亡确实有历史的必然,而偶然却是加快了速度和缩短了消亡的过程。至此,大明朝随着海洋霸主地位的消亡,中国从此彻底进入闭关锁国的自我毁灭期。
但是,今天我们无论是用现在的认知看待历史,还是用历史的眼光展望未来,都无法否认“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郑和的航行不仅向世界显示中华文明的卓越成就,而且预告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海洋不再是分割大陆的屏障,而是不同种族的人们彼此相识的走廊,在郑和的身后世界正日益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同时他告诉世人海权不是超级大国独有,而应是全世界希望和平的人民所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