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西递
(2010-04-09 11:07:26)
标签:
西递村小桃源徽州桃花源挑花源 |
分类: 散文 |
古村西递
欣闻黟县有个“世外桃园”,及至到了徽州,方知这个桃花源便是西递村。
漫步村中,果见粉墙青瓦,鳞次栉比,青石铺路,巷贯街连。木雕、砖雕、石雕镂镂可见,漏窗、门罩,图案典雅,工艺精湛,突兀多姿的马头墙,层层叠叠,独具型制。室内雕梁画栋,描金飞彩,拦板、门扇木刻精美。村中古建筑确为明清徽派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查一下西递村由来,说是建于北宋皇佑年间,距今九百余年,占地十公顷,因村中溪水东向西流,原名西溪,亦称西川,又因处于徽州之西,故名。
当年的西递村素有“桃花源里人家”美称。西递村之所以能成为“世外桃源”,细细推究起来是人文地理使其所以然。过去的徽州人以“徽商”闻名于世。这所谓“徽商”其实也是历史之产物。南宋迁都杭州,封建皇帝偏安一隅,徽州因群山环抱,物产丰富,又离杭州不远,占了天时地利,便成了小朝廷的后勤供应基地。于是,那时的徽州人就携了家乡土特产,肩挑手提,车载舟装,或从新安江的水路,或从崎岖的山路外出做生意,苦心经营,以至于发展到后来,竟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又有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可见在徽州,无论男女都是挺苦的。男人在外做生意,赚了钱,便回家来大兴土木,筑起幢幢在当时堪称豪华的楼居。也有些巨商大贾发财后,拿银钱捐了官来做,在外混上些时日,见了点大世面,便将搜刮民脂民膏所得,于故乡筑起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楼台亭阁。后来封建皇都几经迁移,天高皇帝远,群山环抱中的徽州,交通极不方便,近乎与世隔绝,这一处处古村落因此得以保存,成了有众多明清古建筑的世外小桃源,而这些小桃源中又以黟县的西递村古建筑群保存最多、最好。
其实,这“桃花源里人家”并非人间天堂,尽管到处山青水秀,嫣红姹紫,过去这儿照样充满封建压迫和封建剥削。那一座座保存完好的“贞节”牌坊可算是最明显的例证了。往昔的挑花源,男人外出,妇女受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束缚,守在家中当活寡,一旦丈夫有事或发生意外死亡,这女人便得终生守节,甚或也有所谓烈性女子,以活人殉了去。如果地方官认为有表现好的女子,就填表逐级上报,一经批准,就可造起巍峨壮观的牌坊,这明为表彰,实是女人的大悲哀。贞节牌坊,不知浸透了多少女人的血和泪。在西递村,如今还可以看到一些身着古衣冠的老妪。她们脑后挽髻或戴一顶珍珠帽,身着斜襟蓝士林蒙袄褂,腰系黑色的长裙,尤其是那一双脚还是地道的“三寸金莲”,她们是与明清古建筑一道得以留存至今的历史证人。由此可见,真正的桃花源是没有的,那是空想,是乌托邦。
从西递村出来,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之下,眺望远方,峰峦叠翠,林木葱茏,想起山外的世界,不由得使人感叹。作为研究的需要,保留几处象西递村这样的地方,确有很大意义。但生活不能保持“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