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小落 文
1.88万元,一个城市白领要不吃不喝攒两、三个月;一位文艺青年,可能用来淘一个名家制作的上乘紫砂壶;一个普通青年,可能买到一套不错的房子的一平方米;但在全国公务员笔试成绩出炉后不久后,1.88万元最现实的用途,可能是“考碗族”用来砸在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天价面试培训班上。(钱江晚报1月21日)
在中国,公务员是个“铁饭碗”不假,但人的境况有所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一考即中,大多人都以“努力一试”的心态走进考场,等待最终的结果,从笔试到面试,无疑都是一场“极为漫长”的等待,毕竟,谁也不能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就能考上。
于是,国考后,天价面试班在社会开始崭露头角,从2008年的1万元学费翻倍至现在的1.88万元,其中最为吸引考生的大概是“不通过全额退款协议”,说实话,这协议果真“胸有成竹”,不知道的外行人还以为这培训班与聘用机构有输送“硬指标”的协议规定,不然底气咋会这么足?如此看来,似有可疑之处。
就这个新新行业而言,为何能够迅速在社会立有一席之地?按理说,它的出发点应是为了机构输送人才为“己任”,为国家淘出栋梁为首要,怎么说也不会“利欲攻心”,收取天价学费,怎么说也不敢拍着胸脯说敞亮话,可事实上,他们只是为了看准培训这个商机,让自己的口袋厚实罢了,谈不上什么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当然,这并不意外,在我们脚下生存的这片土壤,五花八门的赚钱之道应有尽有,公务员培训班,虽价格颇高,但能应人所需,能助考生通过面试——他们的协议中似有这种决心,其出发点没啥大错。
但问题是,这样的天价费用不是每个人都能出得起,经济差一点的考生咋办?是不是直接会被培训班的学生给秒杀了?是不是少了些通过面试的机会?再者,是不是上不起天价面试班就考不上公务员了?那么,还没有培训班这个行业时,那些考上公务员的人是咋做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