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评感想与剧情介绍怎能相提并论

(2012-11-14 08:28:05)
标签:

杂谈

    书小落 文  

    《寒战》清晰版已见网络,这让不愿掏影票的观众省了心,看过的人继续回味,没看过的人可以着手,但这部片子究竟好看与否,还真不是说了能算,重点还是要大家自己去看,在看与不看之间的大多人,也养成了一个不错的习惯,即未看之前,先看看电影评价如何?

    这也就延伸到了接下来的——影评。影评似乎也被纳入了时事里的一项儿,诸网站及纸媒也开始张罗起影评这一栏目,我想这也算好事,起码能延伸一下读者的思考面。但如何写好影评这一类文章,我想还要先给其一个“正式”的名分,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乱抓”,那就失去了评价电影的真正目的,读之乏味,只会令人大失所望。说这些,并不是没有根据。

    如,见于某位作者的《寒战》影评,确实让我愣住了,我暂且模拟一下他的叙述方式:行文开始,先介绍剧组,导演、制作、策划、大腕都谁谁谁,然后进入拍摄角度,说这镜头为高空投射,取景为人震惊,之后,进入分析剧情阶段,主角配角窜角都谁谁,长相、性格、心机如何,最后进入“臆测总结”阶段,比如影片“歌颂”了梁家辉的刚正不阿,郭富城的机智果断等,如,这样的影片有香港的突出色彩,臆测拿金像奖应该不难等。突出在哪?拿奖与否怎能妄自推断。

    我只能说,这位作者的文章不是影评,而是剧情介绍加分析,它类似于我们在网站下载电影,那些电影宣传海报下方的剧情人物介绍,从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展到结束。我也很想知道,类似于这样的文章,作者本身的观后感体现在哪儿?难道只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明星阵容或剧情?与其费这么大周张,还不如转篇剧情介绍贴在自己的博客上,那剧情介绍的还更全面些。

     当然,我并不是要贬低影评作者,只是,看到这一颠覆影评的作者,人人都有义务站出来,替影评辟个谣——让纯粹拿剧情分析忽悠观众是影评的作者先站一旁好好想想,什么才是真正的影评?我想,关于这,小学三年级开始,老师就已交过我们。

     我们在小学有个组织看电影的时间,当时看的是《豆花女》和《南京大屠杀》两部影片,前者讲母爱,后者让国人记住国耻,团结一致,抵抗侵略。于是,我的老师,会让我们回家后挑其中一部电影,写篇观后感,那时叫观后感,与现在的影评有些相像,只是观后感并非能做到像影评一样专业细致,但若都是专业者来从事影评写作,那么,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关于网络写手的录用及吸收成为了主流,主流之下,人才决然不少,但瞎颠覆的问题也确实不少,就如一篇影评,不经意间,写成了记流水账的剧情介绍,你说叫人难不难为情,我都有点害臊,往上了说,连小学生都可以分辨的影评,为啥就有人曲解了?甚至还迷惑观众。

    那么,到底如何评价电影才算影评,笔者认为,不失为三个方面,一者,取材意义,二者,人性与使命,三者,对人的启发。

    即一部影片的取材到底属于什么类型,是讲国家、人性、法制还是文明等,人性的好坏折射出了什么,使命与人性相违背下让人无奈和遗憾的是什么(如最新出的电影《十户》,阿尔巴特在履行成吉思汗寻找神医的使命时,在大漠中救了敌军的遗婴,两兵交战,为了保护孩子,一名阿尔巴特壮烈牺牲,这就是人性),给人的启发是,人性与使命有时有冲突,人民才是战争当中的无辜者和受害者,老儒妇孺不能被列入仇恨和杀戮之中。

    这才算一部影片的评论,如《寒战》带给笔者的启发,不仅是一部好的警匪片,也告诫人们,法制时代,再如何狡猾的匪徒,也会有破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作为香港警察总部的第二把手,梁家辉不得不做出公正的抉择,作为文科毕业的郭富城也在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证明自己,最终深得大家的认同,坐上了处长的位置,其中不乏对人性的假恶丑做出了刻画,同时也将“法制文明”深深的激励着人们,这才是影片所呈现给人们的真正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