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小落文
两性文章已成读者“快餐消费品”,不否认,其中女性读者多于男性,为何如此?因迄今为止“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说法已“泛洪”决堤,才导致男人令大多女人失去安全感。
按照中国女人三五成群聊家常的习惯来看,其中,更多提到的是自己的男人如何如何?这个习惯也证明了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发泄不满,斥责男人,这其实与“丑化”无异,在外道男人不是,男人也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外人自然也就更不会认同,但毕竟都不是先天性的吐糟高手,要一针见血,还得从高手范本里膜拜。
于是,情感咨询成了女人的依靠,她们期待从中得到救赎,但咨询按小时收费,价格不菲,为了解惑、吐槽、发泄、免费。女人又该怎么做?只能从不要钱的两性文章入手。至少,能打开电脑,拈来就看。因此,两性作者才有了真正可以发挥的“市场”。论其风格,有叙述式(故事为主),解答式(情感点拨)等。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招式”,无疑都直指男人的“坏”,大概与作者需要从倾述者那得到题材有关,为了不得罪读者而大发同情心,为了人气不下跌而“丑化”男人,当真是越能丑化男人越能受到欢迎?可坏男人决然不少,光靠丑化,就能拯救人类的情感了吗?倘若男人无视这些,写的再如何刁钻,又有何用?
也许,这会招来大小作者的不满,也定会有人问,“不丑化”难道要“美化”?笔者倒也想反问一句,两性文章是不是非丑化男人不可,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途径。
通常,两性作者在回复时,都会分析男人及女人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但多数作者,善于以同情女性丑化男性的方式,来博取读者的好感,这真的算是替女性排忧解难吗?纵然可以讨好读者,但丑化的却是男人整体,我想这点,也恰恰不能帮助女性,反而是“毒害”,人的受众心理都很强烈,在一个人两个人甚至更多人,阅读一篇刚愎自用无病呻吟的两性文章后,都会以同情弱小的心态,跟风站队,千夫所指,混淆视听。让男人臭名昭著,又能如何?
而事实的真相,作者却仅凭倾述者的一面之词,也就等于,倾述者想怎样说就可以怎样说,想必也不会全盘托出前因后果,再说网络倾述毕竟做不到电视机中双方都到场,公开透明化,人都是自私的,感情裂变,都会找别人的问题,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真相也不可能完全保证,那作者也只能凭单方说法分析事物,无法厘清真相,这样的文章写出来也就有失偏颇。能“忽悠”的只是渴望将不满或不幸,形成文字来发泄的人罢了,之后,感情仍旧纷纷扰扰。
如何才能真正的救赎“不幸”者,保住家庭,还必须从根本下手,既是男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就须客观者或女人从中点拨,比如,对待有外遇的男人,你不能只是光找小三谈判,你得找男人谈,如何谈,谈他的父母,谈你们的家庭,谈离婚的代价,谈小孩的未来,如果谈的好,这些就不是谈判,而是点拨,男人的担当要大于女性,从旁点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样是不是要比丑化男人更见效果,人之所以说要谈谈心,交交心,大部分是因为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希望通过沟通方式解开彼此的隔阂,这就要求女人能静下心来,理清头绪,和男人谈谈心,将点拨作为重头戏,而不是随便找个两性作者,大谈不幸,众所周知,人都喜善厌恶,不幸,自然也就会成为任何人口诛笔伐的下脚料,但再如何丑化和仇恨男人又能得来什么?这不仅值得女人去思考更值得两性作者去反思。
写下这篇文章来,不是要贬低两性作者,而是情感泛滥的时代,两性文章是否也要跟着一起泛滥?向上的文章少之甚少,这亟需作者自我突破,能不学别人的不要觊觎,谈己见要全面,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做分析,再做评断,情事、性事、乱伦的要避之,文字要带给人的是好的一面,不是无病呻吟,充满丑化埋怨甚至仇恨的污作,它带给读者的除了丑化男人,还能有什么?会有人反思自身,自我先救赎吗?到底会不会,我也很想知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