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率你真正了解吗?
标签:
浮岛河道治理曝气设备 |
分类: 生物浮岛生态浮床 |
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处理、污泥污泥处理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有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那么,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到底怎么样呢?接下来将进行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氮、磷、重金属、微生物等物质的去除率详解。
1有机物的去除机制
人工湿地对有机物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土壤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在土壤颗粒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污水流经颗粒表面时,大量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不溶性的有机物通过在湿地基质中的沉淀、过滤、吸附作用,很快被截留,然后被微小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机物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被分解去除。在土壤好氧区,有机物被好氧菌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区有机物被厌氧菌通过发酵作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甲烷。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最终被异养微生物转化为微生物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无机氮、无机磷。
人工湿地对COD、BOD有较高的去除率,大多数处理系统的去除率为80%-90%。国内对人工湿地净化城市污水的研究表明,在进水浓度较低的情况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对COD的去除率可达80%,处理出水BOD5的浓度在10mg/L左右,SS小于20mg/L。COD和BOD的去除率与各种微生物数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有机物的去除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
3磷的去除机制
大量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是通过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积累同化和基质的吸附沉淀等共同作用完成的。首先污水中的无机磷在植物的吸收和同化作用下,被合成ATP、DNA和RNA等有机成分,最后通过对植物的收割而将磷从系统中去除;其次磷为微生物证常代谢所需要,有机磷和溶解性较差的磷被磷细菌转化为溶解性无机磷,有利于植物的吸收;再次被介质(土壤或填料)通过吸附或离子交换作用而去除,土壤中所含铁、铝、钙化合物的含量影响介质的吸附容量,最后聚磷菌的过量聚磷对磷的去除也有一定的作用。由于人工湿地特殊的好氧、厌氧状态,聚磷菌可在好氧状念下吸附过量的磷;在厌氧状态下,又把过量的磷释放出来,一部分会随水流输移扩散,另一部分被介质吸附,由于磷的释放,在局部磷的浓度较高有利于介质对磷的吸附。
人工湿地系统对磷的去除途径最主要是基质对磷的吸附沉淀作用,植物吸收对有机磷的去除效率影响不大,但无机磷以植物的吸收作用为主,这与芦苇等大型植物长期生长对无机磷的需求密切相关。李一平等认为:磷浓度较低时植物吸收是主要的,在浓度较高时植物的吸收作用显得微不足道,但介质的吸附是有限度的,达到饱和以后效果就会减弱。
有研究者认为湿地对重金属的去除是通过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而起作用的。植物的吸收只占进入系统中重金属含量的1%-2%。植物对污水中重会属的去除还表现在植物的好氧作用,使根区含氧量增加,增加了污水中重金属的氧化和沉降。
5微生物的去除机制
微生物污染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被有效去除。物理因素包括过滤、沉淀、富集和紫外辐射作用:化学因素有氧化、吸附及暴露在其它微生物和植物释放的毒素中;生物机制则包括抗生素、溶胞细菌和噬菌体攻击、自然死亡以及线虫或原生动物的摄食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