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的基本组成

标签:
浮岛河道治理曝气设备 |
分类: 莫让湿地成失地 |
人工湿地是由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等部分构成的,其对污水的净化是湿地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相互关联,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人工湿地中的基质由粘土、粗砂、砾石、细砾、沸石、碎石、碎陶片、炉渣等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而成,往往根据处理不同的废水及所采用湿地的构建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在处理含磷污水时以碎陶片,炉渣作为基质可达到较高的处理效率等。
自从Seidel1966年首次证实水葱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以来,许多种植物都被用来进行试验。确实有植物的湿地比传统的氧化塘有许多优点,也比无植物的湿地营养盐去除率要高许多。湿地中植物具有“营养盐清道夫”之称],其对有机物的去除作用首先是植物的物理作用,植物的通气组织由于植物内外部因温度和湿度不同而在茎内形成压力梯度下将O2通过根茎释放使得根区周围形成许多微小好氧生境,可改善基质氧化还原电位,增强好氧微生物的活性,促进硝化等发现在根区周围有大量硝化细菌而废水中只有极微小的数量),抑制P的释放等。
根据不同实验方法测的芦苇的根区O2释放量从0.2g·m·d到12g·m·d不等;其次,植物的根纵横交错和不断迅速生长,在穿透土地的同时也就疏松了土地,增加了土地孔隙度,而枯死的根则充满了疏松的有机质,或被微生物分解。吴振斌等曾报道须根系植物比根状茎等具有更好的污水净化效果。同时根部形成的好氧区也可避免厌氧污泥对介质的堵塞;最后,是植物的生理作用,植物的生长需要摄取营养物质,而成熟以后又可通过收割法将营养物质去除。虽然有植物的系统比无植物的系统处理效果好,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植物的有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这可能会影响湿地的处理效率。
有人对芦苇等6种水生植物的营养盐平衡研究表明,不同种植物去除效果差别不大,因此植物的选择是积累生物量大的物种。相应地也要考虑到有些植物如浮萍生物量小,生长周期短(一周收割1次或2次,显然在操作上不太可取;并兼顾到植物有美化环境的功效,因此,现在一般选择芦苇、香蒲或美人蕉。转载-中国节能在线
后一篇:慈溪人工湿地成治污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