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用什么标题好
(2012-08-15 17:11:40)
标签:
小夕sheila小夕书写杂谈 |
分类: 小夕书写 |
阳光灿烂。疲倦懒惰。
昨天新买的手绢,今早洗了晾在外面,这会儿在风里晃悠着。
曲婉婷的我的歌声里,按着前几日的设置,还在继续单曲循环着。
有多久没有从头到尾凝神静气地听完一张专辑?太久了。总是直接去榜单上点击评分最高的曲子,可就是这样,也还有时候连听完一曲的耐心都没有。
浮躁。浮躁。浮躁。
到底是有多浮躁?
有好些朋友,近来也不再更新日志或者博客了。大约也是在忙着应付生活吧。
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快乐吗?
迷惑吗?
我曾经抱着怀疑的态度等待,可等待的时候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等待什么。
不过,等不到的就不用可惜。等不到了,就人走茶凉吧。
颓废吗?
所谓的纯粹,到底有,还是没有?到底是我为你牺牲了我自己,还是你,在不经意间理所当然了?
我总是渴望生活会不一样。今天和明天会不一样,今年和明年不一样。所以我给了自己机会去抓住一个一样的东西,这样长久的变化里会有一个是不变的。真的不变了吗?
三年前买的书,现在还躺在旧旧的暗色木头抽屉里,等待被翻阅。原因是内容太晦涩艰深,或者是我已经变得肤浅而粗俗?
一直都欣赏林语堂的写作,分析深刻、角度独特,最重要的是话题的选取信手拈来又无处不在。我爱他定义下的艺术,“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虽然对于他的观点,以前因为喜欢而盲从,但现在正试着客观地分析检查甚至不同意。比如他议到,个人主义现象的表现之一,是阻止虐待牲畜,并以老处女疑心马戏团虐待老虎为例。无论从社会学上还是心理学上,我都对于这个结论保留怀疑态度,而对于“老处女”这个词语的运用,即使我私下里可以理解他的语义,却对于这样毫不遮掩的态度,不敢赞同。
好多的问号。
最绝望的时分,是什么颜色的呢?
这里没有花店,所以我买了这盆鲜花种在院子里。向阳盛开。总还是要给生活手动添加一些积极的元素啊。这里也有太阳雨,时时地下。童年时隐藏在竹林的蘑菇,却早已无迹可循。
你知道也好,不知也罢。结果都已经不会再有任何变化。
以退为进,有人用得游刃有余炉火纯青。
看到他起跑前那莫名浅浅的微笑了吗?或许他已经知道自己的路途,并为之做好了准备。比起摔倒、跳走、亲吻,我始终抹不去的是那缕坦然接受只管享受尽力的浅笑。坦然得凄美,坦然得无愧。
万人敬仰,举世无双,最后一样,阵亡。谁说你对,我笑谁可悲。恩宠难回,流过血的人都无所谓。一将功成,不就是万骨枯么。
如果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快乐,那为什么这么多人正在努力做着并不让自己快乐的事呢?还千方百计掩饰自己的不快乐,欺骗自己说是快乐的。
谁想得到新加坡居然拒签了我。虽然我并没有特别想去,但很遗憾不能在J回国前再见一次面。拿到拒签信时惊讶大于失望,大概是自恃贴着好多签证包括美国加拿大的好几张所以自以为无往不利了吧。惊讶归惊讶,总是很遗憾。难得有这样的朋友,每次搬家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努力地来探望我,所以这次出行不成,让我好生颓废。
不过倒是因此写好了论文初稿。也稍稍看了一下普吉岛的攻略,不过都说是很容易旅行的地方,所以决定就随性吧。巧的是,B虽然是同一天离开大马,却好死不死地也去普吉岛。原本以为在他走之前不会赶上见面的,居然度假度到一个地儿了,正好可以凑着喝两杯,顺便躲开这个喝酒为haram的地儿。
开始对一些人一些事失望。因为微小的事情而产生裂隙,然后就再也无法弥补,即使假装过去假装忘记,也无法假装已经回到从前。小时候磕破了膝盖,不到一个星期就好得了无痕迹了,和朋友大吵一架,也不过一夜就忘记了。长大以后却连一道细碎的划痕,也要留下长长久久的暗疤,好像是提醒自己曾经受伤难以痊愈。许是受伤次数多了,变得敏感神经质谨小慎微擅自揣测。然后越看越伤感,越看越生疼,越看越难以忘记。然后有灰暗的情绪开始滋生,我很想知道那年的你,当时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
上学真的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会让人暂时被麻痹,变得不在乎。不在乎周遭的不幸苦楚,不在乎别人的飞黄腾达,不在乎生活在小地方的呆滞无聊。这或许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一生都不愿意离开校园的原因吧。如果生活和工作都在那个与外面的世界有无法触摸却无法打破的隔阂的学术小天地里,逃避现实是否会来得容易一些?我开始谨言慎语,开始注意隐私设置,开始觉得连网络这块清静地方也要时时警惕。有时候有这样的无奈,无论我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对。因为不符合你们的猜测所以觉得我在伪装,但是我的真实也确实担不起你们的期望,所以到底是要我怎么样?
我很害怕他们礼貌得隔阂又好奇得恨不得剥开皮的样子,让我仿佛走在穿越一群吸血鬼的狭窄通道里,不能后退又只能继续往前走,最后不是因为被吸血而死而是小心翼翼得疲惫而亡。我曾经以为以礼相待是冷淡的同义词,但有时候这确实是最安全的距离。
我永远都不想回去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