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加坡肉骨茶小吃排骨中草药材 |
分类: 美食 |
新加坡确实有很多精彩绝伦的小吃,一定要我选出其中最佳的话,是一件异常苦恼的事情。但也有那么几次让我吃到感动的经历,凌晨两点疲惫收工时到小印度喝的温热清澈的猪什汤(Pig's
Organ Soup),晚上十点突然嘴馋去附近居民区觅食到的重油微腥的蚝煎(Oyster
Omelette),闷热虚脱的午后在牛车水巴刹享受到的嫩滑清甜的鸡饭(Hainanese Chicken
Rice),还有突降暴雨的傍晚避进路边小店意外收获的浓醇爽快的肉骨茶(Bak Kut Teh)。
最近发现很多人在要讲到什么什么美食的时候,都常常会抛出“蔡澜曾经写过”,“蔡澜的书里这么描述”这样的句子作为开场。人家吃过写过的东西太多啦,怎么都能沾得上一点点边呢。好吧好吧,我也依稀记得在新加坡出生的蔡澜说过:在国外,最想念的就是肉骨茶。就是排骨药材汤嘛,在新加坡不计其数的肉骨茶店和路边摊里,这家松发肉骨茶(Song
Fa Buk Kut
Teh)也算是名气很响。价格厚道,东西好吃,加上位置绝佳,克拉码头地铁站出站只三分钟路程。它在这里经营也有三十多年啦,多少在经典之余还能有点独到的味道。
地道的风味店,环境说不上好,但就是一种小吃店应有的小温暖小嘈杂小惬意,空气里飘散着食物的香气和人们微微汗液的味道。服务生人手过多了点,跟在淡期坐不满半家店的顾客人数相比还要多出好几个,不过待客都算热情。也或许是我没有领略到真正人头攒动时候的忙乱,听闻这里人多起来也还是很可怕的,所以大概多点服务生还是必要的吧。一个个手脚麻利,点菜下单,上菜收钱,再之后我只需要负责畅快的吃了。
肉骨茶的来源和命名仍被争执不休,发展到现在基本就那么两种派别。松发做的是传统潮州式的胡椒味很重的肉骨茶,骨汤颜色淡且清,不似福建派的深色酱油汤和浓厚的中草药味。汤头的胡椒味重到除了一点点含蓄的蒜味之外,其他所有调料的味道都已品尝不出,大口下肚香辣带劲舌头发麻。微凉潮湿的雨天里一整碗喝完满头大汗,毛孔全都打开的畅快之感,卸去寒意赶走湿气。不过这家的胡椒和蒜味跟其他另外几家名店相比还算是清淡的啦,属于比较缓和的口感。
汤内炖得软硬适中的排骨,很好撕咬,肉质不老不干,有弹性也有嚼劲,当然对于我来说会略嫌塞牙。不沾酱白吃肉就能吃出好多调料杂和熬煮良久的味道,肉汁甘甜,能入味到这个程度。只是有点清淡,所以蘸酱吃也是不错的选择,拌着红椒的浓稠酱油膏,是又辣又咸的刺激感。再嘬两口解腻的热茶,茶味也显得更清甜。
在这家店吃肉骨茶的好处是骨茶汤喝完可以免费添加,服务生不会不耐烦不会皱眉。除了胡椒味汤其实还很咸,极容易下饭,但和油条同吃会更好。不是地沟油炸出来的油条单吃少点香脆,可是搭配起这咸得过分的汤来却是恰恰好好。吸饱了汤汁的冷油条变得绵软温热,放进嘴里轻呷慢咽,油条释放出来的汁水更显浓醇。
三根排骨只要六新元,对于这个价钱我不能要求得更多了。这家店适合口味相对不那么重的人,就潮州派的肉骨茶而言胡椒味更重的地方也不在少数。大概这也是为适应全世界各地游客而做的一些改变。
自己在家做肉骨茶很简单啦,弹性很大,可以稍加自由发挥。最重要的汤料在超市或者上网都能买到,省去了自己辛劳熬制中药材和香料之苦,毕竟要到用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啦。把猪排切好在冷水锅里煮开,撇去血水。重新倒满一锅水,放进排骨,大蒜头以及汤料,大火煮开转小火熬一个小时左右,加进腐竹或者油豆腐。稍许几分钟以盐和胡椒粉调味,用量根据自己口味斟酌,也不要再添什么乱七八糟的调料之类,会毁掉骨汤的清澈。最后还能按照喜好煮进西芹和金针菇,烧滚后撒上香菜就能出锅啦。
哪怕做出来的味道完全取决于能买到什么样的汤料,哪怕做出来的卖相看上去不那么的地道,但只要自己觉得好吃不就是最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