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的前世今生

(2018-10-15 12:35:13)
分类: 既为人师

教师的前世今生

 

济南市高新区   李继冶

2018.10.14

之前市里有个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叫我做个讲座,其实我知道大概我可以讲些什么? 比如,科研了,读书了,课堂了诸如此类职业范畴的话题,但没有想明白,于是暂定为职业修炼。又接到史校长和徐老师给我的任务,叫我跟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交流,我的想法就逐渐明确了。

诸位在我这里有两个身份,一个固然是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另一个本科生、研究生。你觉得这二者是统一的吗?在我这个年龄的人的人眼里,在大众眼里,是有差异的。二年级语文老师,识字差不多就可以了,会汉语拼音,没有多大学问。而本科生、研究生就不一样了。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佼佼者,从万千学子中脱颖而出,读了四年或七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曾跟先贤大哲对过话,有自己的文艺见解,深刻钻研过某一断代的文学现象,痴迷过某一国家某一作家,甚至落笔如某君再生,出口如此人重现。我们都是文艺青年,或者还有点愤 青色彩,或者还有点家国情怀。

你在求职的搏击中有幸谋得教职,成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不幸得很,终于成为,大家眼里的“识字差不多就可以了,会汉语拼音,没有多大学问”的人。切莫生气,你和你的同行、多年不联系的同学见面,彼此都说些什么,是不是说家庭,说孩子老公,说辅导班,说工作职称、绩效,说无能的校长,说讨厌的同事,不讲理的家长,不可救药的学生?是不是成了一个话痨  一个怨妇,一个……

若果真如此,我为诸君惜。

如鲁迅笔下的“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

贾宝玉,“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

我看这不只是嫁与不嫁的问题,也是毕业前后的写照。仿佛是“教师的前世今生”。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有没有可以破解之术?

这倒是让我想起了一些做过中小学教师,后来越发伟大的人物。举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最好用上照片):鲁迅、叶圣陶、老舍、朱自清、陶行知、素霍姆林斯基、钱穆、朱永新。

刚好不久看了一点钱穆先生做小学教师的一点故事。钱先生可能有些人不熟悉,国学大师,后来创办了香港中文大学,无锡钱氏,钱伟长的族叔。

钱先生20岁左右曾在县立四小教书,第一年只办一年级,仅一个班,学生皆住校,他与学生同住一寝室,“日夜与学校诸童同其起居食息”。钱穆卧床在寝室门口,靠近窗边。一天深夜,窗外月光照床而醒,一脚踢在床边墙壁上,他突然想到臂与壁都是形声宇,辟(bì 和pì)属声,但臂在身旁,壁在室旁,凡辟声似皆有旁义。如此联想下去,如避,乃走避一旁。璧,乃玉悬身旁。嬖,乃女侍在旁。劈,乃刀劈物分两旁。躄(),乃两足不正常,分开两旁,蹒跚而行。于是他悟出凡辟声皆有义,这就是宋人所说的“右文”。由于心有所得,钱穆在床上兴奋不寐,连思得形声字十数例。如“或”字,从口乃指民众,从戈乃指武装,口下一画,乃指土地。加一口则为国,增一土旁则为域,实则或字中含有“国”字、“域”字义。第二天讲国文课,他不讲课本文,乃讲昨夜枕上所得。恰好县中派督学来校视察听他讲课,对其善于思考问题大加赞赏,专写一篇报道在县署的月刊上刊出,以示表彰。

一个班,跟学生同食、同宿,不比我们条件更好,他却这样开启自己的教学之路,研究之路,成就课堂,成就学生,最终成就了自己。有人会说我们课时多,成绩要求又高等等。据调查民国教师平均一周21小时50分的课,最多 34小时,你算算多少课时?可不像我们配置这么全,有的什么可都教,语文、算学、动物、植物,还要教体育、音乐。

所以,谈这些有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工作,有利于避免子君和女子嫁了以后的不堪。教师的前世为学生,已经成过往,那我们只好聊聊今生如何做老师。

教师生涯无非是教书、育人、做研究。

一、教书

狭义的教书就是教学了吧。有领导提议,我讲讲如何做“优课”。我的确在00年代对优课很有心得,二年一届的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我六年内的全国三界,三个第一名都收在济南市中区,我带着老师们战无不胜。现在如果离开具体课例,很难表达。但是可以跟大家分享几个教学观点。

第一是要真懂你教的学问。

怎么会不懂?还真有不懂的。我是教物理的,一直有痛点。比如新材料、通信这样的章节,我们大学没有学过,这都是随着科技发展不断与时俱进的内容,虽然我也注意相关信息,但毕竟是是流于表面,浮光掠影,没有系统的严谨的理论知识,所以我的认识只停留在课本所提供的层次,没有纵深,对广阔的现实没有深入研究,经不起学生问,所以这样的章节是教不好的。

如果你教数学,教过分数,分数最早出现在哪个年级,在哪个年级还出现过?是应该讲透学好,还是间断重复,循序渐进?分数的学习是属于什么数学思想,该用什么方式让孩子体验思维过程,建立数学思想?这些问题不清楚,就不算懂得你教的学问。

有一次听一个初中教师讲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朗读的声情并茂,总结了母亲的慈爱和坚强。错吗?没错。我总感觉不足,总感觉这样的母亲和别人的母亲没有不同,感觉教师只跟学生一样读了这节选的《我的母亲》而没有读过《四十自述》,没有懂胡适,没有懂清末民初的时代,没有懂得官宦的没落的家庭,没有懂老夫少妻年轻寡妇的艰难,没有懂长子长媳共处,年轻后寡母当家,且捉襟见肘的脚色冲突,没有懂委曲求全又独善其身的涵养与人格,没有懂这些,就不懂在这样的境遇下对幼子的培养的坚持,那种挣扎之下的“爱”是独特的。学生年龄小不可能全懂,但不影响教师的懂,教师懂了才能让孩子有些许的懂,而这懂是需要大量的阅读的。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这是二年级语文第一课的课文。

二年级的课文老师一定懂吧!小学课文几乎偏偏是诗、是歌,有韵律美、画面美、色彩美、意境美,有节奏美,动静变化,有问有回答,有结构美,总分总的写作结构, 有浪漫奇幻的想象的美,大雁的人字回答勤劳的图画。教师要懂得,懂了就喜欢,在秋天孩子们读到这样的韵文,大声的朗诵,可以仰望天空,可以放眼田野,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是美的教育,美的感知,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你能说小学简单吗?用这样的懂,这样的态度教小学语文,我们不是就一直走在诗情画意的路上吗?

懂是教的前提,懂是爱的开始。

第二是教师的专业性不在于你懂得了什么,而在你教书的专业性,你能让孩子学的快学的好喜欢学。

我是教物理的,我清楚地知道,任何一个工程师可能都比我的物理知识丰富;你是教政道法的,任何一位律师都比你懂得条文多,他是教语文的,随便一个作家都比他会写作。但不要灰心,我们的价值在于教,不是在懂。我教比你教孩子更喜欢,我教比你教学得更快,掌握的更好,你能让聪明孩子更棒,我能让很多笨孩子不掉队。如果我做不到这些,还怎么能体现我的专业性,怎么体现我教师的价值?

比如说相声,相声的精华在“包袱”,相声的专业水平在于“抖包袱”,铺平垫稳了,包袱就抖得响,铺不平,包袱抖不响,观众反应不过来,如果铺垫过度,就像针扎了气球一样,索然无味了。给孩子们讲解一个数学题目,启发不到位学生听不懂,讲得过多,剥夺孩子思考的机会。

比如,我讲物理滑动变阻器一节。讲剧院里灯光逐渐暗淡,直到一片大家黑暗,大幕徐徐拉开,人间悲喜剧就此上演,剧终之时,我还沉浸在悲欢离合里,剧场渐渐恢复光明,大幕闭合,我们回到现实。我问,是什么控制了明暗变化。这样的教学渲染了气氛,集中了注意力,陷入思考,这时我拿出滑动变阻器,让大家思考它的原理、结构,学生思考很深入,讨论很充实,重点就解决了。这像不像相声的铺垫?

比如讲机械能守恒,按惯例用一个单摆做实验就可以,也能说明问题,但平淡,对孩子的刺激不强烈。我拿一个网兜装一个铅球做单摆,将铅球拉到鼻子尖处,放下,荡出去的铅球返回,直对我面门而来,我岿然不避,所有的孩子都屏住呼吸,紧张的冒汗,然而铅球将到而未到时又退了回去。观察了这惊险一幕,当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师们在你们的教学中、在很多的实践里也有自己独到的设计,这就是专业,这是区别于工程师、律师、作家之处。我这里有个《声临其境》节目,梅婷的视频梅婷的视频)。大家看看体会专业的价值。

千万不要对另一个行业随便地说三道四。天赋加修炼,然后才百变成精。我们看到的是普通演员,寻常角色,我们看到的是踢不进的球,治不好的病。从来是做事难,说人易。

惭愧,我有我的行业,可我在我的行业里才到哪和哪?我们有些什么,我们付出了什么?

第三是须知道教和学是天生的,但课堂学习却不是天生的(罗振宇讲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

教书的学问,很大一部分在于弄懂学的问题。

一说:人的大脑天生就是一个学习机器,比如生活技能,娱乐,不是出生就开始学习吗?何止人类,动物亦然。

又一说:很多孩子就是不爱学习,穷极教师和家长的所有手段和智力。我们不晓得,是我们能力不够努力不够,还是我们正在做不可能的事情。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是教师和某些不幸的家长一生都在困惑的问题,曾经沧海之后,再见有人不知深浅或自命高明的谈起此类问题,我们都不屑一顾,这已经成为无解的伪问题。

不错,大脑天生就在学习,孩子看到按下去开关,电灯发光,他的两眼也兴奋的发光,这是学习,孩子会拍皮球也欢呼雀跃,这是学习,自古就有的学习。然而,通过文字阅读的学习,才有几千年,让所有的人通过阅读学习,在中国才几十年,我们不能把文字阅读当作人类或大脑的本能,文字阅读不是所有人共有的天赋本能。

罗胖的这一分析,虽然没有给我们什么办法,但给我一些启发:拍皮球,人类有差异吧?我们鼓励孩子努力我们用心训练,无疑能提高孩子的运动水平,但要想把运动协调障碍者或者平庸者,都培养成为健将,是不可能的,人们在这一点是有共识。为什么对以文字阅读为形式的学校文化学习,这一件事,苦大仇深地不放过自己,不放过孩子。阅读,才有几千年,全民阅读才有几十年,而阅读障碍者是客观存在的,有比例的,即使不论阅读障碍的医学界定者,所谓正常人,也一定是差异渐变。问题是,有些自以为是的人,这些人往往居于学术或行政的高位,他们的某些武断言论对教育者构成长期的压力,他们要么是将“学习”和“文化学习”这两个逻辑外延不同的概念混淆,要么承认看得见的运动差异忽视看不见阅读差异。

没有解决问题的说这些有用吗?有!首先明白一件事本身就有意义,另外,就是努力再努力,负责任的努力,能让学生更好,但不作无望之求,可以卸下包袱了。

其次知道不是一种方法能适应所有的孩子,所以才要掌握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等等方法。

第四是学习的关键还真不是你教的有多好,而是学生是不是有机会练,练得有分晓。

我读初三的时候,我的那位年轻的物理老师不安于现状,卯足了劲要考中文的研究生。每节物理课,都把要讲的东西压缩的15分钟以内,然后让我们自己看书,自己做练习,奇怪的是这是我物理学得最好的一段时间,每一个章节到今天历历在目,喜欢物理从那时开始,我选择这个专业也与此有关。

后来我越发认识到,学生训练的重要性,而时间是有限的,增加学生的训练,必然以减少教师的讲为前提。

   山东茌平有个学校叫杜郎口中学,以合作学习出名。他们一开始也不知道这叫合作学习,就是让孩子自己学,孩子们商量着学,结果就是减少教师讲课的机会。

   以前我们培养教师参加各种评优,常听到的议论是,什么人,课讲得好,获了不少奖,但学生成绩不好,这样原因就找到了。

    讲课时间减不下来,是个大问题,有的一讲到底,下课不休,课间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还是讲,结果如何?教师不计算性价比,让人着急。首先说,你有多少话是必须讲的?如果录下音来,就知道自己真是废话多多,可以大刀阔斧地删减了。另外一个就是,看学生不懂,就不厌其烦地重复,苦心孤诣可以理解,学生为什么不懂呢?可能是听不进去,无法让听不进去的人听懂,就像多大的声音也唤不醒装睡的人一样,不懂还可都能是学生需要一个自我消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你没有给他。

我在听课的时候,完全不让学生做练习的事情遇到的不多,我见的最多的是,学生练习时,有的孩子立刻行动,另一部分孩子,磨磨蹭蹭,有时借纸借笔,半天写不了一个题号,老师看到大部分同学完成了,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宣布进入另一个环节。课堂没有做,怎么办?布置作业回家做。在老师眼皮底下都磨蹭的孩子,千万不要指望回家的做,更何况他还不会做。

问题就来了。

我有办法让每个孩子行动起来,每个孩子都能完成任务,而且当场迅速批改,立即更正。

我就借过一个班,做过试验。练习开始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写上序号,从上至下有多少学生写多少序号,告诉学生,谁做完,老师认可后,自己来写自己的名字,先写的写在最高处,后写的往后排,于是每个人都在奋笔疾书。最先完成的,拿来给我看,我远远看过去,合格的,拿笔打一个对好,他就迅速在黑板上抢占高地,不合格的,用笔一指,他再去更正。会看到各种争先恐后,各种抓住同学请教,因为谁都不想把名字写在最后。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主动学习吗?不是我们想要的一帮一的合作学习吗?

看到这里你没有疑问吗?学习差的总会落在后面,学习积极性怎么维护?别忘了教师的调节能力。我会主动走到学习差的孩子身边,给他直到,在他不甘落后而且有学习愿望时指导最为有效;对学习好的来说,全部完成卷面完美才过关,对学习差的来说,三个题做一个也算完成,所以完全可以让学习差的名字排在中下,那对他可是极大地鼓舞。另外,当有一部分孩子完成的时候,就可以分配他们辅导其他学生。在这一环节,你看到了什么?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和合作学习。这些理念不是抽象的概念,可以,而且也应该有机地运用。

第五,说一个作文的话题。不要嫌孩子写流水账;你未必知道孩子写不出作文的原因。

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是不是刚开始教作文?

学生作文常见的就是这两个问题吧?

我不理解我们老师一方面苦于孩子没有话说,写不出,另一方面又常写这样的批语:文章写成了流水帐,没有主题。

什么是流水帐?

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这样写他的早晨:铃声响了几遍,都不愿起来,直到妈妈掀开被子才起。穿鞋时,妈妈已经把鞋带给解开,分在鞋的两边,我的的脚一蹬进鞋的里,妈妈就给我系上鞋带。然后他上厕所,大便、刷牙,然后吃饭,爸爸给他提着书包……

老师看到的流水帐,没有主题。我看到的却是和谐的家庭,幸福的童年,紧张的早晨。我们习惯了形而上分析文章,不可避免地培养写假话的孩子。初学作文,敢写,才重要,管那么多主题干嘛?没有主题是没有想法,你见过写情书没有主题的吗?你见过微信上跟父母要钱的没有主题吗?到了年龄,有了思想,就有了主题。

不会写,写不了几行字才是大问题。

我儿子刚开始就这样,憋一上午写不了几行,他写作文我受罪。后来,我让孩子跟我说说今天的事,嚯!绘声绘色,用词特别生动有趣,绝不是我们成年人能做到的。好吧孩子,你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就是一片好作文,这下我放心了。过半小时去看看,还是几行字。光生气不行啊!思考原因,对这个孩子来说,说和写是两回事,说的时候,有我的对话续接,有我目光的鼓励,他能持续的思考和表达;而书写能力落后于语言能力,用心于写字,写着写着就忘了故事,写作文就成了一件神圣艰难的大事了。于是,我让他再说故事,我暗暗做笔记,记整整两页,然后用钢笔正楷誊写下来,让他抄在作文本上。结果那天儿子的作文第一次被老师在班里做范文宣读。孩子那个高兴啊!不仅是老师认可了,关键是我的帮助,没有降低他的作用,文章还是他思考的,我只是帮他将“说”和“写”连接在一起。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逐渐放下我的帮助,后来孩子的作文就正常发展了。

我想,每个孩子的语言和书写的发育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要了解问题在哪,有针对性的办法。如果我们不是那么早开始写作文,如果早期以说作文为主,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不是会好些呢?

以上都是针对教书谈的一些话题,看起来不涉及优课客,实际都跟优课有关。

二、育人

育人的话题,我这里不准备展开讲了,教书本身就是育人,育人和教书一样要懂,懂学生,懂家长。考验人的不是对待一般孩子的能力,而是对待各种各样特殊儿童,散漫的、疲沓的、多动的、心机的、极端的,既要善待又要讲究方法。我分享两个经验,一是对自己的孩子要拉开距离,像对学生一样有点客气,有点方法,那样教育子女就不会简单粗暴了;对学生拉近没距离,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真心关爱,用心理解。二是切记“经验”是双刃剑,任何的归类的都可能误导你,世界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云,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

三、做研究

说到做研究,仿佛有点困难,大家最容易联想的是课题,一则是难,二则是研与教分家。任何事情都有“做”和“研”明暗两条线,“做”是“研”的源头和目的,“研”是做的智慧和推进,没有研究永远成不了高手,没有“研”的职业生涯早晚会发生开头我们讲的毕业前后和结婚前后的“衰变”。注意我说的是“衰”。

第一,写随笔札记就是研究。

可能很多人毕业后就不写文章了,小时候小作文的痛苦记忆还在。不等于没有思考,如果不习惯写成篇的长文,断续的思考也可以记下来啊,这就是札记。其实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有特别奇妙的经历,都有突破难点的智慧的闪光,可惜没有记下来,就像某种动物掰棒子,随手丢掉了,这些美妙的经历没有成为财富,没有成为以后的锦囊妙计,没有成为个人成长的阶梯,经常的写札记、随笔,除了有实际的作用以外,也许你还会经常翻看他们,想到发生过的事情,写作时的情景,会温暖地想起一切,会更加地喜欢自己。

第二,解决困难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弄清困难是什么?

无论做什么事情,课堂也好、作业也好,教学也好、教育也好,总有一筹莫展时,总有心力交瘁时。怎么办?拿笔列一列,看都是什么困难。有时候真让你列的时候,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模糊了,在你面前的只是一团乱麻,并不清晰,这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比如新生难带,作文难教,青春期难以管理、毕业班成绩压力大等等等等,我们往往被乱麻网住,看不清问题,需要追问,新生难带在哪里?是生活能力还是理解能力,还可以再细……等你问到根的时候,答案、方法仿佛就呼之欲出了,找别人讨论、商量也就目标明确了。记得我在跟初三教师开会时,大家畏难情绪很重,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在会下思考,然后跟大家一起争论,最后形成了我的《十问教师》

第三,课题研究是教学的深耕,深耕后的庄稼物才根深叶茂。

教学的问题、教学的难题,最好的办法,还是把问题作为课题去研究。我们中国人对待教育有点像中医对待病人,经验性的判断居多,也夹杂着某些玄学的意味和神秘色彩,即使刚才我谈到的札记更接近经验的理性积累,即使追问,倘若仅靠冥想和讨论回答也还不是纯科学意义的研究。懂一点脑科学的知识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就像基于解剖和影像学的西医。把问题作课题,实施调研、选取样本、控制变量、进行假设,样本对照,基于统计形成结论,这比苦思冥想要可靠的多。又是候课题研究之所以让人感到如鸡肋一样的累赘,主要是因为,觉得自己的问题不够高大上,或者选定的课题跟工作又没有实质性的关联。现实往往是这样,教学问题不研究,研究只为评职称。

第四,陌生天地即是成长的空间。

    我们做了以上这些,我们可能会是一个好老师,优秀的老师,会不会成为一个学者呢?会不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呢?应该不够,民国的教师们,他们读的书早已超越工作需要,他们做的事肯定难于眼前的教书。

你不是也接到过很难的工作,既超出了你的能力,也超出了你的职责,你可能抱怨过,也可能发过牢骚;也可能战战兢兢地接受,小心翼翼地对待,义无反顾地做好。不同的对待,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方面我既有受益的例子,也有后悔不跌的记忆。

2000年,我刚当上市中区的物理教研员,教研室接到任务,组织一台节目,反映三年教育大练基本功的过程和成绩。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任务最终落到我的头上,我成了所谓的总导演。原因是公认的才女出差了,我的档案里曾大言不惭地写过爱好文艺。我是个新人,自然不敢推脱,可是真没有经历过,唯有硬着头皮做下去。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在教师和校长们中间选演员,写脚本,到电视台请教导演,考察舞台试验灯光。不敢说结果有多好,反正我先于业务的开展得到认可,虽然名不副实,才子的虚名就此传扬开来,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接触舞台的机会,从那以后再遇到舞台问题不再陌生,敢于发言,心有底气了。

那个失败的教训,是一场在全区一把手面前的一个讲座。因为一周前,一个学校请我给他们讲合作学习,效果很好,接到同一主题的任务后,心里很松弛,气定神闲,没有做新的准备。从讲座一开始我就感觉到了不对劲,受众变了,他们的身份,影响了我的心态,他们的知识储备跟之前的对象也有明显的错位。这些年来,我做过很多的讲座,这次的感觉一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所以会有一个结论,做没有做过的事,或许难,但因为没有做过,你会格外用力,因为难,你会突破自己,让自己得到新的升华。如果你排斥了新任务,拒绝了困难,你也就停在了原地。我把“陌生天地即是成长的空间”,作为自己的经验。  

说了困难,恐怕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没有时间了。上课多,作业多,活动多,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办呢?难道这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与民国时期的教师有些不同,民国时期针对教师的愿望调查里,发现不少人有“欲谋点大事”的想法,这在我们现在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胡适说:“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看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在业余时间做的事业往往比他的职业更重要”。

当时也有人说:“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就算下班后立志在家做学问,但是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有条件做学问?”

对于这个问题,胡适也解答过:“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zun)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稿子到这里大约有八千字了,我用了八千字说了说我理解的教师职业,教师生涯无非是教书、育人、做研究,此为业之内;胡适先生用几行字就说透了业之外,我以为业之外无非是做人、为学、享生活。

或许我们永远成不了想象中的学问家,这不妨碍我们心向往之,孜孜以求之,万一呢?即使不,我有何失?不为高山,亦可为土丘。

以上絮絮叨叨,与诸君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