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繁体字代价大 公布新规范汉字表改进简化字
(2010-03-02 15:42:19)
标签:
代价大 |
分类: 简繁之争 |
恢复繁体字代价大公布新规范汉字表改进简化字
www.xixik.com
新京报4月9日报道 近来,有关恢复使用繁体字的意见引发了广泛争议。中国社科院昨天上午举办的第五次国学研究论坛对此进行了专题讨论。权威专家透露,有关方面将对汉字规范进行新的调整,新规范汉字表将很快公布。
“恢复繁体代价太大”
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对于社会上的“汉字复繁”与“更加简化”两种思维都不认同。她表示,恢复繁体字的代价太大,10亿多人重学重写,不易通行。面对目前来势迅猛的信息革命,进一步实现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才是当务之急。
王宁透露,目前教育部将对汉字的规范进行新的调整,新规范汉字表已经进入相应的行政程序,将很快公布。“主要的改进是针对简化字的一些问题,我对三种简化是不认同的。”王宁说,一是“同音替代”,比如干犯、干净、干部、主干,都是用的同一个“干”,这过于简单了,不利于理解。二是“符号替代”,像是邓的又部,灯的丁部,澄的登部,在繁体字中都是登,简化之后,反而成了三个字,这就使简单问题复杂了,也不利于理解。三是“草书楷化”,一些简化字是用草书代替了正楷,草书与楷书之间很多是不协调的。“这些问题,要逐渐改正,这次的新规范汉字表作了一定的纠正,但还没有大规模地改。”王宁说。
“学生最好识繁写简”
关于港台与海外华人使用繁体字,与大陆交流存在障碍的问题,王宁说,台湾也有简体字的书,“台湾人认识简体字很简单。将来两岸统一,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看嘛,到底哪个字好。”王宁说。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董琨也认为,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识繁写简”。学生的课本应该使用简体字印刷,课本后边附上繁简字体对照表,让学生对两种文字都能有所了解和掌握。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国家尚无恢复繁体字计划
北京晨报3月10日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在“两会”上提交的“逐步恢复繁体字”提案引发广泛争议,昨天教育部语用司负责人回应称,简化字作为我国公务活动、公众服务场合等四大领域使用的规范文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在法律未做修改的前提下,简化字的使用规定不会调整。国家语委资深专家表示,认为简化字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观点“过于夸大了其影响”。
提案引发网络口水战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潘庆林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其理由包括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等。
记者发现,这一提案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争议,很快网上因此上演“口水战”。很多人踊跃支持恢复繁体字的观点,不过更多的网友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推行简体字是国家政策,繁体字造成阅读和书写困难,不利于文化传播。
恢复繁字体的建议代表着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强烈关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遭遇的冲击。一段时间内方言影视节目增多,社会上有人建议方言进入中小学课堂,主张“识繁写简”、“繁体字申遗”。
专家表示反对“废简”
“我个人不赞成恢复繁体字。”国家语委资深专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简化字的负面作用被夸大了。事实上目前简化字没有变得面目全非,从繁体字转化到简化字的文字数量并不多。
这位专家分析,从文字发展来看,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由繁到简是文字发展的规律,讲究的是简便性和明确性。目前简化字并没有简化到几个文字不能分辨的程度,而是合乎相关要求的。所谓“繁字体承载传统文化,简化字破坏了文化传承”的观点过于夸张了,“如果越老的越好,为啥不用甲骨文?”
据介绍,汉字简化字总表共包括2236个字,其中532个是从繁字体直接转化成简化字的,另外有1000多个是类推过来的。因此今天的青少年学习繁字体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难。专家表示,小学阶段设立繁体字课没有必要,学生到高中后如感兴趣,学学就可以了。
教育部称应积极宣传简化字
针对“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建议,教育部语用司负责人表示,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未做修改前,目前简化字作为规范字的使用要求不会改变。据了解,这表明在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主要公共服务行业等领域,简化字须做为基本用字。在其他领域,在有关法律法规允许下,繁体字的学习使用不做干预。
这位负责人称,简化字并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对传统文化传承产生那么大的影响。目前应积极宣传简化字的价值和历史发展进程,便于大家更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