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凤仪门——行走在天汉之间三十一
(2011-11-14 06:20:53)
标签:
平遥凤仪门瓮城车辙站前广场旅游 |
平遥凤仪门——行走在天汉之间三十一
2670次列车沿着渭河一路驶过关中平原,在山、陕交界处的潼关过黄河,再沿着汾河河谷一路北上,于第二天的早晨6:01分到达平遥站。
在宝鸡的行程安排得太紧凑了,实在是太累了,以至于上车就倒在了卧铺上呼呼大睡,这就是我选择这趟夕发朝至列车的原因。
第二天一睁眼就快到平遥了,在行走于天汉之间的过程中多次经过平遥站,但是每次都是一闪而过,没有下车过,这一次在清晨的静秜中,首次踏上了平遥的土地。
平遥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以北,南同蒲铁路上,始建于1934年,距离省会太原站108公里,距离接轨陇海铁路上的华山站420公里,为三等车站。
你别看时间这么早,平遥车站的站台上旅客可不少,因为这一趟上行列车在平遥站的开车时间是6:04分,去太原办事的人正好赶早出行,这样他们就有望早出晚归了。
与车站站台上的喧闹形成很大的反差的是车站广场上一片静谧,车站广场并不大,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区域,紧挨着车站广场的是一个丁字路口,正对着火车站的是顺城路,顾名思义,就是大体上顺着古城的西城墙,当然了与之保持一段距离。与顺城路垂直与铁路平行的是中都路。
关于‘中都’的来源,相传这里为帝尧的初封地。春秋时为晋国中都,汉置中都县。所以这里不仅仅有中都路,其它的以‘中都’命名的酒店、商场比比皆是。
平遥火车站里面竟然没有存包的地方,我只好将那个体量巨大的的背包存在了站前广场某一个兼营存包的商店里面,女主人还不失时机地向我推荐平遥古城的导游图,我正想买一张了,这样就可以按图索骥了。走出它们店门的时候就有人忽悠我坐车。才早晨六点多钟,我决定步行进城。
新买的地图这个时候就派上用场了,平遥站离着古城是很近的,沿着顺城路向南走不远就是西关大街,拐向东不远就看见了古城了。
从地图上看,南同蒲铁路与中都路都是偏离南北中轴线45度的,与我想象的不同,平遥古城也不是正南正北的,而是偏离中轴线15度的。早就听某一个建筑学者说过,最宜居房屋的朝向不是正南正北的,而是偏东南15度,这样的房间既充分享受了阳光,又避免了午后阳光的曝晒,因而是最舒服的,看来古城的朝向是经过仔细斟酌的。
古城的西关大街因为正处在古城与平遥站的连接处,就注定了这里是平遥的繁华所在,商场一个接着一个,只是这时还没有开门,开门纳客的是早点部,路边上卖菜的倒是早早‘上岗’了。
从这里就可以望见古城的城楼与古城墙了。
古城墙倒是很壮观的,相对古城墙的巍峨,城墙下面的护城河就有点‘象征性’的了。就是一条浅浅地排水沟,既没有西安古城护城河的那样幽深,也没有开封古城护城河与古城墙那样宽大的‘防御纵深’,当然了西安、开封都是首都级的古城墙,当然要‘深沟高垒’了,尽管平遥古城是一个县城级的城池,这个护城河好像也不应该是一个‘一步跨’式的浅沟吧?猜想应该是年久失修逐步淤塞的结果。
正对着西关大街的就是平遥古城的凤仪门,本地人俗称下西门。取名“凤仪门”,据说是受到早年关于西门外有凤凰来朝的神话影响,凤凰来而有容仪,是吉祥的瑞应。
面对凤仪门,在这里你是无法看见像天安门那样的城门洞的,直接与我面对面就是一堵大墙,抬头向上看的话,城楼为重檐二层七檩歇山回廊式,画栋雕梁,古色古香。在古代或近代的战争中,砖木结构的城楼是瞭望所,既是守城将领的指挥部,又是极其重要的射击据点。
面对凤仪门不得其门而入。门在哪里呢?在这堵环形的大墙的南边,紧挨着古城城墙的地方有一个小门,上面还镌刻着‘凤仪’两个繁体汉字。走进去这里就是凤仪门的瓮城。
所谓‘瓮城’就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 ,又叫月城 ,用以保护城门,增强城池防御能力的。根据《武经总要前集·守城》的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夹角,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翁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我曾经去过很多的古城,平遥凤仪门的瓮城是最小的。走进瓮城满眼沧桑。低头看脚下的条石吧,如此坚硬的条石被岁月的车轮磨得是那样的光滑了,完全没有了棱角,很多的地方竟然有深深的‘沟壑’,这应该就是古代的‘车辙’。古代的马车是木制的车轮,为了延长车轮的使用时间,特意在木车轮的外缘使用厚厚的铁箍包上,这些条石上的‘车辙’就是经年累月车轮上的铁箍磨出来的,是多少车辆往来碾压才会出现这样深的‘车辙’呢?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当时当然是夯土城垣了 。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时,是使用了青砖的包砌,我们不从西周算起,就是从明朝算起的话,到现在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些瓮城道路上的车辙印记,完整地记录着这六百年的沧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