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名联欣赏
标签:
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延赏斋玉河斋澄鲜堂 |
石云涛
http://s3/mw690/64c3f320tdf4dea1916b2&690
http://s12/mw690/64c3f320tdf4e399913bb&690
http://s13/mw690/64c3f320tdf535aed380c&690
http://s3/mw690/64c3f320tdf4e3b67db52&690
http://s14/mw690/64c3f320tdf4e3d130a5d&690
http://s4/mw690/64c3f320tdf4e3eec15e3&690
http://s6/mw690/64c3f320tdf4e415654b5&690
http://s3/mw690/64c3f320tdf4dee02cb72&690
http://s9/mw690/64c3f320tdf4def63cbb8&690
http://s1/mw690/64c3f320tdf536d91c1e0&690
从颐和园西门进入,迎面就是一座桥,不要过桥而转向北行,不远处便到达颐和园耕织图景区。耕织图景区位于颐和园西北部,占地375亩,是一处大型博物馆式园林景区。
耕织图景区始建于清朝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将宫廷内务府织染局迁到园内,体现中国传统“男耕女织”思想。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当时的“三山五园”,耕织图景区也遭到毁灭性破坏,景区内只留下一块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耕织图”石碑。1886年,慈禧以恢复昆明湖水操的名义,动用当时的海军经费,在耕织图景区的废墟上兴建了水操学堂,此处又成为专门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高等学府。2004年,颐和园耕织图景区重修复建,重修复建后开放的景区由耕织图地域上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组成,一部分是体现乾隆盛世时期皇家耕织文化的园林式建筑,包括延赏斋、蚕神庙、耕织图石刻长廊等,一部分则是复原后的水师学堂。
先看到的是蚕神庙,每次到此,庙门都是关闭的,因此无缘入庙观赏。
http://s9/mw690/64c3f320tdf4dfa4a0618&690
http://s14/mw690/64c3f320tdf4dfc3221cd&690
http://s2/mw690/64c3f320tdf4dfea16811&690
http://s4/mw690/64c3f320tdf4e004c9e13&690
向前走便看到耕织图石刻长廊。当年,乾隆命人把元代画家程棨所绘《耕作图》与《蚕织图》四十八幅,用双钩法阴刻上石,加上他自己的题识,镶嵌于玉河斋的游廊上。他还亲制五首题赞耕织图风景的诗歌,并加上手书“耕织图”三字,阴刻于昆仑石形制、下承海水江崖纹石座的石碑,立于玉河畔。颐和园来过不知道多少次了,耕织图景区也不知道经过多少次了,却一直没有进长廊观赏。这次走进长廊,看到了嵌在墙壁上的耕织图石刻,流畅精美的线条画表现了耕织生产的流程。耕织图刻石刻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石刻据元程摹楼《耕织图》刻石,共四十五图,其中耕二十一图,织二十四图。各图右方署画目及篆书五言律诗一首,旁附正楷小字释文,刻石构图简明,刻工刚劲。原石原存圆明园多稼轩贵识山堂,英法联军入侵时一部分被毁,剩余的为徐世昌据为己有。徐世昌籍没后曾流失在京郊农家砌作猪圈,20世纪60年代初,收归中国历史博物馆。后仅存刻石二十三块,其中两块已全磨泐,两块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耕织图》展示了南宋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概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地主与农民间租佃关系。站在长廊放眼望去,耕织图景区真个是桑柳夹岸,烟波浩淼;亭台楼榭,处处通幽。
走过长廊,便是延赏斋。延赏斋是耕织图景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乾隆时。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03年复建。朝南的一面门匾是“延赏斋”三个大字,楷书。廊柱上联是“放眼柳条丝渐软”,下联是“含胎花树色将分”。由下联“含胎”二字,可知上联“放眼”二字并非指游人“放眼远望”之意,而是说柳叶放眼。柳眼指柳叶,但有两种讲法,一说早春初生的柳叶,好像人睡眼初展。另一说春天里还包在一层皮里的柳树叶芽逐渐鼓胀起来,柳芽的外形像人的细长眼睛,所以被诗人墨客称之为“柳眼”。当以后说为是。元代画家王冕《竹斋集》卷八《梅谱》把梅花未开之前分为五个阶段,即“花开五出,各以名兴﹕萌芽、柳眼、麦眼、椒眼、虾眼、蓓蕾。”都是梅花尚未形成蓓蕾之前的形态,经过了像“柳眼”大小的阶段,柳眼是柳叶未放阶段。“放眼柳条”则是柳枝上柳叶刚刚展开的样子。古代诗人多有咏柳眼名句,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其九云:“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云:“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宋代词人周邦彦《蝶恋花·柳》词云:“爱日轻明新雪后,柳眼星星,渐欲穿窗牖。”《南宫词纪·皂罗袍·闺怨》套曲:“柳眼新青浮动,渐千丝万缕,染画春工。”《红楼梦》第七八回:“惊柳眼之贪眠,释莲心之味苦。”陈三立《寓园春集和伯纯》:“枿根释雪痕,柳眼碎烟缬。”下句“含胎”二字写花含苞欲放的情态。“色将分”是说从花苞已经可以大致判断花为何种颜色了。这两句写初春景象,柳树刚抽出新条,迎风摇曳,枝条上的柳芽已经张开,长出了嫩绿的初叶;树上的花蕾含苞欲放,虽然花未盛开,但花色是红是黄是紫是青已经能看得出来。读这两句诗,一派初春气息顿时弥漫眼前。
http://s4/mw690/64c3f320tdf53686d6d43&690
http://s13/mw690/64c3f320tdf4e09609c1c&690
延赏斋前门上联是“溪畔室闻鸣机杼”,下联是“岸傍田见起耕锄”。这两句应该是最点题的对联,两句分别写“耕”、“织”二字。上联意谓溪畔是织室,里面传出机杼声,扣耕织图之“织”字,写所闻;下联意谓溪岸旁边便是一望无际的农田,田里农民正辛勤耕种,他们有的挥舞着锄头刈草,有的正呟喝着牲口耕地,扣耕织图之“耕”字,写所见。走到延赏斋后门,门额是“水映兰香”四字,楷体。上联是“刚欣宿雨滋塍畔”,下联是“又看重云起岭边”。“水映兰香”四字是园中景,耕织图景区岸芷汀兰,倒映入水,散发着清奇的幽香,有色有味,画图难足。上联写近景,傍晚时分,一阵细雨刚过,令人欣喜异常。但这种欣喜之情尚未从心头消失,又一幅美丽的景色又进入人们的眼帘,这就是下句所写:“又看重云起岭边”。这一句是远景,这里的岭应指玉泉山,因为从这里远望可以看到不远的西山即玉泉山,玉泉山顶那座佛塔历历在目。雨后放晴,一层层轻云从山间掠过,横云断岭,形象生动。这两句一静一动,一近一远,意境优美,清新如画。延赏斋前后门四联都紧扣“延赏”二字来写,延赏者扩大视线赏景的意思,这四联写周围风光,都是由近及远,目光由眼前到远处,即有近景,又有中景、远景;有背景,又有特写,画面极有层次。
过延赏斋,便是玉河斋,向南的门额是“玉河斋”三个大字,楷书,与延赏斋同一书体。上联是“几湾过雨菰蒲重”,下联是“夹岸含风禾黍香”。上联写自然景色,菰蒲,菰和蒲。菰,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嫩茎称“茭白”、“蒋”,可做蔬菜。果实称“菰米”,“雕胡米”,可煮食。茭白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世界上把茭白作为蔬菜栽培的只有我国和越南。古人称茭白为“菰”。在唐代以前,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之一。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且植株毫无病象,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现在食用的茭白。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菰蒲都是入诗的植物,古代诗人常常写到它们。苏轼《夜泛西湖》诗:“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这里上联写野生的植物,阵雨刚过,打湿了菰蒲的茎叶,因此显得沉甸甸的,故用“重”字形容。下联则写人工种植的植物“禾黍”。水岸边种满了庄稼,湖水被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包围。微风掠过,禾黍飘香,香气随风而来,沁人心脾,令人陶醉。这是写景,同时也是在咏歌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转到玉河斋后面,后门无门额,但有两联,上联是“两岸行骑活于画”,下联是“树里鸣蝉清胜弦”。“于”字、“胜”字都是表示比较,这两句的意思是,玉河两岸,有人骑马游行,点缀着这盛夏的美景,比图画更生动;两岸树丛里传来一阵阵夏日鸣蝉。蝉的鸣叫清脆悦耳,比琴弦丝竹弹奏的乐曲更动听。玉河斋前后门四联都是扣着“玉河斋”三字来写,写从玉河斋所见玉河两岸风光。“几湾”一联写近景,“两岸”一联写远景;有自然风光,有人文景观,有所见,有所闻,有声有色。跟延赏斋诸联一样,都与其地建筑和周围风景相切合,正是此景此情为诗人激发灵感,诗人的吟咏佳句又为此地此景增添情趣。
http://s4/mw690/64c3f320tdf4e1a1e4f03&690
http://s15/mw690/64c3f320tdf4e22f617ae&690
沿画廊转到左手,走到湖水左岸,便是澄鲜堂。门额是“澄鲜堂”三个大字,楷书。上联是“已欣春景丽如许”,下联是“又见西山云吐新”。这两句本没什么不好,但因为与延赏斋后门两联句式相同,便觉有雷同之感。而且仔细体会一下,其意境也有抄袭之嫌,都是说已经满足于眼前景象,而西山又起轻云,添加了新的欣赏对象。“春景丽如许”语涉平淡,不如“宿雨滋塍畔”新颖。但我们不知道这两联何者为先,何者后成,因此不能判断何者新创,何者模拟。这两句又没有扣紧“澄鲜堂”三字。依我的理解,“澄鲜”二字应与水相关,澄鲜堂面对清澈的湖水,其楹联应紧贴湖水来写,方与堂名相合。
http://s5/mw690/64c3f320tdf4e2b903364&690
http://s6/mw690/64c3f320tdf4e300d7c15&690
http://s15/mw690/64c3f320tdf4e32e9c9ae&690
http://s12/mw690/64c3f320tdf536f58f48b&690
延赏斋和玉河斋后是水操学堂。1886年,慈禧太后以恢复昆明湖水操的名义,动用当时的海军经费,在耕织图景区的废墟上兴建,名义上是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高等学府。但慈禧的祸国殃民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必词费。站在延赏斋与水操学堂之间的道路上西望,可见玉泉山和山顶上的佛塔。从这里往东北方向走,有一棵古桑,乾隆年间栽植,桑树是当年耕织图区的主要植物品种,是清漪园染织局蚕户房养蚕的饲料,那是当是桑树遍野,一望无际。但现在仅剩此树。树下立一牌,上写“西堤古桑”四字。乾隆时重视农业本没有错,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但在乾隆的时代,世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崛起,社会发展已经有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潮流,对这种潮流闭目不见,沉浸于繁华强盛的迷梦中,大兴文字狱,迫害异己钳制人口,听不得半点不同的声音,乾隆正逐渐沉入夜郎自大。当他拒绝马嘎尔尼使团通商要求,一味以天朝上国自诩时,中国的落伍已经开始,表面繁荣下面已经存在危机。前行又见水村居,原是一组具有江南水村风貌的点景建筑,始建于乾隆时,毁于英法联军入侵。光绪十二年改建为水操外学堂。2003年修复部分遗存建筑,并恢复清漪园时期的景观风貌。竹篱栏围起一个小院落,大门两边挂起两串红灯笼。水村居已辟为茶室,曰“水村茶舍”,但并没有营业。游人多不至此,所以显得非常冷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