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的悲剧》赏析

(2010-02-06 13:42:15)
标签:

杂谈

分类: 推理世界
    因为就要去长沙了,却还有两本书要看的,这几天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地在看啊,前天晚上居然拖着这生病的身体看到凌晨1点,好不容易把悲剧系列第二部《Y的悲剧》给看完了。下面就谈谈看这书的感受吧。
    首先,说说对这书的第一印象,以前《岁月推理》杂志曾经出过两期日本“新本格教父”岛田庄司的专访,在和岛田庄司的访谈中岛田庄司说过这么一句话:“美国作家埃勒里·奎因的《Y的悲剧》,我认识是改变了推理历史的作品。”同样的这句话出现在了《Y的悲剧》的封面上,这给我一种亲切感,同时也对《Y的悲剧》抱有极大的好奇感,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能够改变推理历史?!
    翻开书的序幕,前面居然是一个房子的示意图,先对图研究了好久,但我那愚笨的脑子到底还是没研究出个所以然来,唯一能让我有点自豪感的就是在正式看书前我已经想到了那个烟囱的秘密,看了那么多奎因的书下来,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在侦探之前想到的吧。^_^
    奎因的书有个特点,就是在书的开篇即给读者介绍案件或将要发生的案件,不会有冗长的故事情节,也不像其他的推理小说当故事进行到书的中间时才发生案件,这样的特点不免让人觉得有点枯燥,《Y的悲剧》也不例外,刚开始看的时候是真的很枯燥,完全没办法进入状态,但好像《Y的悲剧》的枯燥感比以前更强,应该是书中开始时故事进行的太慢的缘故吧。
    写了这么多才发现还没进入正题,下面先说说故事的大概。
    故事从海上打捞尸体开始,这具漂浮了几个星期的尸体是约克·哈特,最终的调查结果说明他是先服毒然后掉入海中的自杀。由此,引出了一个家族——疯狂的哈特家族,至少外界是这么称呼他们的。哈特家族专断的家长埃米莉·哈特,又聋又瞎又哑的路易莎·坎皮恩,写诗的天才芭芭拉·哈特,容易狂怒且纵酒虚度生命的康拉德·哈特,美貌又放荡,生性恶毒残酷贪婪的吉尔·哈特……所有的这些人组成了疯狂的哈特家族。先是第一次下毒事件,在约克·哈特的尸体被打捞上来两个月后的一个下午,路易莎·坎皮恩像往常一样在埃米莉?哈特的陪伴下去喝蛋奶酒,这已经成了一个惯例,但就在这时康拉德淘气的大儿子杰奇夺过杯子想喝蛋奶酒,虽然只沾了一小口,却顿感不适,并发觉到酒里被下了毒,还好只是一小口,并无人员伤亡,但却发现了有人要毒杀路易莎……第二次,是下毒并且谋杀埃米莉·哈特事件,这次的事件应该说是最主要的一次,虽然我提前发现了几处不协调的地方,但就我那点烂水平还是不能够把所有的线索连起来啊,最终只能眼馋地看着雷恩漂亮地解决案件,不过还是有点不服的就是我们对于以英寸作为计量单位完全没什么概念,但这次的案件中长度的计量却成了破案的关键,或许这可以作为我没漂亮解决案件的借口吧。最后的一次,还是毒杀路易莎,但为什么下了这么多次的毒,这里也不太好说明,有兴趣的话就自己去看吧。
    与之前的《X的悲剧》相比较,《X的悲剧》可以说是X先生一个人的悲剧,但这本《Y的悲剧》与其说是那位Y的悲剧,倒不如说是哈特一家的悲剧,虽然那位Y——约克·哈特确实是有着一身的悲剧,从结婚后就完全被埃米莉?哈特控制住,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就如行尸走肉般,但他只能说是整个哈特家族的代表,哈特一家都在埃米莉的控制下变的疯狂无比,怪不得新闻界对埃米莉是又恨有爱,他们恨她,是因为她是个恶毒的老太婆,他们爱她,是因为只要有哈特一家,只要有埃米莉,他们就有新闻可做。
    同埃勒里·奎因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书又是以无懈可击的绝妙推理取胜。就单单拿雷恩对凶手是一个人而并非两个的那部分推理来说吧,对于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支持这番推理的证据,在他们进入房间的时候我就完全注意到了,而且每一个地方我也认真地思考过,但还是完全拿它没办法,看完雷恩的推理后我完全服了,他只不过是把我发现的那些地方连成一条线,再重新组合,编排下顺序就形成了一次严密的推理。看完后我也后悔莫及,为什么当初我就没有把它们连起来,再认认真真地思考一次,唉,还是技不如人啊。
    或许是我太笨,或许是我眼光短浅,看不到深层次的东西,又或许是岛田庄司夸大事实,尽管这不可否认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凶手又是一个绝对没有人会去怀疑的人,但我不得不承认我从头到尾都没看出岛田庄司所说的改变推理历史到底体现在什么方面。如果说是将推理延伸到对社会的反思,那倒也说的上一点。不过,可能是我太冷血了,对这种延伸没有任何好感,而且故事结局也不太令人满意,特别是不太赞同雷恩先生在推理出凶手后的那些做法。在我看来,凶手就是凶手,杀人就是杀了人,不管是谁都不能逃避制裁,但最终雷恩却让凶手在自己的面前死了,虽然是雷恩的仁慈让雷恩没在众人面前指出凶手,但这也让凶手无可救药地继续错下去,完全和我的理念有点背道而驰。
    另外,扯远点,就像前面说的,我太冷血了,或者说是没啥社会责任感,又或许是对本格派太推崇而有点排斥松本清张所创立的因大肆其道而差点让本格派断绝香火的社会派,反正就是对社会派的作品没什么兴趣。松本清张的《点与线》《零的焦点》虽然有众多推理评论家的好评,但我可是花了一个寒假才看完这两本书的。和我花一个半月才看完《X的悲剧》不同,看这两本书是因为真的提不起什么兴趣来看才看了这么久的,书中的推理实在是太简单了,为了把对社会的思考提升成为书的主题,而忽视了对推理的要求,就拿《点与线》来说吧,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可以和我一样在命案还没发生前就看出谁将会是那个凶手。由于对社会思考的过多追求,从而放弃了推理方面的提升,这可能是我不太喜欢社会派的原因吧。可能正是因为《Y的悲剧》既有奎因式的精密推理,又不乏对社会的思考,如此岛田庄司才说它改变了推理的历史吧,这也就是我唯一能猜到的岛田这么说的原因了吧。
    前面也说过,是因为快要去长沙了,所以有点赶啊,《Y的悲剧》看的并不像以前看推理小说那么细致,所以以后找到时间还得重新认认真真看过一遍啊。接下来,去长沙之前目标就是《Z的悲剧》了哈,会有怎么样的惊喜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