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随园诗话》
(2018-08-22 18:59:03)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以为诗写性情,惟吾所适。一韵中有千百字,凭吾所选,尚有用定后不惬意而别改者;何得以一二韵约束之?既约束,则不得不凑拍;既凑拍,安得有性情哉?《庄子》曰:“忘足,履之适也。”余亦曰:忘韵,诗之适也。
译文:
我写诗,最不喜欢用叠韵、和韵以及古人之韵。我认为诗是用来抒写性情的,怎样感觉合适就怎样写。一个韵中有千百个字任由我选择:还有用了一个韵后感觉不合适而改做他韵的,为什么让一两个韵来约束住自己呢?如果受到此韵的约束,就不得不按照这个节拍;为了按照这个节拍,就会受到限制,又怎么能随性情自适呢?《庄子》说:“走路的时候没有想起自己的脚不舒服,那是因为鞋子合适。”因此我说:忘记那些韵律限制,是由于诗作的舒展流畅的缘故。
雅不喜叠韵:雅——特别、尤其的意思。
《文选》诗,有五韵、七韵者,李德裕所谓“意尽而止,成篇不拘于只偶”也。
译文:
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中,所选的诗歌,有第五句押韵的,有第七句押韵的,这正好符合李德裕所说的“只要意思可以清楚明白地传达出来就可以了,不必通篇都拘泥于格式中,讲究句子的对偶了。”
《三余编》言:“诗家使事,不可太泥。”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峨眉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不过峨眉。谢宣城诗:“澄江净如练。”宣城去江百余里,县治左右无江。相如《上林赋》:“八川分流。”长安无八川。严冬友曰:“西汉时长安原有八川,谓泾、渭、灞、沪、沣、漓、潦、涌也;至宋时则无矣。”
译文:
《三余编》中说:“作诗时使事用典,不要拘泥于事实。”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峨眉山下少人行”的诗句。唐明皇幸驾四川,并没有路过峨眉山。谢朓诗中有:“江水澄澈净亮,宛如洁白的丝绢一般”,宣城离长江有一百多里远,县的辖区内也并没有江。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说:“八川分流。”而长安并没有八川。严冬友说:“西汉之时,长安原来曾有过八川,即泾水、渭水、灞水、沪水、沣水、漓水、潦水、涌水;到了宋代时,就没有这种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