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变形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岳如音)

(2015-06-05 18:05:09)
分类: 课堂内外

教学目的: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

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学难点:

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PPT展示,蒙克的画作《呐喊》:这幅画是挪威的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的生命组图中的最著名的一幅,我想先请大家来说一说看完这幅画的感受?(亦或是这幅画的特点)

(学生来讲,教师补充蒙克自述作画的缘由)

蒙克用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的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呐喊>是表现主义美术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分析的这篇《变形记》,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那么我们看看在卡夫卡的笔下,社会和人类又是怎样的呢?

2、找同学来概括本文节选的主要内容。

3、通过上节课同学们已经粗略的得知,课文节选的是小说中第一部分的前半部分。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说说小说接下来发生了什么?结局又是什么?

(PPT出示选编过的结尾两段,重点句子加红色,大家边齐读边感受文章的结尾)

引出表现主义小说的特点之一——荒诞性

非理性与极度夸张的形式

 

4、教师提出自己读完的困惑

在读的时候有一点觉得很滑稽而且荒诞:所有的人对于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似乎都没有感到意外(包括格里高尔自己),小说中甚至没有一个人质疑格里高尔变形的荒诞性。我们在读的时候觉得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在读其他的文学作品,比如说《西游记》,《聊斋志异》,甚至一些西方电影《哈利波特》《蜘蛛侠》时候从来没有这么惊讶于这种人的“物化”现象,为什么我们的感觉会如此不同呢?

(1、把如此荒诞的事情完全放置在现实世界中,让人们感到突兀。

2、作者没有给出过渡。)

5、在现实世界里的虚幻——故事的现实性

格里高尔的人物分析(虫形人心,心理描写占主导)

       格里高尔家人态度的转变

       同事的反应

       这些人物的反应都是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的。

      从人物的分析中,从格里高尔变形后依旧为家人考虑和家人同事的自私冷漠相对比,揭示了赤裸裸的现实——亲情在失落,人性在丧失。而卡夫卡写作文章,虽然不是照搬现实,是把现实扭曲了,变形了,但是依然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危机和现代人的困惑。

6、进而总结表现主义文学的一大特点

强调表现自我感受、个人主观感情,以过分夸张的形体或色彩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在表现主观情感的时候,多运用意识流的方式挖掘人的“潜意识”

7、跟现实主义的不同——从读者主导到作者主导的故事

 托尔斯泰在写《安娜 卡列尼娜》的时候,结局写到安娜卧轨自杀,忍不住伏在桌上哭了起来,他说,不是我想要她死,是社会的现实一定要她去死。文学作品要反映现实的。但是《变形记》的开头却是如此的霸道。读者不知道为什么人会变成甲虫,但是只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来往下读。这是一个创举。中国作家阎连科把这样的开头成为“皇帝式的叙述”。顺便举例卡夫卡《城堡》的开头。

8、主题的探讨

《变形记》讲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变形,更是人精神上的变形。人与人之间本来应该充满爱和包容,可是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却充满了自私,算计和冷漠。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点。

小说同时表现出来人际关系的悲观主义。而这种悲观主义,个人主义,也是表现主义所着重体现的。举例卡夫卡的名句

尽管人群拥挤,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对世界和自己的评价不能正确地交错吻合。我们不是生活在被毁坏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错乱的世界里。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森林。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你自己心里的悲伤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