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岳如音)
(2015-06-05 18:05:09)| 分类: 课堂内外 |
教学目的: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
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学难点:
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来讲,教师补充蒙克自述作画的缘由)
蒙克用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的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呐喊>是表现主义美术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分析的这篇《变形记》,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那么我们看看在卡夫卡的笔下,社会和人类又是怎样的呢?
2、找同学来概括本文节选的主要内容。
3、通过上节课同学们已经粗略的得知,课文节选的是小说中第一部分的前半部分。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说说小说接下来发生了什么?结局又是什么?
(PPT出示选编过的结尾两段,重点句子加红色,大家边齐读边感受文章的结尾)
引出表现主义小说的特点之一——荒诞性
非理性与极度夸张的形式
4、教师提出自己读完的困惑
在读的时候有一点觉得很滑稽而且荒诞:所有的人对于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似乎都没有感到意外(包括格里高尔自己),小说中甚至没有一个人质疑格里高尔变形的荒诞性。我们在读的时候觉得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在读其他的文学作品,比如说《西游记》,《聊斋志异》,甚至一些西方电影《哈利波特》《蜘蛛侠》时候从来没有这么惊讶于这种人的“物化”现象,为什么我们的感觉会如此不同呢?
(1、把如此荒诞的事情完全放置在现实世界中,让人们感到突兀。
2、作者没有给出过渡。)
5、在现实世界里的虚幻——故事的现实性
格里高尔的人物分析(虫形人心,心理描写占主导)
6、进而总结表现主义文学的一大特点
强调表现自我感受、个人主观感情,以过分夸张的形体或色彩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在表现主观情感的时候,多运用意识流的方式挖掘人的“潜意识”
7、跟现实主义的不同——从读者主导到作者主导的故事
8、主题的探讨
《变形记》讲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变形,更是人精神上的变形。人与人之间本来应该充满爱和包容,可是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却充满了自私,算计和冷漠。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点。
小说同时表现出来人际关系的悲观主义。而这种悲观主义,个人主义,也是表现主义所着重体现的。举例卡夫卡的名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