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李清照词的色彩表现

(2011-03-19 09:23:30)
标签:

文化

论李清照词的色彩表现

 

 

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李月梅  指导教师  刘曙初

 

 

【摘  要】自古文学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色彩,总是以色彩来表现诗词的意境。诗词最初来源于丰富的生活,而生活最初认识是多彩缤纷的颜色,正所谓,“品天下之物,不外形色而已”。在宋朝女词人当中,李清照词的色彩运用大家有目共睹,乍如昙花一现的感悟。她词的色彩搭配,具有一种意境美;以色写物,以彩抒情;通过色彩来表现语感;随着时代的变迁,色彩对她的心境也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 词 色彩表现

运用色彩词来表现诗词的意境,是多数的文学创作者最为爱好的,色彩词的表现其实也可以代表一种意象符号,不同的色彩具有表现不同的意象。例如;红色,国人把它代表喜庆,热烈,幸福的象征;绿色,所传达的是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黄色,是高贵的象征,古代皇帝的龙袍都以黄色为主,但是黄色也表示青春易逝的忧愁,倍成伤感,自古女作家都以黄花似愁容;巧妙地运用色彩并对色彩进行恰当的把握和搭配是创作家最常用的一种写词手法,他们常常运用色彩这种绚丽视觉语言来表达自我情感,明亮轻快的色调,充满着诗人愉悦的心情,凝重灰暗的色调,则寓诗人伤感怨悱的意绪。创作家也会因为自身爱好而决定诗词的用色,例如;温庭筠喜欢红色,在他的诗中经常用红字,“红妆万户镜中春,碧树一声天下晓。”《鸡鸣埭曲》;“参差绿蒲短,摇艳云塘满。红潋荡融融,莺翁鸂鶒暖。”《黄昙子歌》;杜牧对绿色调很欣赏,在他写的诗中见到很多的“碧”字,“交横碧流上,竹映琴书床。”《郡斋独酌》;“岸藓生红药,岩泉涨碧塘。”《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十韵》;李贺怀才不遇,他的诗句中常常用些冷色调的词,例如“白”,“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蟲啧啧。”《南山田中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在宋朝女词人中李清照最擅长于色彩描写诗词,她本人深爱“黄、绿、红”三色来表达自己所处的意境,她擷众草木之艳,集众花之色,然后泼洒于诗行中描绘出一幅幅清新秀丽,生动可感的彩色画境,故后人诗评中的“诗中有画”之语。她词的色彩搭配所描绘出的诗境更是无与伦比。

色彩的搭配,具有一种意境美

诗人爱用对比鲜明的颜色来配合自己的意境,增加感情的浓度,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时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司空曙描写萧条的秋天时写道:“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在文坛中树立了不朽的神话,使她成为了婉约词派的一代宗师。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分别后,独自留在家中所作。面对昨夜一场风雨后,酣睡并未将酒意完全消除,清晨起来就关切地询问侍女,风雨后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随口说了句,还是和以前一样。这样就引出了李清照的一段话;“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经过一夜风雨,应该是花少叶盛。

“绿肥红瘦”一语更为是精绝之笔,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使是唐朝大诗人李白也写不出这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语来。“绿肥红瘦”的内涵非常丰富,“绿”和“红”是一对高纯度的互补色,互补效果极为强烈,在这里则分别表示丰润的绿叶和憔悴的海棠花,简淡而又新奇。“肥”承“雨疏”,“瘦”承“风骤”经过夜雨的滋润绿叶更鲜嫩了,而脆弱的海棠花却被一夜急风吹得一瓣一瓣地剥落。这其实是李清照以脆弱的海棠花自拟形象,暗示自己美好青春的流逝的悲恸。这句话历来就受世人所称道,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1】”宋陈郁《藏一话腴》内篇卷下:李易安工造语《如梦令》 “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余爱赵彦若《剪彩花》诗云“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2】。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一:“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3】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4】李清照不直接明白的写出自己的愁绪,而是通过自然的景观来暗示自我的心态,在鲜明的对比色的悲情中营造出了自然意境,让人以一种美的感受去欣赏这首词,这正是李清照才华横越的能力,也是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色彩在众多表现中不单独只表示颜色,经过作家加工提炼融入自身的情感,它也代表一种植物,李清照就是以色彩来赞美花的品质。

以色写物,以彩传情

世界万物的魅力不在乎就是鲜艳的色彩,李清照写词通常是以清淡的色彩来表示花的品性,通过花的品性来抒发自我情感,这也是作家们最爱表现的方法之一。例如李清照写得《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作者开头采用漱玉词常用的白描手法,突出花的形体,色泽,和清香四溢的形象特质“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指桂花花体轻小,显得体性温柔,绝无骄矜之态。无论在山野,在园林,在庭院,只要桂花开放,人们总是先闻其芬馨,后觅其形迹,抬头望去,只见星星点点的换色小花悬悬挂在绿叶丛中,显得那么雅静淡泊,情疏意远。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转入桂花的评价,浅碧、深红的牡丹,玫瑰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同样是一首描写桂花,赞美它品性,然而李清照却更换了角度去表现桂花的美。《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作者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两句,便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米粒状的万点耀眼金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若非清香流溢追魂十里的月中丹桂,更无别花可堪比拟。“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无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上还是感觉上都是轻柔的。作者用黄金来比它的色彩,这也是证明了桂花的可贵之处,再写桂花的叶子,用碧玉来比,碧比它的色彩,玉比它的厚实,又比它的可贵;像《永遇安》的“落日溶金”,用金色来比喻落日放射出金黄灿烂的光辉,使太阳显得更加光彩。色彩在表现上对语感也具有强烈的影响,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的体验,展示出一幅艳丽多彩的画卷。

通过色彩来表现语感

人类对色彩具有极度的敏感性,经常受到某种颜色的视觉刺激,容易引起感官的影响,就好比语感,它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等等。然而李清照的词往往给人一种一字精破之感,中国的古典诗词有炼字的传统,讲究“一字见境界”。有时这一个字,恰好是一种色彩。如王安石广为人们永诵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一字见境界。李清照的语言文字不用生涩怪癖的词来描写,都是生活最寻常用到的词,就好比大家所熟悉的色彩,例如她在结婚前后之间在汴京时所作的《双调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从追忆溪亭之游的情形看,此词上下片分明抒发两种心情,上片写游赏秋景的喜悦,下片写归去时依恋不舍,全篇的中心意思是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李清照热爱大自然的心情。第一句写广袤无际的水面,给人以开阔之感。一句“秋以暮,红稀香少。”立即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幕深秋的即景,万物萧条的大自然,稀稀拉拉的落叶,想必荷花已经萎谢,尽剩下残存的点点红花,在迎风中散发出淡淡的余香。这个“红”字点破了当时的意境,也用来对应“莲子已成荷叶老”, 表达出作者对美景消逝的感叹之情。李清照通过自然界的色彩变化,进一步的点染深秋的景观。她写词并不习于借鉴前人之思,而是融汇自己深刻的情感世界,创造出不一样的色彩,别有另一番滋味在心头。她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到说,“山光水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

李清照色彩对语感的表现还通过她同时在汴京所作的《小重山》,色彩更加鲜艳,将春天的景观描写的跃然纸上。开头句“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尽管大地上依然是春寒料峭,但是春寒中带着暖意的风儿早已悄悄地催生了门前嫩绿的小草,江边梅树初绽,红花和含苞的蓓蕾,错杂相间。青青的春草,映衬着可爱深红间浅红的江梅,以充沛的生机和绚丽的色彩给大地带来了盎然的春意,同时也在聪慧敏感的女词人心海中,泛起感情的春潮。这“青”不仅表达了大自然的颜色,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境。时代的变迁对一个人的心境往往会产生影响,李清照的心理变化是通过鲜明的色彩来表现。

色彩对心境的影响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位齐鲁博通经史的著名学者,《宋史》为其立传。李格非的文学创作,受到人们相当高的推崇。南宋韩淲《涧泉日记》卷下转引他人评价说:“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司马迁)之后,一人而已。”虽为过誉之辞,但能说明宋人对其文章的推崇备至。5】李清照在《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之中回顾说:“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但年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6】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是出生于书香名门,有着极高的修养,《宋史》曾记载:“格非之妻王氏,供辰孙女,亦善文。”7】父母双方的家学渊源,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李清照以后的文学成就,影响至深。也正因为这样,李清照比别人多了些莫可名状,说不清道不出的愁思,例如她年少时也的快捷人心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达了她“兴尽晚回舟”的心情。

中年时让李清照在体味甜蜜爱情的同时又尝尽了相思之痛和独守空房之愁,人生如同一朵璀璨的红花慢慢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变色。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为思念丈夫而写的一首离情词。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的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然而这些美好的景物,环境却是用来衬托后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黄色突出了作者的心境意象,反应了她内心的凄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黄色,往往给人以憔悴的感受,与人的瘦相仿佛,在形象上富有创造性。作者用黄花比喻自己的容颜,这是历代作家司空见惯的;但是以黄花比喻人的瘦,具有独特之处。另一方面,以黄花比人,既表现出入的形体消瘦,憔悴,还可说它与李清照有“神似”的地方。我们知道,在“位下名高人比数”的家庭中长大的女词人,她的睥睨当时文坛,连柳永、苏轼都不放在眼下。并且她始终以清高自命,知道飘零的晚年,还嗟叹“与流人伍”。所以在这里用黄花来比喻人的瘦,既暗示相思之深。“人似黄花瘦”这一比喻,从而使这一特定事物(黄花)传达出了这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那种特定的感情。这样的联想,比喻,贴切,又自然,是人的“瘦”可感可触,而人的“愁”也仿佛由虚而实,不再是那么抽象。“人似黄花瘦”这句受历代人们的传送与学习。

李清照在夫君赵明诚病故后,又遇国家变迁,随着大队人马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最后又经历改嫁之后凄苦生活的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李清照在词的创造上有了明显的改变,不再以自我忧愁为中心,而是把心酸痛苦给予国难当中,她将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例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被后人誉为“绝唱”,词的开头就告诉了我们,李清照内心的空虚、凄凉、孤寂哀愁。整首最突出李清照的情感莫过于两个色彩字“黄、黑”,表达了她的凄苦悲凉的心境。“满地黄花堆积,”的“黄”字,她不再以写“黄花似人瘦,”突出自身的感悟,而是直接写黄花已经落尽,时局已经逝去,这同样在暗示李清照自我的憔悴感,深爱她的赵明诚已经离开了,桑榆晚景,然而曾经瘦弱的“黄花”至今已经凋零了,愈加孤寂凄凉,于是引出了“如今有谁堪摘。”她内心的痛楚怎能经受得了呢?于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独自倚着窗口,怎样才能挨到黄昏天黑呀!这“黑”字足以突出李清照当时的心境的凄凉,寂寞难耐的痛苦,在万般煎熬的愁戚中,感到度日如年。宋张端义《贵耳集》评:更有一奇字:“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 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8】明陆云龙《词菁》卷二:连下叠字无际,能手。“黑”字妙绝。9】

以上的四种概括最能突出李清照词的色彩表现,通过对色彩领悟的透彻,敏锐的写出了自然风景与自身的情感压抑,堪称宋词典范。

 

 

注释

【1】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第10页

【2】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第10页

【3】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第11页 

【4】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第11页

【5】艾治平,《词人心史》,学林出版社,2005.5,第538页

【6】艾治平,《词人心史》,学林出版社,2005.5,第538页

【7】平慧善,《李清照及其作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9,第5页

【8】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1986.4,第113页

【9】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第113页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

【2】平慧善,《李清照及其作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9

【3】艾治平,《词人心史》,学林出版社,2005.5

【4】唐圭璋,《李清照词鉴赏》,齐鲁出版社,1986.4

【5】诸葛忆兵,《李清照与赵明诚》,中华书局,2004.4

【6】刘瑞莲,《李清照新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2

【7】徐培均,《唐宋词小令精华》,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5

【8】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

【9】郭廉夫,张继华,《色彩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3

 

         

 

 

 

 

 

 

 

 

 

 



 



1】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第10页

2】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第10页

3】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第11页

4】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第11页

 

5】艾治平,《词人心史》,学林出版社,2005.5,第538页

6】艾治平,《词人心史》,学林出版社,2005.5,第538页

7】平慧善,《李清照及其作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9,第5页

 

8】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1986.4,第113页

9】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第11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