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教学的思考
(2013-09-18 14:17:11)
标签:
教育零起点 |
分类: 教育技术研究生学习记录 |
最近上海基础教育提出了“零起点教学”。表面上指在强调限制幼儿园以及家长让孩子在入学前盲目地学习学科知识,违反了教育规律,压榨了孩子们的童年。过渡无效的竞争,让赢在起跑线上先得如此违反常理,甚至出现了幼儿奥数班等等。
看到这些内容,我也思考了一番。
看完沈老师写的“被低估的孩子和被拔高的起点”,突然特别有感触。一年级的孩子,真的很多孩子被低估。文中描述的是高年级的孩子教底年级的小妹妹简单的数学题。但是不得不说这些数学题基本上就是一年级数学的核心内容。一年级数学就是100以内的加减法(还有认识数字,数学阿拉伯数字,认识钟表,认识数射线,认识人民币等专题)。
我听了整整一年的一年级课,对此我的感受非常深。很多孩子的确被低估了。被教材严重低估了。有一次,老师正在黑板上讲解20以内的加法运算,我看到后排的一位女同学听得很认真,但是仔细一看却在做着后面几课的课后练习。我悄悄地问她:“为什么急着做后面几课的练习呢?”她自信地说:“老师讲得我都懂了,练习做了,回家就可以做其他事情了。”她还补充到,“这可不能让老师发现,老师会让我擦掉重做的。”我看着她自信地表情,再仔细一看,她的确也都做对了。这个时候,我忍不住想让这位自信的小朋友来一点挑战,否则我感觉她在数学上一个月里都不太会兴奋起来。你想,老师一直讲她会的,她一直做着她会的题目,能有数学思维的兴奋感吗?于是,我写了一张小纸条递给了她。纸条上写着一道题目:“洋娃娃小朋友特别喜欢玩具,它决定第一天买一个玩具,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买一个玩具,第三天比第二天再多买一个玩具,请问到了第十天洋娃娃有多少玩具呢?”这位小女孩拿过纸条,盘算了起来。几分钟之后,她写出来了算式:“1+2+3+4+5+6+7+8+9+10”。再过几分钟后,下课铃响了,小女孩还在计算中,没有停下来。又过了几分钟,小女孩算出来答案!我不知道我给小女孩的这道题目是否类似于沈老师写的故事里的那个高年级的小男孩。我们并没有拔高小女孩的初衷,到底算不算拔高也很难说清。我只是想让这位老师讲了都懂的孩子能够在一年的时间里面能够有更多数学思维带来的活跃和兴奋。比起,入学前的抢跑现象,基于课程标准被不断拉平的学生水平同样让人隐隐作痛。已经懂得老师所讲知识的孩子们,在一年级的数学里,比的是认不认真,粗不粗心,而很少让他们在一整年的学习过程中感觉到数学思维的奇妙。
同样也有一个故事发生在另一段时光里,但我也无从考究这段故事的真实性。在一堂小学数学课上,老师让每一位同学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很多同学都拿起一张纸张在测量。很个别聪明的同学借来了旁边同学的纸张,叠了起来,将近10张纸,一起测量好后除于10,得到每张纸的厚度。这时候,有位同学举手较真地质疑这些同学,“你们怎么确定10张纸张叠起来的时候没有缝隙呢?”顿时,课堂一片寂静。老师也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于是,老师巧妙地转移了问题,“这位同学,那你有更好的办法吗?”刚才举手的同学理直气壮地说,“折纸!”。他停顿了一下,把一张纸折叠3次,再测量一下。这个时候,老师微笑地点了点头。老师也并没有质疑这位同学折叠纸张里会不会有缝隙,而是又让大家思考另一个问题。“大家看到一张纸折叠3次后还蛮厚的。有没有哪位同学猜想一下,假设能够折叠20次,该有多厚呢?”全班同学陷入沉思。这个时候,有个学生说道:“厚度有珠穆拉玛峰那么高!”全班同学轰然大笑。只有老师诧异地定睛一看,微笑点头!
我知道,“零起点”教学强调地让我们入学前不要盲目抢跑,不要灌输哪些科学教材体系内的知识,不要去压榨孩子们的童年,不要形成恶性地竞争。我们也明白,“零起点”教学并不是指在白纸上起步,而是基于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但是,一年级差异极大的起步线恰恰可能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每一个的家庭不同,经历不同,喜好不同,而到了初中一年级,我们可以看到起步线似乎平了,大家都按照课程标准学习了差不多的知识体系。这样的问题很深,我们很难完整地触及整个教学体系脱离工业时代的标准化,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过程中的激发与点燃。不可忽略那些渴望思考却得不得思考的大脑,不可忽视那些虽有短板却得不到有效帮助的情绪。教育不是塑造一样的标准,也是让你成为更加优秀的你,让你大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