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环境下教与学变革的技术因素

(2013-01-04 16:38:42)
标签:

教育信息化

教育技术

基础教育

分类: 新教育新学习

新环境下教与学变革的技术因素

作者:杨晓哲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多少带了点直面本质问题的勇气。因为这一转变直击人的转变,而非技术的变更。http://s15/mw690/64be4ff9gd2726e85867e&690


很多人在说教育的信息化正在触发教与学的流程变革,甚至是组织方式的革命。例如:颠倒课堂,教与学的过程可以灵活地进行调整。教学的过程可以是通过课堂内外的自行观看视频进行学习。而深入的交流活动可以充分地利用好面对面的课堂时间。新的模式呈现在所有人面前,无不让人兴奋。

对于那些跟不上老师统一节奏的学生来说,拥有一定自由度的颠倒课堂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更多机会。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正在教育信息化支持下逐步转向可能的一种试探。

 http://s8/bmiddle/64be4ff9gd27270bbe147&690

 到目前为止,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才刚刚开始介入教育的内核。有的人说:教育信息化已然到了临门一脚的境界。 其实,对于未来的可为之处,教育信息化才刚刚开始。如果说临门,顶多是跨入大门的第一步。

 

从技术的角度,在颠倒课堂中,技术仅仅做了非常简单的一步。通过录制视频可以随时观看,从而将教学的环节从固定的时空中抽离出来。任意地放置在需要的位置。从而改变了教学的流程。这种通过技术条件抽离固定事件的方式,从网络时代的进程来说,只能算web1.0 。一种静态的抽离与全网的分享!http://s2/mw690/64be4ff9gd27273e53581&690


有趣的是可汗的试探并没有止步。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让这种抽离正在实际地改变教学效果。抽离的最大意义在于随时随地可以找到合适的教学片段,不仅仅是第一次学习可以在课外进行,而后的每一次复习巩固,甚至遇到不懂的地方都可以及时地找到对应的教学视频。这种较为理想地抽离状态,正在实现取代教师授课甚至答疑解惑的功效。这样说一点儿也不为过,从技术的角度,这一切只不过是影像而已。

 

但是,教育是有爱的事业,这些影像也并不缺少爱,只不过并没有太多个性化的爱。因此,这需要面对面老师的关爱、启迪与个性化的分析指导,包括对更多学生们有组织地引导。

 

用好资源,放大价值,是我们对于“抽离”最积极友好的行动。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面对扑面而来的影像。但随着越来越方便,越来越优质的影像冲击,会对更多的教育者形成倒逼的架势。我们常说,以学生为中心,或者说以“教师——学生双主体”。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内的主导者就是教师本人。教师牢牢地把握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

有意思的是,对于那些懂得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的教师来说,对于给予更多自由的学生们来说。学生在某一学科的教师并非只有任课老师。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更为丰富有意义的新时代,学生对于某一学科的认识和学习正在走向吸收更多教师的精华与融汇贯通。进一步走向更多学习者的交流、合作与创造。一旦到了人人可以创造的阶段,这种抽离将脱离web1.0,走向人人可以创造的2.0时代。http://s5/mw690/64be4ff9gd27278d79e84&690

人人可以创造意味着对每一个人“地位”和意义的重新定义。而教育信息化中的技术元素,为人人可以创造进行了更全面地记录,并触发人人创造的网络化结构。记录只不过是留下每一个人的痕迹,而网络化结构则是打通了随时随地沟通的渠道。因此,这才有“以学生为中心”更进一步地认识。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知识的创造者,不仅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对知识不断建构,对群体知识有贡献的一份子。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师会以新的方式进行设计。更多地协作,更多地自主时间,给予每一个学生更多“动起来”的时间。课堂内的设计终归只有45分钟,可这样的设计并不局限于课堂之内才让意义真正凸显。

 

我们依旧想从技术的角度,把事情看得更纯粹一些。技术起到了记录过程,打通随时随地进行沟通的渠道。不再是简单地“抽离”,越来越注重每一个学生在整个系统中能做什么,会留下什么,如何进一步触发什么样的联系。我们从最外围地角度透视技术元素。技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它仅是创造一种更多的可能,让在这其中的师生能有更多的有意义行为。

 http://s1/mw690/64be4ff9gd2727f4f52b0&690

 

归根结底。

1、技术一开始支持了教学过程“抽离”固有的时空,从而为教学流程的改变提供了可能。这种“抽离”演化成更为普遍的辐射意义。从来源的角度,让学生能够以更多未曾相识的教师为师。从时间的角度,让面对面的教师能够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以及更为深入的引导讨论。为“以学定教”提供了可能性。

2、技术更进一步,打通了每一个人的沟通渠道,并记录了信息过程。这为“以学生为中心”,每一个人协作学习,创造了更为优越的环境。更多互动性,更多交互性,更多个性化。

3、更进一步,读懂“你的心声,为你服务。”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地构建中。或许很多人还觉得,教师根据个别学生的情况能够进行个别化的分析,而后进行个性化地辅导不可替代。但是,计算机正在以它的方式转化人的教学智慧。学习分析并不是一个炒作的概念。这样的系统正在从细部不断地构建起来。当一个学生解答一道题目,答对了或是答错了,哪些理解了,哪些还模糊,计算机不仅可以简单判断,还能够给予更多知识体系的分析,从而判断学生的知识缺陷,并给予一定的智能推送。这并非不可能的事情。越来越智能,这种智能基于不断凝聚的教师教学智慧,基于不断根据学生个性化的情况而进行的处理。http://s6/mw690/64be4ff9gd27284b5a315&690


技术所能提供的这三步已然将技术的功效道尽。然而,先不说第二步,第三步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重要的是其中人的创造与行为依旧有很大的空间。

我们是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技术只是创造了更多可能,并有种倒逼的味道。我们一直说得很宏观,没有结合一线的学科教学是难有实质性的推进。

 

有一位老师的故事一直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她的教学坚守两点:“让学生学会学习;不抹杀学生的好奇。”于是,她从一年级开始就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提问并解答自己的问题,以及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她的一年级,二年级的语文课总是让听课的人看不懂,甚至连教研员都不解。一堂课下来,有的时候就只有学生的几个问题,都没有完成应该有的教学目标。可是,到了三年级,四年级,她班上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开始显现出来。很多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再创造的能力远超过同龄人的水平。这是为什么呢?这位语文老师的教学,贯彻着“以学生为中心”,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并且呵护激发他们的内在兴趣!

这样的老师并不少。这样的老师在没有信息技术的年代一样践行着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仅要问一句,教与学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真的是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吗?

 

技术只为行为放大效益!

 

回过头来,如果我们重新思考技术对于教与学的意义与价值,我们会找到更多的出路。

学生在现实的世界中依旧有充分地沟通渠道,有记录工具,也有自我分析的能力。充分重视好学生本身的潜在能力是无关于技术本身的。这种潜在能力能够在技术的支持下放大效益!

 

在技术面前,教师不是白纸,学生也不是。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会通过技术表现出来。这或许是不同教师在新技术面前的不同转机。每个教师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会影响到他们的表现过程。但是,他们是否还是保留了传统的先前经验,又或者是革新?学生同样如此。他们还是喜欢被动的接受老师的传授又或者是换成积极主动的探索。如果说一切都是习惯问题,那么学生的惯性比教师要小得多。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们,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可以重构,但不意味着可以胡来。学科素养,学科主线,以及一门学科究竟要传递什么,启迪什么,正在建立起来的新模式对于学生们是否真的更有价值意义依旧需要我们不断探索。http://s9/mw690/64be4ff9gd2728ba21d28&690


最后,让我们回到技术的视角再看一看其本质的区别。这场关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虽说其本质涉及到人的转变,但是技术也在发生革命性的转变。

技术不仅为呈现服务,那是传统的多媒体视角。

第一:技术打破时空局限,这是信息在时空尺度上的跳跃,更是信息得以汇聚的前提!

第二:技术属于每一个人,并让信息交汇。不是教师控制,也不是个别学生特权。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纸和笔。但是所承载的信息通过平台得以更多交流。

第三:过程性的信息记录,让分析有理有据,让智慧得以慢慢汇聚。很多之前教与学的信息被遗忘了,或者根本没有办法记录下来。也就只能进行简单的主观分析。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行为被记录下来,教师的分析逐步转化为可以更有效共享的智慧。信息正在成为有效的数据,数据正在为有意义的分析建立根基,所谓计算机教学“智慧”,慢慢显露出来。

 

对于先试先行者必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经历,克服更多的困难,做更多的试探。但是,信息技术支持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并非与技术无关,也并非人与技术的隔离。技术飞跃带来信息的新含义已然为这场转变打下了不可逆转的未来。

话虽如此,可是,推进历史前进的依旧是人,依旧是人与技术的价值不断融合创新!

 

作者:杨晓哲

微博:@现代教育技术

2013.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20131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