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技术中的三层领域

(2012-05-20 10:32:29)
标签:

教育技术

领域

教育

分类: 教育技术研究生学习记录

教育技术中的三层领域

作者:杨晓哲

很久以前,就有人预言教育与技术的结合必然对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一信念并未停止过,它开始生根,开始发芽,开始自由生长。自此,有了研究范畴,有了专门学科,有了一大批的专业人才。对于一个如此广阔的信念,断然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也断然没有凭借一己之力或一门学科之人就可完成的情况。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星星之火即将燎原之际,作为教育技术人更应该明确自己所做之事的价值所在,不可犹豫不前,妄自菲薄。我们需要分清所做之事的层级,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前行的方向。

 

 

 

常有人说:教育技术的学生就是做做PPT或是课件,做得稍微漂亮一点而已。

 

我微笑地回答:做PPT和课件并没有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漂亮一点而已。好的PPT,有助于演讲者传递思想和情感。好的课件,能够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这是在练习把我们对于教育与技术结合的思想更好地融合的一个切入点。

 

又有人说:就这样吗?仅此而已。常看到你们在推销各式各样的工具和软件。你们快成推销人员了。为什么不自己创造呢?

 

我回答到:是的。我们常常分享好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这些软件提高了教师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某种程度上,有些软件和工具与我们的信念并不矛盾,甚至是相同的。我们当然希望这些工具的效益最大化,更好地促进教与学。最后,为什么不自己创造呢?别急,我们中的有些人已经开始了创造之旅。我们要耐得住性子,认清楚阶段。

 

 

 

让我们回到主题上来。分清我们所做之事的层级有助于我们知晓当下的价值。事实上,我们可以想得很简单。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从而对教育产生影响,简单来说就三个层次"创造工具"——"利用工具制造内容"——"运用内容充分使用"。再简化一下。顶层设计"工具",中层设计"内容",低层设计"使用"。在分析之前,我想先强调一点,三个层级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不断嵌套之别,任何一个层级都是至关重要的。

 

 

 

顶层设计,在这个层级里,所从事的人员主要目的在于创造"工具"例如:MICROSOFE PPT 2010WORDPS;微博;博客;QQ 等等。当然不仅是软件,硬件也是一样的。例如: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摄影机(我们还很少看到专门为教育打造的硬件。)等等。要创造这些顶层的工具并不容易,很多都是大公司大团队所做所为。这些工具也并非专门为教育打造,但是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环境。这些最顶层的工具我们很难参与其中的设计。例如:有的时候我们将QQ群引入教学中,方便交流和讨论。这个时候我们设想对QQ群增添新的功能。能够根据聊天的消息,推算出群内学习者的关系。这实际上是可以做到的。但是QQ属于大公司的大产品,你不可能要求QQ开发学习工具增强包。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创造新的"工具"。虽然不象QQ那样拥有强大的用户群体,但却可以更好地与教学紧密结合。不少的专业学习平台也开始建立。它们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学习者群体,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把学习平台称之为“工具”。因为学习者在平台上能够创造内容。比如分享资源,比如发布评论,比如上传视频等等,凡事能够创造出内容的平台,我们都可称之为"工具"。你可以称之为二度开发,但却不能否定其工具的价值。不要小看一个专业平台,现在不少平台还不成熟,功效还不是那么明显。只要我们精心地设计,就能够更好地作用于教学与学习。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颠倒学习的过程;可以提供丰富准确的资源,辅助学习的进程;可以支持即时到位的反馈,纠正学习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想法可能还太上位。我们需要进一步细化,细化到某一个点上上来,某一个学科,甚至某一个知识点。我们想拥有茂密有益的森林,就必须培育出一棵棵茁壮的树木。一个平台就是其中的一棵。

 

当然,不仅限于平台的构建。合理的运用不同的工具,也可以创造出新的工具。智能化教室,数字化校园,也是在整合不同工具中凸显出新的工具环境。这一点同样属于顶层设计。当然,我们还可以更有创造性一点。好的工具的诞生,能够解放生产力。这一规律普遍适用。强调工具也并非否定了人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人类的产业革命就是由于工具的不断变革而带来的。教育领域现在虽不明显,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也是如此。如今的状况并非说明工具在教育中不那么重要,而是留一片空白等我们去创造。这片空白很大,而且目前正处于转化的前夕。更多工具的创造与诞生,将会对这片空白产生决定性影响。

 

 

 

 

 

中层设计,在这个层级里,所从事的人员主要目的在于制造“内容”。运用工具制造内容,这样显得顺理成章。因此,如果现在的你经常做课件,不要轻视当下你所在做的事情。课件也分为好多种,有学习型的课件,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使用;有教学型的课件,用于辅助老师上课使用。对了这两大类课件的不断创造,不断推敲与实践,有助于我们通过内容产生影响。事实上,这两大分类很重要。现在的很多先进的理念也并没有超过这两类。如何促进学生能够在课外展开深入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与学习型课件思考的是同一件事情。只不过现在的工具更多样了,有ibooks authors,网络开发工具,ar 等等,开发出来的内容可能不叫做学习型课件,可能会有其他的名字,诸如:ibooks,电子书,学本,网络课件等等。通过课件内容的制作,我们可以尝试构想与解决很多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一个迷。如何更好地呈现教学信息,是结构化,是图表化,是图形化,是分类分点,还是其他途径?你并非在空想这几种方法,而是在紧密地结合具体的学科具体的知识点。如何更好地实现情景化学习,如何增强学习体验感,如何激发学习者深度学习,如何提供学习者及时帮助和反馈?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件制作中不断尝试。让我们细细体会,我们在做的虽只是一个课件,确是我们未来的设计雏形。那些假大空的理论总是不愿意告诉我们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而只是把问题当成结论。告诉我们更好地呈现教学信息有助于学习者深度学习,告诉我们增强学习体验有助于学习者不断学习,告诉我们提供及时反馈对学习者巩固知识大有益处,这些结论固然没错。但这些结论都需要用实践去转化为真正的内容。这是需要不断实践不断磨合的。而制作课件的过程,创造内容的过程都是难得的磨合机会。

 

内容的范围很广泛,我之所以用大篇幅介绍个人制作的课件,是因为作为学生阶段它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一个教学光盘也正是有一个个课件组成,一个网络学习平台在内容上也正是有一个个教学资源组成。所有的教学资源都是内容,都是通过顶层设计出的工具而后到达中层设计内容。

 

 

 

底层设计,在这个层级里,所从事的人员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内容充分使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倘若没有这个环节,中层设计的内容将很难有勇武之地。教师在这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使用内容,让学生真正的受益。

 

我们先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出发。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也在这个层级里。我们可以是信息技术老师,可以是通用技术老师,或是其他任何科目的教师。但笔者认为,倘若我们有机会当老师,应该抓住机会把握住信息技术抑或通用技术老师。我们有自己的信念,我相信这两门课对学生的影响同样深远。那么,这两门课的核心价值在什么地方呢?我个人觉得,一定要仅仅地抓住提升学生适应和控制不同技术的能力。人正在被重新定义,人已经不再是仅仅的躯体,而是通过技术工具不断延伸。有的时候延伸甚至大于了母体,这并不是否定母体的意义,恰恰是强调了母体掌握外延的重要性。因此,现在甚至未来,会不会,能不能,懂不懂快速适应和控制不同的技术工具成为了人与人竞争的关键因素。这就是这两门课的核心价值,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具备这种学习和控制身体外延的能力。

 

其次,当我们当了其他学科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内容充分使用。如果用一个更大一点的词就是新环境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让技术优化教学。

 

 

从顶层设计“工具”,中层设计“内容”,底层设计“使用”。之所以这样分类是为了让身处其中的我们能看得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无论哪个层级都意义非凡,而每一个层级都需要紧密的联系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无论当下的你,正在做哪一个层级的事情,请让我们继续怀揣教育技术的信念,在任何层级里,你都在不断历练,不断提升。如何既懂技术,又懂教育,不是分开来懂得,而是在每一次的实践中设身处地的思考与践行。

 

某天,红土地上,阳光下,那颗种子在你蓦然回首间,成长!

 

杨晓哲

于上海

 2012/5/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