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宋后期词人刘克庄 姜夔

(2012-12-15 11:30:07)
标签:

杂谈

分类: 唐诗宋词鉴赏

南宋后期词人刘克庄 姜夔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初名灼,师事真德秀。宁宗嘉定二年(1209)补将仕郎,调靖安簿,始更今名。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随即知建阳县。因咏《落梅》诗得罪朝廷,闲废十年。后通判潮州,改吉州。理宗端平二年(1235)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郎官,被免。后出知漳州,改袁州。淳三年(1243)授右侍郎官,再次被免。六年(1246),理宗以其"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景定三年(1262)授权工部尚书,升兼侍读。五年(1264)因眼疾离职。度宗咸淳四年(1268)特授龙图阁学士。第二年去世,谥文定。

他晚年趋奉贾似道。谀词谄语,连章累牍,为人所讥。但他热心恢复,反对朝廷和议苟安,关心民生疾苦。也曾仗义执言,抨击时弊,弹劾权臣。

玉楼春

戏呈林节推乡兄

 

年年跃马长安市。

客舍似家家似寄。

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庐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

难得玉人心下事。

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

词解:

玉楼春 按律填词

⊙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仄平平(句)

⊙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仄平平(句)

⊙仄⊙平平仄仄(韵)

1)又名《木兰花》,五十六字,八句,前后片各三仄韵。(2)本调实则由两首七言仄韵之绝句合成,唯首句要平起,前后片词。

注释:

1、呼卢:即赌博也。卢、雉,乃古赌具之两彩色,故称赌博为呼卢喝雉

2、戏林推,黄昇《花庵词选》作:戏呈林节推乡兄。节推就是推官。首句跃马长安,指林推官骑马巡行首都的街市。长安本为汉、唐京师,这里用来借指临安(今浙江杭州)。他与作者同乡,家在福建莆田县,现今供职于京师,年复一年,长期以客舍为家,而在家之日倒反而如寄旅之客一般,十分短暂。
3、无何:无事,

4、锦妇:指前秦苏惠,此代林节推妻子。锦妇机中字:见《晋书·窦滔妻苏氏传》所载: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图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作者认为,林推官妻子的真挚情意犹如苏氏锦织回文诗那样明确易解,而妓女变化多端的心事却是难以捉摸,相形之下,应该珍惜妻子对自己的一片深情。
5、玉人:此指妓女。

6、水西桥:是当时妓女聚居的一个地方,

译文:

林节推啊,你年年在外跃马长玩,客舍像家家客舍。白天是将钱沽酒豪饮,更无别事,晚间则高烧红烛,通宵赌博。(天天无所事事用钱换酒,在妓院中彻夜赌博。日夜不休地纵酒浪博)

妻子的爱情十分真挚,而妓女的心事却难以捉摸。大丈夫生当国家难之秋,应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你不值得为那些水西桥畔的妓女抛洒泪水,而是要振作起来,有所作为,为恢复中原增添一分力量。

赏析:
  
此词是刘克庄为规劝林姓友人即林节推乡兄而写的一篇佳作。饮酒狎妓,原是文人津津乐道的快事。但时值国运衰颓,时势艰危,词人早已没有了心思。因此对林姓友人的纵酒狎妓生活深感惋惜和遗憾。因而写词予以规劝,但为了让被劝的林节推易于接受,词人采用“戏”说的笔法。

  词的上片似戏谑实心痛地写林节推的荒唐生活。假意描写林的浪漫和豪迈。“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言其久客轻家。“长安”借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年年驰马于繁华的都市街头,视客舍(借指酒楼妓馆)如家门而家门反像寄居之所,可见其性情之落拓。“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则具言其纵情游乐。二句盖从杜甫《逼侧行赠毕四曜》“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及晏几道《浣溪沙》“户外绿杨春系马,床前红烛夜呼卢”等语化出。“无何”即无事,“呼卢”指赌博。日夜不休地纵酒浪博,可见其生活之空虚。

  作者在其它词作中也提到过这位林姓朋友的狎妓纵欲生活,表面上是对林的豪迈性格的赞赏,实际上则是对林的放荡行为的惋惜。

  下片就点对林的规箴。“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二句对举成文,含蓄地批评他迷恋青楼、疏远家室的错误。妻子情真意切,忠实可靠,妓女水性杨花,朝秦暮楚,一点也不值得信赖。结末“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热情而严肃地呼唤林某从偎红倚翠中解脱出来,立志为收复中原建立一番功业。“水西桥”是当时妓女聚居的一个地方,“莫滴水西桥畔泪”即不要同那些妓女们混在一起,洒抛那种无聊的伤离恨别之泪。这样的规箴,辞谐而意甚庄、

  总之,这首词的情感格调是非常高的。词中充满着一种高扬的爱国主义激情,对声色犬马的糜烂生活极其不屑,让人读后击节佩赏。其艺术风格上的特色是:气劲辞婉,中刚外柔。作者对他这位朋友的荒于狎妓是非常惋惜的,从篇末二句一扬一抑的情感落差来看,甚至颇有点愠怒。但用来表达此种惋惜和愠怒的言语却十分委婉,心中激昂慷慨,笔下温厚和平,摧刚为柔达炉火纯青的地步。此词章法亦甚精巧。

 

姜夔

姜夔(jiāng kuí 11541208),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江西鄱阳县)人。夔父名噩,祖籍在饶州所辖的德兴县。绍兴三十年进士,以新喻丞擢知湖北汉阳县。因生计和应试之便,举家迁鄱阳县入籍。夔出生于书宦门第,幼年随父受教,擅长诗词,熟谙音乐;复得父辈文墨交往的感染,城市歌舞的熏陶,为其爱好和学识的长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得其赏识,并娶其侄女为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自青年时期起,他就广为交游,往返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丰富了学识,提高了诗词和音乐的创作水平。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扬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解:

扬州慢 按律填词

⊙仄平平(句)

⊙平⊙仄(句)

⊙平⊙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句)

⊙⊙仄平平(韵)

仄⊙仄(豆)

平平⊙仄(句)

⊙平⊙仄(句)

⊙仄平平(韵)

仄平平(豆)

⊙仄⊙平(句)

平仄平平(韵)

 

⊙平⊙仄(句)

仄平平(豆)

⊙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句)

⊙平⊙仄(句)

⊙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

平平仄(豆)

⊙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句)

⊙平⊙仄平平(韵)

1)此系姜夔自度曲。九十八字,十九句,前后片各四平韵。

2)第四、五句各五字,句法上一下四。九、十两句,各家分法不一,《词律》和郑文焯等主张分九、十两句为上五下六。后片第三、四、五句各四字,开头以一字领之。第八句在句法上为上一下四,以一字领八九两句。

3)此调序言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开头三句交代地点,点明作者初到该地。“过春风十里”两句,写扬州的自然景色,但笔锋一转,马上道出兵燹后的扬州“废池乔木”,到黄昏“清角吹寒”,一片凄凉。当时离胡马窥江已十六年,但当地人“犹厌言兵”,即还怕谈起那回兵事,从一个侧面来揭露金统治者的暴行,同时也显示了自己无限的感慨。后片颇多化用唐杜牧在扬州的诗句,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左亻右幸)名。”(《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总的意思无非是今日的“淮左名都”已成一荒凉冷落之城市,纵令才华出众的杜牧再到这里,也难以表达我此时悲怆之心情。娓娓道来,不着痕迹。问题是写“黍离之悲”时利用这类侧艳诗句太多,反使全词的基调显得软弱。惟“波心荡,冷月无声”句,通过晃荡在水中的清寒月光来烘托凄冷的气氛,以同杜牧当年笔下的二十四桥的繁华景色作一强烈对照,既绘声绘色,又能脱去秾艳,颇能显示姜词的清空特色,而成为千古名句。

注释:

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维扬:今江苏扬州,现维扬区。维扬之名最早载于公元前约五世纪由孔子编撰的《尚书禹贡》。隋、唐时期,维扬历史空前辉煌,有之美誉,历史上最早的扬州城即诞生在今维扬区的土地上,是古城扬州的发祥地。

荠麦:荠菜和麦子。

弥望:满眼。

戍角:军中号角。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初程:指作者初次到扬州。

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渐:向,到。

清角:凄清的号角。

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俊赏:卓越的鉴赏水平。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青楼梦: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有二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可纪之名胜。 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 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见《扬州画舫录》。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在扬州瘦西湖里。红药:芍药。二十四桥边生长红芍药又名红药桥。

译文: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

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

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

赏析:
  
这是一首扬州感怀之作。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曾占领扬州等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1176年姜夔路过扬州,仍是一片劫后的萧条景象。他在这首词里描绘了这种惨状,以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寄托了自己的哀思,揭露了金统治者的暴行。但由于过于渲染战争的后果,怀念过去的风月繁华,情绪比较低沉。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他的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当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三年,金兵南侵以来,繁华的扬州屡遭兵燹,成为一座空城,年轻词人客游扬州时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触景生情,感伤时事,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可考记载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是一个有卓越赏鉴的诗人,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十分吃惊的。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显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踏莎行·燕燕轻盈》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词解:

踏莎行 按律填词

⊙仄平平(句)

⊙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句)

⊙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句)

⊙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句)

⊙平⊙仄平平仄(韵)

1)本调五十八字,十句,前后片各三仄韵。

2)本调类似七言仄韵诗两首合并而成,仅变其首句七字为四字对句。

注释:

沔东:唐、宋州名,今湖北汉阳(属武汉市),姜夔早岁流寓此地。丁未元日,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元旦。

燕燕二句:莺燕借指伊人。苏轼《张子野八十五岁闻买妾述古令作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燕燕:与莺莺均指所恋女子。

华胥:梦里。《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争得:怎得。

郎行:情郎那边。

淮南二句: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一: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环佩空归月夜魂。此处化用其意。淮南,指合肥。冥冥归去:指恋人逐郎离魂夜间独自归去。

译文:

燕子轻盈,黄莺娇软。你的容貌我看得非常清楚分明,在梦中又一次与你真实地相见。你埋怨我太无情,不理解你在长久以来的相思情意。也不体会你在好春时节独守空房,被相思所缠的悲伤。

  分别后你给我的情书我依然留着,我依旧穿着你分别时亲手缝制的衣衫。你的身影似乎暗暗随着我,来到了四处。淮南的寒月,万水千山一片寂静,可你只一个人在远方孤苦伶仃地,无人陪伴。

 赏析:

这首词写客中送客。上阕刻画客中庭院之萧瑟,为离愁作铺垫。“问水面琵琶谁拨”用白居易诗意,写“主人忘归客不发”的送别场面,极尽其缠绵情绪。下阕写留客殷勤之意,却用“恨”、“西风离别”来表达,真切动人。“想 文君”又一转,替行者设想:家中正有佳人企盼,回到家中,享受人间天伦之乐,因此客人自可心宽。忘已之离愁,为他人设想,这在写离愁诗词中并不多见。

  白石二十多岁时在合肥结识了一位女子,“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淡黄柳》)由于他行踪不定,往往聚会以后又赋别离:“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箫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长亭怨慢》)。这里的小桥、玉萧,都是指他那位合肥的伊人。正因为别多会少,两地相思的离恨也就经常在他笔下出现。

  小题指出本词写作时间是孝宗淳熙十四年正月初一,地点是在金陵附近的江上舟中。词虽短小,但却写得纡回曲折,含蓄而多不尽之意。上片写梦境,但不先说破,却着力刻画伊人形象(莺莺、燕燕本为女子名,这儿即指伊人),且轻盈、娇软形容她的体态、举止和谈吐,真使人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接着点出上面两句乃是写梦中人,作者是在梦中(华胥国)和她相会。“夜长”两句补叙梦中情,两人互诉情怀的口吻宛然在目:她在埋怨薄情郎怎能想象她长夜怀念之苦,他则有感于相思情意比春天来得还快。这是交织着欢乐与痛苦的场面。

  下片是梦醒以后。先写睹物思人,随即借用富于浪漫情调的倩女离魂故事,设想伊人亦如倩女一般,其离魂亦不远千里来与自己梦中相会、黯然归去的凄凉况味,借此展开新的境界。这种写法,做到了白石自己所说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也”。

 

        《长亭怨慢·渐吹尽》

  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

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

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

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

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注释:

率意:随便。

桓大司马:桓温(312-373年),字元子,东晋明帝之婿,初为荆州刺史,定蜀,攻前秦,破姚襄,威权日盛,官至大司马。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白石《长亭怨慢》引桓大司马云云,乃庾信《枯树赋》,非桓温语。

长亭树:指种在长亭亮度的柳树。

树若: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李商隐《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高城不见: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诗: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韦郎:《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条载,唐韦皋游江夏,与玉箫女有情,别时留玉指环,约以少则五载,多则七载来娶,后八载不至,玉箫绝食而死。

红萼:红花,女子自指。

算空有:贺知章《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杩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煜《乌夜啼》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王安石《壬辰寒食》: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此处化用以上句意。并刀:并州为古九州之一,今属山西,所产刀剪以锋利出名,杜甫《戏题王宰画水山图歌》: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

译文:

我喜欢自己作曲,开始时随意写下长短句,然后再调整,配以乐曲,所以前后片有很多不同。桓温大司马曾说:“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几句话我异常偏爱。

当春风渐渐吹尽枝头上的柳絮,掩映在绿荫深处是处处人家。远处的兴岸迂回曲折,黄昏时分,船帆少少的,也不知都到哪里去?我见过太多的离别场面,没有谁能象那长亭边的柳树。柳树若是懂得人间的情意,它一定不会年年依旧青青。

天色渐渐昏暮,高高的城楼已隐约不见,眼前只是一片连绵纵横的层层乱山。我象韦郎一样离你而去,但你要记得,我把玉环留下给你作信物,你在分别时也一再叮嘱让我早早归来,免得红花没人怜惜。如今纵有锋利的剪刀,也无法剪断我心头丝丝缕缕的愁绪。

 

赏析:
  
 这是首惜别言情之作。词上阕先写暮春景象:百花与柳絮飘零,帆影在暮色中消失。树木见多了人间离别,也变得麻木起来,所以仍如此青青,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下阕写怀人愁绪。“望高城不见”二句是表现行者一直在痴望岸上送行者。“韦郎”三句表示绝不忘记盟约。最后是写岸上佳人的临别叮嘱及离别后的愁绪。全词以主客变换和内心独白,表现出行人与送行人的双向感情交流,较有特色。
  据夏承焘考证,姜夔二三十岁时曾游合肥,与歌女姊妹二个相识,情好甚笃,其后屡次来往合肥,数见于词作。光宗绍熙二年(1191),姜夔曾往合肥,旋即离去。《长亭怨慢》词,大约即是时所作,乃离合肥后忆别情侣者也。
  题序中所谓“桓大司马”指桓温。《世说新语
言语》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所种柳皆已十围,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题序中所引“昔年种柳”以下六句,均出庚信《枯树赋》,并非桓温之言。此或是姜夔偶然误记。按此词是惜别言情之作,而题序中只言柳树,一则以“合肥巷陌皆种柳”(姜夔《凄凉犯》序),故姜氏合肥情词多借柳起兴,二则是故意“乱以他辞”,以掩其孤往之怀(说本夏承焘《合肥词事》)。
  
上半片是咏柳。开头说,春事已深,柳絮吹尽,到处人家门前柳阴浓绿。这正是合肥巷陌情况。“远浦”二句点出行人乘船离去。“阅人”数句又回到说柳。长亭(古人送别之地)边的柳树经常看到人们送别的情况,离人黯然销魂,而柳则无动于衷,否则它也不会“青青如此”了。暗用李长吉诗“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以柳之无情反衬自己惜别的深情。这半片词用笔不即不离,写合肥,写离去,写惜别,而表面上却都是以柳贯串,借做衬托。
  下半片是写自己与情侣离别后的恋慕之情。
“日暮”三句写离开合肥后依恋不舍。唐欧阳詹在太原与一妓女相恋,别时赠诗有“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之句。“望高城不见”即用此事,正切合临行怀念情侣之意。“韦郎”二句用唐韦皋事。韦皋游江夏,与女子玉箫有情,别时留玉指环,约以少则五载,多则七载来娶。后八载不至,玉箫绝食而死(《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条)。这两句是说,当临别时,自己向情侣表示,怎能象韦皋那样“忘得玉环分付”,即是说,自己必将重来的。下边“第一”两句是情侣叮嘱之辞。她还是不放心,要姜夔早早归来(“第一”是加重之意),否则“怕红萼无人为主”。因为歌女社会地位低下,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其情甚笃,其辞甚哀。“算空有”二句以离愁难剪作结。古代并州(今山西)出产好剪刀,故云。这半片词写自己惜别之情,情侣属望之意,非常凄怆缠绵。

  姜夔少时学诗取法黄庭坚,后来弃去,自成一家,但是他将江西诗派作诗之艺术手法运用于词中,生新峭折,别创一格。男女相悦,伤离怨别,本是唐宋词中常见的内容,但是姜夔所作的情词则与众不同。他屏除丽,着笔淡雅,不多写正面,而借物寄兴(如梅、柳),旁敲侧击,有环宕折之妙,无沾滞浅露之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