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赏唐诗宋词

标签:
宋体平平唐诗宋词现代汉语背景材料 |
分类: 唐诗宋词鉴赏 |
怎样鉴赏唐诗宋词
鉴赏诗词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字面理解。读准冷僻的字,了解每个语句的意义,其用典故的本义及引申义; 二是结合背景材料,吃透这首作品的思想内涵;欣赏其艺术美、意境美; 三是跃出这首作品本身,让它与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同时代、不同时代的相关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站在时代或历史的高度居高临下地审视,这样才能万取一收而不流于瞎子摸象。
在鉴赏之前首先要了解唐诗宋词的一般知识。
一、唐诗宋词体载样式的特点
1、唐诗中的古体诗
古体诗从广义来说分四言诗(《诗经》)、骚体诗(《离骚》)、乐府诗(汉魏乐府)、古风。
从狭义来说就是古风(古诗、旧体诗)分五言、七言、杂言,其中七言、杂言又叫歌行体。
2、唐诗中的近体诗(格律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萌芽于南朝齐梁间,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的一种格律诗。
近体诗分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
⑴ 严格用韵
① 一般只用平声韵,而且要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② 双句必须用韵,单句不能用韵,但首句可以用韵。
③ 要按通行的《诗韵》押韵。
⑵讲求平仄
平:古汉语中就是平声;现代汉语中有阴平、阳平;
仄:古汉语中有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中有上声、去声。
四种基本格式:
五言 七言
甲: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⑶要求对仗
①词性相当。出句和对句中相同位置的词的词性要基本相同;
②结构相同。出句和对句的语法结构要相同;
③平仄相反。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要相反;
④内容相关。出句和对句在内容上要相互关联,浑为一体。
3、唐宋词的特点
词:古代诗歌的一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
词调: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规定词的句数、字数、平仄、韵脚等。
词牌:词调的名称。如念奴娇、沁园春等。
词题:词的题目。
词的长短:分小令(58字以内。如李煜《虞美人》56字)、中调(59-90字。如李清照〈一剪梅〉60字)、长调(91字以上。如柳永《雨霖铃》102字)。
词的分段:单词只有一段;双调分两段(上片、下片,或者上阙、下阙);
三段以上称三叠、四叠等。
二、如何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志、理
情:感情 志:理想 理:哲理
汉代《毛诗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1、结合有关背景材料,把诗词还原到特定的历史人文环境中解读
背景材料:
⑴ 作者的身份、经历、思想、性格和创作风格;
⑵ 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有的是应和、题赠之作)和作者当时的处境;
⑶ 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政治形势。
2、以理解诗中的“意象”为切入点,由表及里,深入探究
⑴ 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着诗人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象。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⑵ 意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和思想;象是客观的具体物象,包括景物、人物,其它具体事物。
⑶ 意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3、驰骋想像,走进诗词中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描绘的画面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其次要了解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故事
中国的历史朝代: 史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290年
宋朝(960年—1279年) 320年
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而富强鼎盛的唐宋两朝无疑是这历史长河中最璀璨的两颗明珠。唐宋之际就是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唐是中世的结束,宋是近世的开始。每段历史都是时间的车轮碾压过后的故事。每段故事都有它无法阻拦的文化进程。
历史上南北朝中北朝的西魏有四个高级将领:宇文泰、杨忠、李虎和独孤信。前三人是皇室的创始人,后一个是他们的亲家。前三人之子宇文毓(北周明帝)、杨坚(隋文帝)、李昞(李渊之父)分别娶了独孤信之长女、七女和四女,而杨坚之女又嫁与宇文衍(北周静帝),李渊与隋杨帝杨广也属亲姨表兄弟。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许多制度继承并加以发展,所以,文学(特别是唐诗)受隋朝的影响也比较深。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集繁荣、强盛、发达、开放为一体的时代之一。李渊、李世民于618年建立了唐朝,缔造了一个至今都无法超越的历史盛世。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在女皇的手中夺回了李氏天下,恢复大唐国号,后又经唐玄宗改元“天宝”。在唐玄宗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沉迷酒色。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直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
宋朝(960年至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五代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是为宋太祖,史称北宋。976年10月,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至979年,消灭北汉,中国大部分被统一。太宗死后,真宗赵恒接替即位。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无所作为。北宋中'叶,朝政日益萎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宋仁宗时,王安石变法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不久即变法失败。至北宋末,统治极度腐朽。1127年,金国军队攻入东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南宋建立。南宋时期,当权者长期执行求和政策,向金朝称臣纳贡;压制军民抗金斗争,甚至不惜杀害爱国将领。1142年高宗与秦桧合谋以“莫须有”罪名害死了力主抗金的岳飞。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直到1279年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被元朝逼得走投无路,跳海而死,南宋王朝最终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