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著名诗人画家纪伯伦

标签:
纪伯伦黎巴嫩宋体《先知》泪与笑杂谈 |
分类: 东方文学 |
黎巴嫩著名诗人画家纪伯伦
http://s2/bmiddle/64bdb763x95cb8f879271&690
纪伯伦小传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是黎巴嫩著名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流派——“旅美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黎巴嫩和阿拉伯现代小说和散文诗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的,著名的“圣谷”附近的贝什里村。纪伯伦的母亲名叫卡米拉,她的第三次婚姻嫁给了纪伯伦的父亲哈利勒,生下了纪伯伦,还有纪伯伦的2个妹妹。
纪伯伦的父亲是一个本分的山民,为人不错,对工作也恪尽职守,但因为无法面对生活的压力而以嗜酒作为逃避,以至于一家人生活日益窘迫。
在纪伯伦的印象中,父亲经常喝醉回家,并且借着醉酒对家人十分粗暴。纪伯伦与父亲的关系也日益紧张。http://s8/bmiddle/64bdb763x95cb95837957&690
1891年,纪伯伦8岁的时候,纪伯伦的父亲因为被人诬陷而入狱,他们的房子和财产也被没收。纪伯伦的母亲决定去跟随他的舅舅去美国。尽管1894年,纪伯伦的父亲无罪获释,但是他妈妈依然下定决心要去美国。
相反,纪伯伦对母亲的爱却日益增加,母亲温柔善良,为一家人的生计苦苦操持,没有一句怨言。母亲也成了纪伯伦心中爱与美的化身,而母亲的这种爱,正是纪伯伦最需要的,也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的。因此,母亲成了纪伯伦心灵和感情的支柱。
在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城,他们一家住在贫民窟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家人终日辛勤劳作,供纪伯伦上学,当时,他除了学文化还练习绘画。
1898年,15岁的纪伯伦由于渴望了解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在贝鲁特睿智学校,他努力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写作。毕业后重返波士顿。在波士顿他度过了一段痛苦而艰难的日子。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哥哥和妹妹三位亲人。并且为治病欠下了一大笔债务。为了还债,纪伯伦兄妹变卖了家中的财物,纪伯伦靠写文章、卖画、做零工来生活和还债。这时候,纪伯伦在波士顿的老师戴伊伸出了援助之手。并在经济上,精神上给予他们帮助。纪伯伦又能专心致力于写作、绘画,并且开始酝酿散文诗《泪与笑》
http://s15/bmiddle/64bdb763x95cb99ab7e4e&690
1904年5月,在戴伊先生的安排和许多朋友的帮助下,纪伯伦在戴伊先生的画廊中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画展是成功的
,画展也为纪伯伦的文学创作打开了大门。纪伯伦也认识了阿拉伯《侨民报》的创办人,他答应《侨民报》每周发表《泪与笑》中的2篇文章。1903--1908年纪伯伦在《侨民报》发表了50多篇散文,总标题为《泪与笑》。
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玛丽·哈斯凯女士的资助,前往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以写散文诗为主,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从上世纪20年代起,纪伯伦的创作由小说转向散文和散文诗,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的东方色彩。http://s1/bmiddle/64bdb763x95cb9eabe2a0&690纪伯伦亲自绘制富于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要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文学与绘画是纪伯伦艺术生命的双翼。他曾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该会主办文学刊物《旅行家》,并设立诗歌、散文和翻译文学奖金。文学界称该会成员的创作为“旅美派文学”。
1931年,当他有病,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月10日去逝。48岁,英年早逝。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遗体运回祖国黎巴嫩。葬于他的故里贝什里。
http://s3/bmiddle/64bdb763x95cba2374062&690
纪伯伦与中国
纪伯伦生前在美国曾经接触过中国人,并且多次在书信和文章里谈到过中国和中国文化。
纪伯伦是中国读者最热爱、最熟悉的黎巴嫩现代诗人和作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不少人翻译介绍他的作品,但使他的作品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则是冰心先生的《先知》中译本的问世。
90年代中译本《纪伯伦全集》出版。
(图片均来自网络,诚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