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一个生命结束了,走得那样平静。家属忍住悲伤,与医护人员一一握手致谢,然后护送着遗体走了。他们为老人尽了最后一份孝心,让他走得尊严而自然。我久久地望着他们的背影,似乎看到了生命的轮回。
重症监护室工作人员来叫我,3床病人的情况不好。我赶去后,发现这位82岁的老人因多脏器衰竭已处于弥留之际。多日的无尿肾衰、内环境的紊乱、中毒性肠麻痹让老人腹胀如鼓,以至于影响到呼吸和心跳,医生们用尽全力仍不能回天。当老人的心率逐渐减慢时,医生去问病人家属是否要进行胸外按压和心内注射等。家属平静地摆摆手,说:“就让他安静地去天国吧。”我注视着老人那张无表情的脸,显得那样安详。护士们轻轻地给他擦拭,就像每日都有的晨间护理。
一个生命结束了,走得那样平静。家属忍住悲伤,与医护人员一一握手致谢,然后护送着遗体走了。他们为老人尽了最后一份孝心,让他走得尊严而自然。我久久地望着他们的背影,似乎看到了生命的轮回。
我们这些神经外科医生,每天都在跟生死打交道,从深井中往外救人。有人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在刀尖上跳舞、悬崖边散步。但医生不是神仙,医学也不能包治百病、预知未来。比如在死亡这个问题上,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昏迷病人几时醒来,无法预测神经功能可以恢复到什么程度,无法预测我们的治疗方法对病人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我们不知道每个人都有什么样的代偿能力,不知道张三与李四有多大的不同……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不知道”,生命才会如此神秘和复杂,我们才会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尊重。
尊重生命,就是要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和事实。尊严地活着,尊严地死去,是我们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2009年,我参与的卫生部脑死亡判定标准起草小组制定的《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及其配套的《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出台,就是着眼于更广泛、更高、更温和的人道主义,使生命得到最大的尊重。
反观我在全国各地会诊的病人,有些确实已经判定为脑死亡,但家属出于情感或孝心不愿放弃治疗。重症监护室动用了心脏起搏器、气管切开、呼吸机、血滤以及众多药物支持。单位、家属日夜坚守,吃住在病房走廊,耗资几百万元。最要命的还不止于此,我们的病人在生命尽头不能安详离开,浑身插满了各种管道。他们面色铁青、毫无生气、面庞浮肿、口角生疮……这哪里还有半点尊严可言!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件事情变得不再那么折磨人,不再像猜谜语,不再让死者生者两不安?”“选择与尊严”网站提出了这个问题。我期盼生前预嘱理念和脑死亡判定标准在中国逐渐推开,让那些只为人工维持患者心脏搏动、带给患者及家属身心持续创伤的无谓抢救逐步成为历史。
这种建立在患者知情同意权和自主决定权上的,通过签署生前预嘱来选择自己在生命末期要或不要哪种医疗照顾的方法,是文明的礼物,是社会进入现代以来人类智慧并没有丧失殆尽的证明。
(作者 凌锋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