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卫东
杨卫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18
  • 关注人气:1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情的神经生理基础

(2022-07-17 08:58:59)
分类: 心理世界

共情的神经生理基础

共情对我们的生长、发育、生存都很重要。共情的能力是直接连在大脑的神经回路中的,尤其是连在大脑中两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区域中——杏仁核和新皮层。杏仁核属于原始脑或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杏仁核是情绪脑,是快速产生欲望、暴怒、疯狂、极乐的部位,也是生成眼泪和储存我们最有意义的个人记忆的地方。

对于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人和我们所处的每一个情境,杏仁核所问的最有力的问题就是:我正面临被伤害的危险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杏仁核就会立刻发出警报,刺激激素分泌,调动肌肉开始工作,让血液流向心脏,进入“战斗或逃跑”的准备状态。

这种针对不管是真正的或是预设的危险情况所产生的自动反应叫作“战斗或逃跑”反应,任何有过焦虑或惊恐发作体验的人都能证明杏仁核具有产生强烈情绪反应的能力。

在遥远的过去,杏仁核统治着大脑中的所有神经回路,它作为一个主操控台,对不同的物理威胁产生自动反应。然后,在大约一亿年前,哺乳动物开始进化出一层新的脑细胞,用来完成更需要理智的目标——新皮层或者叫思维脑,就像一层薄毯子一样包在原始的边缘系统外面,可以让哺乳动物的祖先们来反思自己的感受,并依据这些经过思考之后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比如,由杏仁核主导的蛇和青蛙会在饥饿的时候把他们刚出生的小宝宝吃掉(更重要的是,它们一点都不会为此感到内疚或悲伤),而由新皮层主控的哺乳动物则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后代。

又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思维脑与情绪脑之间发展出相互作用的关系,可以向火热的情绪发放冷静的理由,允许有经过思考后再给出反馈的时间,放慢了情绪自动反应的过程。恐惧、愤怒、伤心和喜悦这些基本情绪逐渐扩展为更微妙、更复杂的体验。比如愤怒分化成像烦恼、怨恨和愤慨这样复杂的情绪;满足感进化成高兴、愉悦、陶醉和极乐的感觉;奉献演变为关爱。像自怜、绝望、困窘和屈辱这类情绪也成为人类全部情绪库中的一部分。当我们发展出把他人需要置于我们自己需要之上的能力时,我们的词汇中就出现了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

在一个用野生猴子所做的残酷却有意思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切断了猴子大脑中杏仁核和新皮层之间的联系,然后把猴子放归原来的栖息地。没有了能支持共情的神经回路之后,这些猴子再也不能对其他动物的友善或敌意做出合理的推论。一只正常的猴子可能会想着“这只大个的类人猿貌似残暴,不过我并不担心,因为它的眼神很温和,也没有向我龇牙”,或者“这只母猴并不想伤害我,它一直在我身边转悠,是因为它被我吸引了”,而经过了脑部手术的猴子却退出了之前与朋友和家庭成员的全部联系。他们基本上都独自生活,只被杏仁核产生的愤怒和恐惧情绪所主宰,再也不能受善良、忠诚、奉献和爱这些由新皮层产生的情绪的影响。共情被剥夺之后,动物也没有了任何能建立亲密关系的希望。

如果能回到生命最初的几个月里,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共情受损的猴子的想法和感受。对于人类婴儿来说,出生时就已经基本长好了的杏仁核是绝对的主导,而发育很慢的新皮层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夺回主导权。事实上,大脑的发育过程就像是一部进化史。就像我们远古时代的哺乳动物祖先一样,我们是以一个由杏仁核主导的生物开始我们的生命历程的

从第一次呼吸开始,我们就能表达我们的情绪——痛了就哭出来,恐惧时会后退,惊奇时会睁大眼睛。新生儿在听到其他婴儿大哭时,自己也会跟着哭泣,他们能共享彼此的感受,尽管他们还绝对不会明白这些感受意味着什么。发展心理学家把这种情绪的传播叫作同情式的痛苦2个月大的婴儿看到别人流泪自己也会哭。这也是一种自发的、由杏仁核主导的反应,是把别人的悲惨也当成了自己的不幸。10周大的婴儿能通过改变自己的面部表情来对妈妈的高兴、伤心或生气的神态做出反应。4个月大的婴儿就能朝着一张笑脸开心地微笑。

8个月至1岁大的幼儿开始知道,自己跟他人是分开的,跟他人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因为还是情绪脑占主导,所以他们还不太知道如何应对他人的困境。看到他人遇到难处而想去安慰对方时,孩子最初的尝试是“模仿”他人的行为。所以,当一个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哭泣时,他自己也会去抹眼睛,即使他并没有眼泪需要擦。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大脑新皮层不断发育,其与杏仁核的连接越来越复杂,孩子会进一步认识到他们都是分离的个体,也意识到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觉。渐渐地,他们安抚他人的行为也越来越丰富。在1岁时,孩子就可以根据从大人面部表情中看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看到一个微笑或者一个点头,1岁大的孩子就会拿起一个不太熟悉的玩具或者去跟一个陌生人开心地玩耍;而父母的一个皱眉或一个有麻烦的表情则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要小心一-些。

小孩子最容易识别的表情是开心,然后是伤心、生气和恐惧。到四五岁时,孩子就能够准确地说出这些基本情绪,尽管有很多研究人员认为孩子们在发展出足以描述这些情绪的语言技能之前很久就已经能理解这些情绪了。一些更复杂的情绪,比如羞耻、轻蔑和厌恶,就更难理解了,就像研究人员所说的,这些需要再多几年的大脑发育和对关系的体验。

6岁时,孩子就能理解人们真实的情绪和他们表现出的情绪之间是可以不同的。7岁左右的孩子就能理解那些涉及嫉妒、担心、骄傲、谦虚和内疚情绪的情境。当孩子不仅能考虑像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这样的非语言线索,也能考虑像说话语调这类的语言线索时,他们就越来越会辨别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到9-11岁时,孩子就能够从非语言交流中识别出别人是不是想蒙骗、操控自己。

不管多大的孩子,如果他们哭的时候能得到安抚,笑的时候能听到他人的笑声,他们就会相信外界会用安抚的方式来回应自己的情绪。但是,如果他们的眼泪总是没人关心,他们的恐惧也总被忽略,那他们就以为这个世界是没有回应的,是不在乎自己的。如果总是这样被忽略,他们的情绪反应就会逐渐收窄,恐惧就会成为所有情绪中的主导。

换句话说,与有爱心和专注的人之间的早期互动经验,能温柔地呵护和加强产生共情的神经回路,这样能防止我们情绪的剧烈波动。相反,跟愤怒、暴力或忽视型养育者之间的重复互动会让一个人发出或接收共情的神经通路发生短路。如果我们通过某个特定的情绪通路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这个世界总是不能正确地对待我们或毫不关心我们的感受,那我们最后就会意识到继续尝试也没有意义,然后就开始关闭我们的情绪

 

人类独有的镜映能力

 

我们就像镜子一样呈现出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我们的共情能力也会因为生命早期的经验而相应地扩展或收缩。如果我们没有从别人那里得到共情——比如小时候,我们说的话被忽略了;我们大笑的时候没人跟我们一起笑;我们因为痛苦或害怕而哭泣时,他人告诉我们流泪是不对的,或是一种脆弱的表现——那我们就开始避免表露出这些情绪。如果我们的养育者总是不专心、抑郁或者满是愤怒和怨恨,他们给我们呈现出的那面镜子只能照出被扭曲的现实。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只能看到一幅扭曲的、不切实际的自我图像。还是孩子的我们绝对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看到的画面其实是扭曲变形的,所以开始相信这些反射的画面是真的,我们的自我意象也开始跟从这面镜子中看到的裂痕相协调。

相反,如果我们的父母或监护人能在我们受伤时给予真心关注,细心地照料我们的伤口,用充满爱意的语气跟我们说话,通过他们的言语和行动让我们知道他们能理解我们感受到的东西(这样就呈现出了一面准确的镜子),我们就会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并逐渐获得信心来表达越来越多样的情绪。如果我们所注视的镜子是清晰的、未被扭曲的,那我们就能看到真实的自己。

如果我们照的是一面有裂痕的镜子,我们会看到一副混乱的画面,很难弄清楚我们自己的感受。而如果镜子反射回来的画面是清晰真实的,我们就能看到我们真正的样子,认为我们的情绪都是合理有效的。

镜映是一个很难解释的概念,但是我发现生活中的这个真实例子总能帮助人们理解这个过程。

我女儿艾瑞卡小时候病得很严重,需要做好几次手术,还要住好多次院,她的医生觉得是她肠道有问题。艾瑞卡身体瘦弱,经常疼得厉害,所以没法跟她的朋友们一起奔跑玩耍,别人做游戏时也不能带她。她5岁的时候,几个专家发现艾瑞卡有第三个肾脏,做了8个小时手术拿掉了多余的那个。

艾瑞卡出院回到家的几个礼拜之后,有一次我在她房间门口停下来想看看她怎么样了。从门缝里,我看到她坐在床上,拍着自己的后背:“噓,没事的,宝贝儿,”她用一种安慰和确认的声音对自己说,“所有的事情都会好起来的,妈妈会照顾你的。”

听到我5岁大的女儿用妈妈般的温柔语调和满心关爱来安抚自己,这让我知道了镜映的力量。艾瑞卡知道她是被爱着的,也相信她值得拥有这份爱,所以她能重复她妈妈在各种情况下跟她说过很多次的话,以此来照顾自己。她妈妈充满关爱的声音已经成了她自己内在的声音。

每当我们被共情地对待,即人们能准确地理解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并能敏感地给出回应时,我们就知道我们值得被如此温柔相待。我们对自己的共情能力也会快速提升,因为我们自己能镜映出外部世界告诉我们的自我价值。随着我们不断成熟,思维脑逐渐掌控情绪脑,我们会逐渐想去给予我们曾被给予的东西,把我们自己感受到的信任、信心和爱再镜映给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被爱,我们的感受一直被无视,那我们就不知道如何来安抚自己。因为我们没有学会如何照顾自己。所以,当他人受到伤害或遇到困境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去给予安抚。因为这时,我们只会呈现出我们曾受到过的忽视和不被关心,我们的关注点还停留在我们自己的那些尚未被满足的需要和渴望上。

但是,人们的韧性很不可思议,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天,我们从不会停止学习。如果被给予共情和正确的指导,那些童年阶段情绪很匮乏的人也能学会如何表达他们的情绪,扩展他们的共情能力。当然,这就是我们跟黏菌、毛毛虫、鸟类、大象和类人猿的不同之处。所有的生物都有产生共情的脑回路,但是,只有人类拥有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告诉他人自己想法的能力,以及感到伤心或迷失时向他人求助的能力。

通过共情,我们能够克服恐惧,学会相互之间如何重新建立连接。这就是心理治疗的过程。那些确信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努力的人们来到我的办公室。他们告诉我,自己不知道如何表达想法和感受,有时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感受的能力。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是冷漠的。虽然他们对我也不敢抱有任何希望,但还是敞开了心扉,呈现出了自己的绝望。

我跟随着他们独有的经历,同时也坚信一段充满共情的关系能够疗愈最绝望的受伤灵魂。所以,我会去强化他们思维脑和情绪脑之间的连接。我会在脑神经回路的迷宫中小心翼翼地寻找断掉的地方。我陪他们一起把磨损的神经回路重新包裹好、连接上,让共情得以自由流淌,而且往往是第一次的流淌。

许多年前,我曾为一个16岁的男孩汤米做过咨询,他迷失了方向,正努力在这个世界里找到他的位置。汤米是我当时工作的那家医院里一名清洁女工的儿子。虽然我并不认识她,但在走廊上相遇的时候总是会打招呼,互致问候。她丈夫突发心脏病去世了,所以她只能自己照顾5个孩子,汤米就是她最大的孩子。身为高中生的汤米开始大量喝酒,好几门功课不及格,而且看起来是深度抑郁。好几次他都威胁要自杀。有一天我和汤米的妈妈又在走廊上遇到了,她问我愿不愿意跟她儿子谈谈。

汤米在第一次的会谈中很退缩,不愿交流。几个礼拜之后,他开始打开心扉,谈起自己的父亲。我倾听着,并随着他的表述将注意力集中到他想让我知道的事情上。有一天,他突然告诉我:“我再也不想继续住在这种地方了……”停顿片刻,他继续说,“我希望父亲可以以我为荣。”

这天是汤米生命的转折点。他不再酗酒,并加入了棒球队,开始全身心投入父亲曾经最爱的运动。汤米很有运动天分,很快就成为球队不可替代的一员。可是每一次的球赛对他而言都是折磨,因为他最伟大的球迷——他的父亲, 再也没办法为他现场鼓掌加油了。虽然汤米在每一场球赛中都表现甚好,力求完美,但每到散场时,他都会为自己的表现感到失望。

因为汤米在心中创建了一种信念,即只要自己成为伟大的棒球员,父亲就可以以自己为荣。这样,他就可以消除自己无法成为父亲想要的好儿子的罪恶感。有一次,他告诉我:“我真的很自我,我竟然从来没有因为父亲看我打球、陪我写作业或在我难过时全身心陪伴我而对他心怀感恩。”

我告诉他:“每个年轻人都会经历这么一段自私自我的阶段。你处于青少年时期,这时的你正在发展自我感,这种自我感会主宰你、影响你,直到你对自己是谁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为止。”此时,我满脑子都是关于青春期个体发展的正常表现的相关知识。

“但我不认为自己是父亲的好儿子。”汤米说。

“汤米,你真的是很让人喜爱的人。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你,已经非常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了。”

“您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他满心期待着问我。

“从你谈你爸爸的方式;从你自豪地、满怀热情地告诉我他那么伟大的方式;从你说思念他、渴望他陪伴的方式。”我告诉他。

在这段治疗时间里,共情的力量主导着我们的谈话,最终汤米了解到:无论他有没有达成目标,父亲依然爱自己。当汤米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的能力得到提升后,他就能理性客观地评估自己的优缺点,也能接受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通过真诚地与他人互动,努力实现自我改变和成长的过程,汤米发现当自己能深层次接纳自己的优缺点时,自己反而变成了原本该有的样子。共情的力量让他认识到:他的生命值得被重视、拯救。的确,他也获得了重生。

从我治疗数百位病人的经验中,我发现共情是可以被培养的。我们可以从与人的相处中发展、培养共情力。在心理治疗中、在婚姻中、在友情中,我们会逐渐认识到:共情可以加深个体对自己的感知,加强自己与他人的连接。学习如何表达共情, 学习如何诚实、坦白、宽恕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是我们最重要的学习功课。只有对共情的感知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希望改变、成长,做最真实的自己,我们就必须学会在人际关系中实践共情。事实上,能够表达共情是感受共情的关键。因为,如同爱、宽恕、诚实,在我们想要收获前,应该先懂得怎样给予。(选自《共情的力量》第二章)

 

神奇的“镜像神经元”,让我们有了感同身受(共情)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心理活动源于大脑,而大脑中神经元起着“砖”和“瓦”的作用。

镜像神经元是近30年来才被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却改变了对人类理解方式的认知。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猴子不仅在自己做出动作时大脑皮层会产生兴奋,而且在看到别的猴子或人做相似动作的时候,大脑皮层也会产生兴奋。

比如人们剥花生吃,猴子看到了,尽管自己没有这个动作,但是却引起了它大脑的兴奋。

科学家就把大脑中这种特有的神经元称为镜像神经元,意思是大脑能够像镜子一样通过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并在了解到这些动作行为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而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出生几分钟的婴儿,看到大人做出伸舌头的动作也会做出同样的动作;球迷们在看比赛时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狂欢或者哭泣,这些都是镜像神经元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些镜像神经元,人类具有了“读心”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自己以往的经验去理解他人的意图,有了感同身受的体验。

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上有一种最基本的素养和价值观叫作共情,叫作感同身受,或叫作同理心。

当我们看到的场景或者听到的事情,与自己的过往经历相似时就会有一种相似的情感产生。

而这种感同身受在心理服务的过程中起的作用非常大。如果不能设身处地为工作对象着想,就无法体会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走进对方的内心,也就不会得到对方的接纳和认同,无法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从而起不到帮助他人的作用。

一般的心理沟通过程包括:观察和倾听服务对象传递的信息(有语言的、肢体的、语言背后表达出来的等等);理解对方传递信息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理解以合适的方式反馈给对方;最后运用适当的技巧达到影响对方的作用。

想要具有共情能力可以注意以下事项:

1.可以适当重复对方的话语;

2.不要急于对对方表达的话语下结论;

3.不要质疑对方的想法和能力,要尊重对方;

4.多倾听,并鼓励对方尽可能多地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