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关于艺术教育怎样改革”、“如何培养青少年艺术才能’”等话题引发了热烈讨论。目前,全国多省已将音乐、美术纳入中小学升学考试,并于2017秋学期正式实施。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也更加多元化,社会上对于人才的定义不单单只有成绩好一条出路,因此,走专业艺术道路成为更多学生的选择。
2.可参加当地升学考试
音乐学院附中附小面向全国招生,考上的学生户口可以迁入北京、上海、天津等附中所在地区(各院校对户口政策要求不同,具体参照该校招生简章详情),享受当地的户口待遇及高考政策。另外,全国各音乐学院附中(附小)都是在3-4月招生,不影响考生当年参加小升初考试及中考。
3.走专业道路的最优选择
音乐学院附小、附中,是音乐学院向初高中及小学的延伸,是音乐学院人才的主要输送来源,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必修之路,是培养音乐家和艺术家的摇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有全国顶级的师资,在此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全面的学习,对于有音乐艺术天赋和艺术追求的学生来说,是最为理想的归宿。因此,报考艺术类院校附中,是走专业道路的最优选择。
寒假到了,在明媚的春风过后,就是想报考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的孩子们实现梦想的时刻了。昨日与一位想考附小的家长电话交谈,我坚定地告诉她:想考北京、上海的音乐学院附中,必须有两点坚定不移:第一是执着的信念,万难不辞,一往无前;第二是经济后盾做支撑点,这个点要立住了,立稳了,不能囊中羞涩,不能吝啬,但也不要拆房子卖地付出血本。这两点你想好了,你们家想好了,再考虑找老师的事情,这两个点决定下来绝不容易,一旦做了,就坚持扛下来,打退堂鼓的代价也不小。
我的十点意见:
1、六七岁的孩子已经学琴一两年了,应该说起步还不算晚。作为业余学琴的孩子来讲,每天练琴时间可多可少,但至少该在一小时或以上,学琴是连续性的事情,要培养孩子认真的态度,要有责任感来完成老师每周留下的课程。如果你的孩子想走专业的“独木桥”,且不说孩子目前老师的教学水平如何,每天练琴时间至少在三个小时以上。
2、想考音乐学院附小、附中需要有一定的天赋,第一耳音要准;第二孩子确实要非常喜欢音乐,因为这么小,还谈不到热爱,对乐器和音乐的认识仅仅限于感性的阶段,孩子必须非常喜欢,才愿意坚持。
3、需要接受与中央(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水平相近的老师的指导,才能保证不走弯路,直线进步,如果能从一开始就跟北京、上海的老师学习,进步到一定程度,那么可以找音乐学院附中的老师进行提指导。
4、家里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投资,好的老师、名师,教课时间以及能教的学生数量都是有限的,老师的资历、水平,和他的课时费是成正比的。100块钱的老师上10节课,不如1000快钱的老师上一节课,这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5、提高手指的力度和速度是绝对的技巧问题,也是孩子的才能体现,孩子在正确的指导下,速度和技巧经过勤学苦练是可以提高的。
6、想考中央(中国、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孩子在基本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第一需要你锲而不舍的决心;第二需要你的胆量,不被别人的能力所吓倒;第三需要你的毅力,要做吃苦的准备,这是身心极力疲惫的差事;第四你要舍得花钱,懂得生活上节省,而在学习上全力倾注,千万不要算计学费,算计时间,想着什么值得不值得,要忠厚、诚实、面对现实的去学习。在学习这件事上,给孩子的所有投资都是值得的。
7、音色是发音问题,需要老师的指导,这是个长期学习的过程,走上专业后还是要继续学习的,音乐感觉好就进步快,这也是才能的体现。
8、家长是孩子的镜子,是孩子的榜样,每一个考上附中、附小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是非常执着、坚定得在培养自己的孩子,家长的勇于付出本身决定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
9、带着孩子走专业的路之前,要投石问路,要问圈子里的人,不可莽撞,更不能一味的听信其他家长的‘传言’,而是要动脑,多听老师的话,老师不会害你们的。
10、孩子主要看才能,才能包括勤奋、素质、悟性,每个孩子的起点不同,境遇不同,所以进步的速度也不同,后来者居上也是常有的事情。也许你的孩子将来也会成为演奏家、歌唱家、作曲家,但不要为眼下的程度着急。
做到这十点,你们的孩子离音乐学院的大门也就不远了。培养孩子,其实是考验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到北京、上海来求学,跟更好的老师去学习,是上上之策。孩子刻苦、家长坚定、跟随好的老师,才会离音乐殿堂更近一步。希望每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都能有机会追寻自己的梦想基本找老师已经成为习俗了,业内人士才会知道的事情就是,音乐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圈,在这个圈里有很多派系,这就是为什么去找教授上课,一旦教授看了你的情况,同意收你了,基本八九不离十就能进了,然后你就算他这一门派的人了,圈子里大佬互相谁不知道谁?谁愿意得罪人,提前都会商量好,说这是我的学生,只要不是特别差(一般教授愿意收下来也不会很差,更何况又一年的指导,一般这个时候都会达到基本要求)都会互相给个面子所以找老师的作用就在这了,在水平一样的演奏下,一个找的,一个没找的,既然教授是他老师的话,肯定叫他过,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舞弊,因为这很合理,从选拔人才角度来看也是这样,教授指导过这个学生,知根知底,以后教也比较习惯,也很熟,再者就是没找的并不知道他的演奏水平(虽然是听了)但是不能保证他是不是磨出来的曲子,实际水平还达不到,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要自己的学生过,也从侧面保证了学校学生的质量,我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公平,因为如果你真的出色,就能过,谁也不敢在这上面搞事情,因为好就是好,教授耳朵又不聋,真正的人才他们也非常乐意收的,以后为学校提高知名度,说不定有鬼才级的人物,他还能直接再有点知名度,一点损失都没有,为啥会拒绝人才,至于说怎么知道是自己学生,那太简单了,一个人的演奏技巧方式风格简直天壤之别,教授这种级别的,拉帘子??笑话,带了一年的学生,亲手为他定制考学曲子,自己亲手带出来的,演奏风格,强度,技巧全是自己指导出来的,弹几句就知道。人才到哪里都不会被拒绝,但现实是,没有经历过专业教育的人,太多太多了,音乐基础教育的匮乏,导致人才流失,望而却步,所以只有提升自我,不断的接受专业的训练才是根本,不要想着三脚猫的功夫就能走羊肠小道,艺术不允许羊肠小道,不允许拙劣,即使混个毕业证,出来没技术没本事,也找不到工作,乐团不收,当老师也被人骂。所以找不找音乐学院的老师看自己,每个人不同,最根本就是,想办法提升自己,如果认为音乐学院的老师水准高,就跟音乐学院的,如果认为自己的老师好,跟着他也许比音乐学院的老师更能提升自己,获得更专业的音乐教育的话,那就跟他,也许能找到更好的想走音乐道路,而且要走好,首先要找一位好老师。
这里的“好老师”并不仅指具备爱心、责任心、进取心等基本质素的“三心”老师,更是指:
1)能够指引适合学生个体的正确并具高度的发展方向;
2)能够最高实效、最大程度挖掘学生潜力、改进学生缺陷和提高学生能力;
3)能够在某时期铺设全方位扎实基础并同时设定更高标准更远目标的“三高”老师。“三心三高”,才能让学生在音乐道路上更快速更顺利地进步。
其次,学生和家长要有充分的各方面准备。比如:
1)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天赋高低是否有客观判断与认知,因为我遇到有些家长对孩子过高估计,而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而导致心理失落甚至扭曲;
2)孩子和家长是否能够长期坚持专心用心,因为我遇到不少家长不能坚持而导致失落失态,也遇到不少家长太过执着投入而导致学生失调失灵;
3)是否拥有一台好的乐器作为专业学习的必备,因为好的工具是创造音乐和迸发灵感的前提;家长是否能够在孩子不同时期予以相匹配的家庭教育措施,因为孩子在不断成长和变化中,而家庭教育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学习进程;
4)家长是否能够充分配合老师的教育方向和意图;师生是否有缘相会相知相处,等等。
如果以上条件有所准备或已具备,那走音乐之路并不是不可及。其实,学习音乐不分专业和业余,因为所处单位并不能最终决定你对音乐的热爱、投入、执着和“专业”。考上附小或音乐学院只是一个开始,并不保证一定能够成为“专业”或优秀;而不进附小或音乐学院,有不少实例证明也能在“专业”道路上大步前进甚至更好。总之无论你在哪里学习音乐,音乐道路是漫长艰苦的,但音乐能带给我们的乐趣、收获、挑战及其延伸,只有亲身经历之人才能充分体验与体会。
文章转自【中音阶梯艺术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