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恐龙时代的植物,现在还能看到哪些?

(2015-11-17 18:23:37)
标签:

杂谈

“市民家中惊现史前生物****,与恐龙同时代!”

新闻中经常有这种让人不明觉厉的标题,但是,与恐龙同时代有什么大惊小怪?平常吃的松子都是史前遗留下的物种。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科普大讲堂联合举办的/我的自然笔记/第3期活动,就带你和小朋友去看那些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了解恐龙是如何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的!



我的自然笔记

[第3期]恐龙的“菜谱”

2015.11.22 / 10:00-15:00

适合小学一年级以上萌娃和有爱的家长



本期活动依然在北方植物种类最为齐全的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虽然已经进入暖气季——花早已没了,果实也快被小动物吃光了,但不代表双棍(11)月的植物园就没有了魅力。

没有了妖娆多姿的花吸走我们的注意力,眼下才是深入了解植物的最佳时节。这时候观察一草一木,更能注意到常被我们忽略的植物身体的细节特征。


看见美味又养眼的坚果时,可不要全都掳走了,留一些给小动物们过冬吧!


本期活动主要是探究恐龙的“菜”谱,即恐龙时代的植物,虽然绝大部分植物和恐龙一样,没能逃过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但有极少数种类逃过一劫,仍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留下屈指可数的植物后裔。(上图为赫赫有名的孑遗蕨类植物——桫椤,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能长成大树的蕨类,十分珍稀)


当然,与恐龙时代的植物不止这一种,本次活动就是带小朋友去全面了解的。


09:30
集合签到

中科院北京植物园西门(售票处)集合,工作人员会给大家分发活动护照、 材料等。





10:00-11:00
科普讲座/重返恐龙时代

在了解那些顽强不屈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古老植物之前,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张茜楠老师,将以《中国国家地理恐龙百科》为蓝本,揭秘从三叠纪到侏罗纪最具代表性的恐龙的生活习性、身型外貌及考古轶事,介绍最新研究成果,更有极具艺术性的精美手绘图和珍贵的化石发掘现场照片展示,带大家进入一个立体、多彩的恐龙称霸的史前世界。


11:00-12:00
游园赏冬/了解恐龙时代的植物

听完恐龙时代的故事,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恐龙同时代的植物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布瓜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神奇的植物世界,调动全身器官,看、闻、尝、听、触植物身体的每个细节,解开它们“不能说的秘密”。同时,也熟悉下午即将开展的/寻龙游戏/的活动区域。


12:00-13:00
午餐

大家一起到植物所食堂就餐,体验一下科学家们的烟火生活。


饭后不宜活动,集体到科普大讲堂休息。大讲堂里有好多好玩的科普读物,保证让小朋友瞬间精神抖擞,坠入知识的汪洋。



13:00-14:30
/寻龙/游戏

在寻找“恐龙”之前,会先让小朋友了解恐龙的食谱,以便定位恐龙的踪迹。


然后分组,每组亲子领取任务单,根据老师讲解和任务单线索,到指定区域寻找“恐龙卡片”并填写相关的植物信息,交给老师兑换《中国国家地理恐龙百科》。另外,根据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分别奖励独特的礼品,既有科普大讲堂原创的手绘植物明信片,还有益智好玩的恐龙模型、恐龙蛋!


《中国国家地理恐龙百科》&恐龙模型
由恐龙蛋“孵出来”的恐龙模型

由著名科学绘画家孙英宝老师绘制的、科普大讲堂独家出品的各式植物明信片、书签



【活动详情】

/时间/
11月22日(周日)
10:00~15:00,大约五小时

/地点/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

/名额/
10-15组家庭

/费用/
408元/家庭(一大一小)
每增加一人另收200元。周五之前报名者可享8.5折优惠,折后价346元!三个家庭组团报名可享受折上9折优惠,折后价312元。

/费用包括/
门票、专家费、特色礼品、价值138元《中国国家地理恐龙百科》1本、午餐、活动材料等,超值!

/说明/
已有《恐龙百科》的家庭可在科普大讲堂书架上任选一本同等价位的科普读物。

收费方式
支付宝账号:13701194102(用户名:科普大讲堂)
微信账号(请添加微信号再支付):lujun4102
汇款时请留言:姓名 手机号 孩子年龄/学龄。
报名缴费成功,我们会短信或微信告知您。

联系电话:010-82598066

说明:报名不足8组家庭或遇不适合户外活动的恶劣天气,将自动取消活动,届时将有电话提前通知,并全额退款。有任何疑问都可来电咨询或在公众号“植物科普汇”中咨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