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戒鞭”的启示

(2013-02-23 18:12:08)
标签:

禁鞭

戒鞭

杂谈

分类: 政协论坛

“戒鞭”的启示

(编导:忆梓  主持:冯莉  摄像:王凯  王大蔚  制作:芮又铭   编审:黄迅雷)

2013224  武汉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政协论坛》栏目播出)

 

(导视)卖鞭数比去年少了一点七万件,由此少放27万挂响鞭;清扫鞭渣2800吨,比去年少1500吨;“开门鞭”,今年锐减一半。今年春节为什么放鞭会减少?原因有哪些?由此说明什么?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启示?本期《政协论坛》,敬请关注“戒鞭”的启示!

 

(主持人)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过不了一会,长达十五天的农历新年就要结束了。爆竹声声辞旧岁,回首2013年的这个春节,每一个市民都会感到有一个很大变化,那就是今年放鞭的少多了。往年什么辞年鞭、除夕鞭、开门鞭、发财鞭炸的轰轰烈烈,今年却安静了许多。

 

(解说)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今年春节全市卖鞭数比去年少了一点七万件,由此少放27万挂响鞭;清扫鞭渣2800吨,比去年少1500吨;往年各单位最热衷的,炸的也是最多的“开门鞭”,今年锐减一半;除夕到初六,全市火灾较去年少六成,因烟花爆竹导致的火灾仅十起。

 

 

(主持人)今年春节为什么放鞭会减少?原因有哪些?由此说明了些什么?由此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启示?那么今天的《政协论坛》节目,就邀请了两位嘉宾和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今天参加我们节目的嘉宾有:市政协常委、市民盟专职副主委 陈彩凤女士;市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箭先生。欢迎两位!说到放鞭炮啊,咱们在春节,还在年内啊,大家都有感受,比往年放得少多了。虽然往年政府也好,媒体也好,都在呼吁少放鞭,可是效果都没有今年这么好。为什么呢?

 

张箭(市政协委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常务副院长):我想,首先这个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跟咱们老百姓息息相关,也跟雾霾这个现实天气有直接关系。那么市民不放鞭,首先是希望环境能够好,那么我不愿意去放。那么这个是政府的引导、媒体的宣传,还有雾霾天气的客观因素,共同保进的结果。我想在过去的时候,大家也提到过“禁鞭”、“限鞭”,可是效果一直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想的话,你让我不放我就不放,可是你一旦让我放的时候我就去放。那么媒体宣传也是干瘪瘪的,不生动,也缺乏科学性。大家想这个事跟我远得很啊,我现在体会不到,那我就没有这个主观的能动性。那现在不一样了,PM2.5深入人心,大家每天看看电视、看看报纸,每天一个数据很直观。

 

(主持人)既然如此,有人还建议啊,何不趁热打铁,干脆再恢复原来的“禁鞭”。您觉得这样现实吗?

 

陈彩凤(市政协常委 市民盟专职副主委):“禁”它是一种规定,“戒”它是一种自律。那么这一个规定和自律,它是表现出不同的一种方式。那么规定是一种强制性的,剥夺了人的一种权利;“戒”它是一种自律性质,让你回归你的权利,让你有权利去享受,但是你有义务去维护,还有义务去做这件事情。那么回想一下我们国家的禁鞭啊,我觉得不能够轻易说“禁”或者是“限”。我们国家,我查了一下,我们从1907年 ,清朝的时候就开始说要“禁鞭”,最先“禁鞭”的城市是天津,天津当时提出来“禁鞭”的时候,不到一年就不了了之了。那么我们武汉是1994年“禁鞭”,禁了13年,2006年咱们也“禁改限”了。

 

张箭(市政协委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常务副院长):“禁改限”从公共管理方式来讲,它是一种进步。第一,我回归传统民俗。我交给你,让你可以放;第二个,我尊重你的权力,你想放,我可以让你放,但是我有所限制。把权力交给你。规则由我定。对,而且把危害也告诉你。对,我去引导,我去宣传,然后我通过一定管理方式的技巧,我去回避这些负面的影响,那么我认为这是一种管理方式的进步。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的我非常同意啊。这实际上是公共责任通过外在客观因素的自我孵化,应该是一种最理想的公共管理模式,这是法制与道德自觉地结合。

 

陈彩凤(市政协常委 市民盟专职副主委):我们过去的管理都是禁止你怎么样,然后再就是说规定你怎么样,现在我们的社会管理变成了社会自觉,让你去“戒鞭”,提倡。给了大家很多的权力,让大家觉得这个事情,是我主动去做,而且做的时候,我觉得是种享受。过去我们说我们被炸伤啊,或者是什么发生火灾啊,好像离我很远,因为那是有概率的。你这个雾霾天气你怎么样都逃脱不了,没有特权,你只要是污染了,大家都是一样的承担这个责任。所以你有权力放不放,有义务去维护自己的这个享受,所以大家今年的自觉性比往年要强多了。

 

张箭(市政协委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常务副院长):我们现在很多(人),就像我,有时候经常回忆我小的时候。小的时候一到春节,我就希望发压岁钱啊,穿新衣啊,吃好的啊,玩的时候还可以放放鞭啊。这是一种我们当时的很好的期盼的生活方式,而且一年就是这么一次。那么现在的小孩,我们的下一代,他可以放鞭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了,我想等他成年之后,他回忆他的童年,他对这种追忆,没有我们(对鞭炮)那么深切。所以我觉得这个放不放鞭啊,它也随着时间的潜移默化,会去改变你这种传统习俗。

 

(主持人)“戒鞭”中的这种公共管理思路,的确让我们的管理水平提升了,同时也给我们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怎么样总结今年“禁改限”的成果,并且将这一思路和做法,渗透到其它的领域呢?

 

陈彩凤(市政协常委 市民盟专职副主委):我们现在担心就是怕政府有很多事情就是“一刀切”,一下子放开,一放就火。过去我们说了,一放就火,一管就死。对,就是怕这样走极端,政府就千万不要走极端,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比如说,我们现在武汉市环境污染现在还是很严重的,你看雾霾天气,我们那么长时间都是这样的天气,空气质量(很差),就是前几天下雨、下雪,才让我们的空气质量提起来,好一点。那么大家就说,是不是把汽车也限了,像北京、上海一样,搞个限购呀,大家也在提这种想法。所以我们是在哪些领域限,我们是怎么样限,怎么样借鉴,一定要考虑好了,然后再去做,千万不要“一刀切”。还是要引起我们的市民,把我们武汉市民培养成公民。现在我们能够达到公民素质的市民不是很多,所以有公民意识,公民他就知道自己的权力在哪里,自己的义务在哪里,怎么样去维护权力,怎么样去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是一个公民。但是我们现在的公民意识,要引导、要树立、要提倡、要大力地鼓励。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社会自觉,没有大部分的公民来做,是做不好的。

 

张箭(市政协委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常务副院长):那么另外一个就是说,在自觉性这个层面,我觉得政府出台很多政策的时候,还是要更多地倾听民声。那么我觉得一种政策出台,还是需要一些偶然因素的,也就是说需要一些导火索,它需要孵化、酝酿之后,然后导火索出现之后,叭,方案出台了。就是寻找契机,在合适的时候推出合适的政策。对。

 

陈彩凤(市政协常委 市民盟专职副主委):这种模式,这种方式,其实我们城市管理是大可以借鉴的。我们现在一直搞“城管革命”,已经搞了两年了,那么“城管革命”的成果怎么样保护,怎么样纵深地推进“城管革命”,其实都是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来做。因为我们“城管革命”现在都做得很累了嘛,一些部门都很累,都是我们强制性地要求大家怎么做。那能不能让老百姓觉得我该怎么去做,我想怎样去做,自觉地参与进去,就觉得我是城市管理的一份子,而不是被管理改造的对象,一定要有这种方式来引导大家。

 

(主持人)虽然说今年燃放烟花爆竹的数量是明显减少了,但是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造成的污染,也还是非常严重的。正月初一凌晨至白天污染最严重,紧接着的初三、初六等几天也都是重度污染。

 

陈彩凤(市政协常委 市民盟专职副主委):这说明我们的鞭炮对环境污染还是有一个很大的因素。但是我也反过来思考一个问题,咱们的春节不就15天嘛,那么15天前后,咱们也有雾霾天气,咱们污染也很重。汽车的尾排,还有工业的(污染),所以这种生产方式、结构的调整,其实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传统观念的转变,生产方式、生产结构的调整,其实是将来我们政府一定要加大力度去引导和支持的。

 

张箭(市政协委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常务副院长):这个里面关键是,一个是观念改变;第二个,政府切切实实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比方说我们现在倡导生态社会的建设,我们武汉市的“两型”社会的建设,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怎么样把它做好;第三个,是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对企业进行引导,对高污染的行业和企业进行清理,结构进行调整,对产品要创新。禁鞭限鞭,只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去说明这个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社会结构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社会环境变化的问题,你要去适应它,要去调整。

 

(主持人)春节前,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就春节期间中心城区禁鞭做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是这样的:有63.1%赞成禁鞭,18%的人反对禁鞭,18.9%的人表示无所谓。

 

陈彩凤(市政协常委 市民盟专职副主委):这个调查我看了一下,它是七个城区里面,然后是(每个区)200个人做了调查,一共调查的是1400人,就是说有一定的代表性。民意调查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引导我们老百姓,大家大众地去参与,就是说你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你有权力,同时更有义务来做什么事儿,那么大家在一块讨论、协商、辩论,这个道理就越来越明白了,这样也会引起我们大家的共识,达到了共识以后,才能形成我们民众的一种自觉行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