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母亲撑起两个残破的家
(2014-10-27 23:20:52)
标签:
李惠娟单亲母亲 |
分类: 第一冲击波之《一言难尽》 |
单亲母亲撑起两个残破的家
编导:忆梓
2014年9月25日
【本期嘉宾】
李惠娟:单亲母亲
潘
【导视1】
一个单亲母亲;(我的老公骑着摩托车冲到山崖下去了。)
两个残破的家庭;(在临终前就拉着我的手,她说要我照看她的残疾老公,再照顾她的两个伢。)
不幸接踵而至;(救救我的伢,怎么办呢?)
她该如何面对?今天的《一言难尽》,为您讲述一个单亲母亲和两个残破家庭的故事。
主持人:新学年开始了,对于没有工作的城里人来说,供养孩子上学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对于一个单亲妈妈,在武汉没有房产、没有固定收入,还是外地人,光靠每月在社区做清洁工、帮人做早点、在服装厂做零工的2000元收入,想要供养三个孩子上学和生活,这有多难可想而知。两个破碎家庭的三个孩子:20岁的女儿今年刚考上大学;23岁的大女儿和16岁的儿子都是老公弟弟的孩子,一个上研究生一年级,一个读初三,这个家庭的主人就是李惠娟。
【短片1】
(配音)李惠娟一家租住在硚口区万人社区生活三村一栋私房的阁楼上。进了一楼,光线立刻昏暗下来。通过一段狭窄的楼梯上到二楼,然后再通过木梯子爬到阁楼。这就是李惠娟的家。
(同期)记者:你家连个房门也没有,是吗?李惠娟:没有,这是扫地捡回来的板子。就这样拦一下。记者:哦,就用板子挡了一下,是吧?李惠娟:哎,没有值钱的东西嘛!也不用锁,什么都没有,讨饭出来的嘛!
(配音)这个阁楼原本是房东用来堆杂物的,10多平米的空间被分隔成两间卧室。
(同期)李惠娟:我原来最开始是住楼梯间,楼梯间一下雨,就淹水。淹水,我就给她的媳妇帮忙做早点,做了好多年了,有时间就到她那去帮忙。记者:这就是你在早餐店打工那个人的婆婆的房子?李惠娟:婆婆的房子。记者:哦。李惠娟:她就叫她婆婆,她说你把那个放杂物的房腾个地方,让她搁个铺。那个楼梯间淹水,她搞病了,我到哪儿去请人呢,她说。记者:这相当于是一个阁楼。李惠娟:一个阁楼。记者:是最顶层。李惠娟:这有沥清嘛!平台上面搭起来的,这水泥都是我自己(搞的),马路要是哪里修路,我就搞撮箕铺一下子,搞一点进来铺一下子,铺一点水泥。
(配音)李惠娟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这台捡回来的台式电风扇,是家里最值钱的家用电器了。
(同期)记者:这个冰箱是房东的?李惠娟:她贴了封条的,看到没?记者:没用,是吧?李惠娟:她贴了封条。记者:她不让你用吗?李惠娟:我也没有东西冰,我有什么冰呢?什么都没有。(电视也是)房东的。没有机顶盒怎么看呢?没有有线。
(同期)记者:那这个房子是阁楼的话,冬天会很冷,夏天也会很热。李惠娟:你看我的窗户,冬天把塑料布一蒙,没有窗户,装杂物的嘛!没有窗户,我把塑料布一蒙。记者:啊,连玻璃都没有。李惠娟:没有,它是放杂物的。一直到去年,我才叫她的媳妇,我说你做好事,把厕所做个窗户。厕所里,我说一洗澡,风一吹,帘子就掀起来了。她就帮我把厕所里做了一个窗户。记者:哦,原来厕所里面连个窗户都没有?李惠娟:都是这样。记者:都是敞着的?李惠娟:是敞的,它是放杂物的。
【访谈1】
主持人:今天我们把刚才短片中的女主人公李惠娟请到了演播厅现场。李大姐,你好!欢迎你做客我们演播厅。我想请问一下,您是哪里人啊,听口音好像是湖北的?
李惠娟:嗯,红安人。
主持人:湖北红安,怎么想到到武汉来的?什么时候来的?
李惠娟:在1997年来的。
主持人:1997年来的。那时候为什么想到到武汉来呢?
李惠娟:那时候,就是1996年10月份,我的老公骑着摩托车冲到山崖下去了。他当时查出他得了白血病,他为了不(给家庭增加负担)……
主持人:老公查出来了白血病。
李惠娟:哎!他没跟我讲,他就骑着湾里一个人的摩托车冲到山崖底下去了。老公死了以后,两个伢大的只两岁,小的一岁还不到,又要照顾伢,根本就不能够去种田。没有人照顾伢,没有办法,就把老公安葬了之后,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赔别人的摩托车。最后就挑着两个伢,用箩筐挑着两个伢,沿路讨饭,到武汉来了。
主持人:好像老公的弟弟,他的两个孩子也跟着你。
李惠娟:2004年的7月份的时候,我的小丫头也得了白血病。在2004年10月份,弟(小叔子)媳妇就查出肺癌晚期,肺癌晚期。她也没有钱治,过了还不到一个月就死了。在临终前,就拉着我的手,她说要我照看她的残疾老公,再照顾她的两个伢。我为了她走得安心,当时我就答应了。其实我哪有能力,我一个人带两个伢。
主持人:自己都很困难。
李惠娟:哎!一个人带两个伢,小的还得白血病。为了让她走得安心,我当时还是答应了。我临走的时候,两个伢就拉着我的衣服哭得不知道多伤心。我说我没有能力,我只有我喝一口凉水,你们就喝一口凉水;我吃一口稀饭,你们就跟着吃一口稀饭。你们干,就跟着我;不干,那你们就留在这里。都干,就这样把他们两个带到这里来了。带到这里来,那日子更难过啊!吃了上餐愁下餐。
主持人:刚才李大姐说了,她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和她父亲得了同样的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就是通常说的白血病,在2006年的时候离开了我们。当时啊,我们电视台的相关栏目也进行了报道,我们来看报道。
【短片2】
(配音)2004年7月,李惠娟的小女儿陈娅玲突感身体不适,经医院诊断,小娅玲患的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采访)李惠娟:身体、皮肤上面出血,那个眼角出血,已经有一二十天了。
(配音)仅仅一天工夫,刚借到的4000块钱就全部用光了,医生给娅玲停了药。经本台报道后,小娅玲的病情得到广泛关注,社会上的好心人纷纷捐款捐物。
(同期)李惠娟:水果啊,这都是奶奶、爷爷、伯伯们送来的。还有这些东西,都他们送的。平时,我的伢见都没见过的东西。
(配音)在与病魔抗争两年多以后,小娅玲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也许生病的亚玲已经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懂事的小娅玲用铅笔偷偷写下了自己的遗言。字里行间中,除了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好心人以外,她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回报社会,想把遗体捐献给医院。
(采访)李惠娟:临死前一天晚上,她就跟她的大姐说,她说你啊差一点就上不了68中,她说不是好心人,不是社会的政策好,你就读不成书,她说你好好地读。再就说她的小弟弟,因为那天放学回来,他就写作业,而且作业本子上都打的甲,她说你要总像今天那样可爱就好了,妈妈就有幸福日子可过了。
(配音)在向家人告别后,小娅玲还悄悄地向妈妈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采访)李惠娟:单处的时候,她说妈妈我的病怕是治不好了。她说你能不能够,要是今后真的有那一天走了的话,你把我的遗体捐到医院让他们研究。
【访谈2】
主持人:小娅玲在生病住院期间,由于媒体和社会的关心,有不少人向她捐赠。当时小娅玲住院的时候,得到的捐赠大概有多少?
李惠娟:前前后后有上十万。
主持人:她在临走之前,您刚才也提到了,她有那样一个特殊的心愿,后来您帮她实现了。她当时说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李惠娟:当时我心里蛮大的斗争,我真是舍不得捐她的遗体。伢活着的时候,她想吃点什么,喝点什么,我都没钱满足她,我哪舍得捐遗体呢?当天晚上她跟我说的时候,我说伢你这个想法,你不是拿刀子割妈妈的心嘛!我说说好听点是捐遗体,说不好听就是毁尸,你是拿刀子割妈妈的心。后来我进行了蛮大的斗争,一直思想斗争,是捐还是不捐?捐我又舍不得,不捐那个恩也是像伢说的,该报的恩还是要报。
主持人:这也是她的遗愿。
李惠娟:这也是她最后的一个心愿,我就想到这,她最后的心愿,生前她所有的愿望都满足不了,死了最后一个心愿还是给刀子达成。
【导视1】
一个单亲母亲;(我的老公骑着摩托车冲到山崖下去了。)
两个残破的家庭;(在临终前就拉着我的手,她说要我照看她的残疾老公,再照顾她的两个伢。)
不幸接踵而至;(救救我的伢,怎么办呢?)
她该如何面对?今天的《一言难尽》,为您讲述一个单亲母亲和两个残破家庭的故事。
【短片3】
(配音)在李惠娟简陋的家里,最显眼的就是摆在室内的两个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学习辅导书。这两个书架是别人家淘汰扔掉,李惠娟拣回来的。
(同期)李惠娟:随便拿一本书出来,都是别人的名字。记者:这些书怎么都是别人送的吗?还是?李惠娟:哎!因为我家里,这看到没?代蕾。这这这,看到没,都是别人的名字,王华,别人送的。记者:对你来说,这些书还有用吗?李惠娟:那伢们读书肯定有用啊!不是这样,伢们怎么考得取啊?别人的伢都上补习班,我的没有钱上补习班。
(配音)尽管家里生活很困难,但孩子们都很争气,学习成绩都还不错。李惠娟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大学。小叔子的两个孩子,一个今年上研究生一年级,一个上初中三年级。
(同期)记者:这都是你培养出来的。李惠娟:这是靠他们自己努力啊,知道家庭这样,只有读书一条路。他们平时也说,妈妈,别的不可能给你安慰,我拿好成绩安慰你。他们是这样说。
(同期)邻居:这几个伢都蛮听话,蛮有出息,几个伢学习都蛮好。记者:学习都很好,是吧?邻居:这几个伢都心疼父母。记者:而且她家里面这么困难,但是从来也没有说因为没有钱,就不让孩子读书什么的?邻居:没有没有。她的伢一直读书,没有像那样。
(同期)邻居:先是准备叫孩子们读中专啊,早一点搞自己生活。可是学校里都要她(考大学),成绩这么好,你去考。她就去考啊,现在真的考的这么好的学校。
(配音)不管再苦再累,每次看到孩子们取得好成绩,拿回各类获奖证书,李惠娟都会笑得合不拢嘴。
(同期)李惠娟:各种(奖)都有,各种都有。武汉市市级的,看到没,市级的优秀学生;这是省级的,看,湖北省省级;硚口区区级的优秀学生干部,因为她一直是班长嘛;这是区级的优秀学生。记者:嗯,孩子都很出息啊,很争气。
【访谈3】
主持人:现在我们在节目现场,还请来了武汉市慈善总会常务副秘书长潘荣女士。欢迎您!您发现这个家庭,是在这个孩子考上大学,需要资助的时候你们才发现。那么我们就想问一下李大姐,你有没有想过,家里这么困难,不让她读书了,让她打工去?
李惠娟:有。
主持人:当时有这样的想法?
李惠娟:当时陈娅萍考高中的时候……
主持人:就(是您自己的)大女儿陈娅萍。
李惠娟:哎!她考取了武汉市十一中,那是(重点)高中。
主持人:重点高中。
李惠娟:当时我就考虑到让她早点就业,就把她送到武汉市第一职业学校去读中专,装潢学校。但是在装潢学校里,她们老师、校长看到伢表现特别优异,成绩特别好,就要求她去参加高考。
主持人:啊,老师要求她去参加高考,那不简单。
李惠娟:要求她去参加高考,当时她们班主任老师给我打电话,她说你的伢不能加高考好可惜啊!我听了,我说那报考得多少钱?他说得140块钱。140块钱,我说我家里一家人过半个月的生活。我说算了吧,还是让她读完中专,让她找个单位就业吧!最后他们学校的老师你出10块,我出10块,帮她把报考费交了,给她报了考。
潘荣:非常优秀,这小女孩看着也挺文静。
主持人:你见着这大姑娘了吗?
潘荣:我见多次了。生活上面特别节俭,因为我们去她们家走访才知道,她在暑期,因为马上要上(大学)了嘛!为学费着急发愁,这个假期一天都没有休息。她从古田二路到循礼门去打工,按照我们正常人的理解,古田二路正好她就住在轻轨站的底下,很顺车,一个车就到了循礼门,对一般家庭孩子来讲,这个很方便。
主持人:很正常。
潘荣:正常。但是陈娅萍不一样,她每天骑着从废品收购站花20块钱买来的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每天从古田二路(骑)到特礼门。
【短片4】
(同期)记者:昨天晚上你去服装厂打工了,是吧?李惠娟:嗯!记者:做了什么啊?在服装厂。李惠娟:在服装厂剪线头啊挂牌子啊,型号大小那上牌子往上一挂,大号、小号、中号的牌子挂了以后,就装塑料袋子,打包。记者:哦!李惠娟:就这。记者:昨天晚上做到几点钟啊?李惠娟:做到12点半下班。记者:12点半下班,回家几点钟才能睡觉啊?李惠娟:1点半才能睡觉啊!记者:哦,昨天晚上搞到1点半,然后睡了三个小时,4点半又起来了?李惠娟:嗯!
(字幕)清晨4点50分
(同期)记者:你一般一个月来这打工几天啊?李惠娟:十几天。记者:十几天,是吧?基本上是半个月的时间,差不多。李惠娟:嗯!
(配音)李惠娟在早餐店主要是做一些摘菜、擦桌子、做卫生等一些打杂的事情,每个小时的报酬是6块钱。
(同期)记者:一天大概干几个小时啊?李惠娟:三四个小时。记者:噢,三四个小时。李惠娟:生意淡下来,他就要减人了。记者:噢!李惠娟:生意淡下来就要减人。记者:就是早上忙的时候才需要你们?李惠娟:对。一般过了早上8点半,生意就淡了。记者:过了8点半以后,就不需要你们了。李惠娟:一般8点半就下班了。记者:那这样两三个小时,估计一天就是20块钱左右。那15天,也就是300块钱左右。李惠娟:对。
(配音)李惠娟的主要工作是社区的环卫工。因为同事的小孩生病住院,李惠娟要帮同事带个早班,所以今天她提前离开了早餐店。
(字幕)清晨5点30分
(同期)记者:每天扫完之后还需要(做其它工作吗?)李惠娟:还要保洁。记者:还要保洁。李惠娟:保洁到12点钟,才能下班,早班;中班就下午1点钟,1点钟上班,到七八点。记者:到晚上七八点钟,是吧?李惠娟:哎,要检查的时候,到9点半。
(同期)记者:她每天要做几份工啊?邻居:打三份工。记者:三份工。邻居:蛮累。他们说,你搞三份,身体受得了?她说受得了。她辛苦,要不三个伢没有办法啊?她不搞怎么办呢?邻居:白天做了,她晚上还要去做,给别人服装厂里钉扣子啊!有时候别人就说她太累了,累得有时候都昏了。
(配音)除了做零工以外,李惠娟每天还有两件必做的事情,就是捡废品和捡菜叶。节假日的时候,还会带着孩子一起去捡。因为收入微薄,李惠娟从不买菜,都是到菜市场捡别人丢掉的菜叶。
(同期)菜市场摊贩:她捡菜啊!她家里三个小孩,困难啊,捡瓶子卖啊!她不捡菜,没有生活费,她家里很困难啊!
【访谈4】
主持人:刚才我们听到秘书长说,对李大姐家里的孩子进行了学费的资助。可我们李大姐,她在生活当中也不是等靠要,就等着人家来资助。自己生活虽然很艰难,却很努力地去为自己的家庭赚取着物质基础。那么我们也想问,听说您在外边打了三份工,哪三份工?是怎么安排的?
李惠娟:最主要的一份工作就是环卫工。如果我上早班的时候,环卫工人上早班的时候,我下午就到服装厂去做。
主持人:12点下班了,您干嘛去呢?
李惠娟:下午就到服装厂去做事。
主持人:到服装厂。
李惠娟:要是上中班的话,我早上就4点半起床,就到早点摊子上原别人做早点。就是这样安排。
主持人:帮人做早点、在服装厂帮人钉扣子,还有一个环卫工这样一个工作,每天休息多长时间?能够睡觉多长时间?
李惠娟:有事做的话,通常就是休息两三个小时。
主持人:一个月正常情况下,大概挣多少钱?
李惠娟:总有事做,能挣两千多块钱。
主持人:这是比较好的情况下,不好的情况呢?
李惠娟:不好的情况,没有什么钱赚。
【短片5】
(配音)9月8号,中秋节,晚上6点,记者再次来到李惠娟家。家中只有小叔子的两个孩子和她一起过节。
(同期)记者:今天是中秋节,就是这两个孩子回来了,刚上大学的那个没有回来是吧?李惠娟:她在军训。
(配音)看到记者来采访,弟弟跑了出去,记者和姐姐聊了起来。
(同期)记者:一开始来,就是叫伯母妈妈吗?李惠娟小叔子的女儿陈娅云:刚开始不是,后来一些细节,她对我们确实很好,她挺不容易的。记者:对你们特别好,是你们自己自愿主动改口叫妈妈的,是吧?李惠娟小叔子的女儿陈娅云:嗯。
(同期)李惠娟:干脆把菜洗出来。记者:晚上了,光线就比较暗了。李惠娟:是啊,蛮暗。你看这是捡的各式各样的菜。记者:这菜都是捡回来的,是吧?李惠娟:哎,捡的菜叶子。记者:就是在菜市场,那些卖菜的不要的?李惠娟:哎。记者:卖不出去的。李惠娟:边子、叶子,但是没有烂。没有捡烂的,这是洗成这样的。记者:还是可以吃的。李惠娟:哎!
(同期)记者:她自己还有孩子,对你们有没有区别?李惠娟小叔子的女儿陈娅云:没有区别,有的时候对我们还要好一些。记者:比对她自己亲生的还好一些,是吧?李惠娟小叔子的女儿陈娅云:嗯。
(同期)记者:今天中秋节,做点什么啊?李惠娟:还不是下面条。记者:还是下面条,是吧?李惠娟:本来想给伢们买两个月饼,一问13块钱一斤,还是私人做的。超市里更买不起,没买。买了两个鸡蛋,一个伢敲个鸡蛋吃。记者:下荷包蛋,是吧?李惠娟:哎。买了两个鸡蛋。哎哟,月饼买不起。一个伢敲个鸡蛋吃,算了。记者:哦,买了8个鸡蛋。李惠娟:买了8个鸡蛋。好不容易伢放假回来一趟,明天早上还是下面条,还是给他们敲鸡蛋。
(同期)记者:你是今年本科毕业,接着就考了研究生。当时为什么考研究生呢?李惠娟小叔子的女儿陈娅云:就是想找个好一点的工作,为家里分担一点。就这两年辛苦一下,毕业后找个好工作。
(配音)用捡来的菜叶煮的面条,每人一个荷包蛋,这就是李惠娟和孩子们的中秋晚餐。
(同期)记者:如果要是没有伯母,就是现在这个妈妈把你们带大,你们现在还能读书吗?李惠娟小叔子的女儿陈娅云:如果没有她,我们现在都不知道在哪里了,没有书读的。虽然说这么多年,过得比较辛苦,但是有她在,我们就感觉有家的温暖。
【访谈5】
主持人:今天慈善总会的代表,我们潘荣秘书长在现场,大姐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吗?
李惠娟:我表示衷心地感谢!我起来鞠个躬,向曾经帮助过我的所有人鞠个躬!
主持人:好,请坐请坐。
潘荣:是这样,我还是刚才在进门的时候,我就遇见她。因为她看到我,也蛮激动,我就告诉她,也还为她儿子将来高中和将来考取大学这个路,我也给她介绍了一个渠道。因为我们慈善会也有一个慈善阳光班,就是对高中阶段的特困、特优的学生也有一个三年的全资助。所以这一块我也跟李大姐说了,我说您放心,您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儿子安心学习,把学业搞上去。到了那个阶段,我们来衔接,把高中阶段能够稳定地度过,以他优异的成绩再走向他的大学之门。
主持人:自己家里面相互支撑着,还有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和扶助,所以风雨之后一定会见彩虹。感谢大姐,特别是感谢我们秘书长做客《一言难尽》。咱们今天先到这,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