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生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的变化规律

(2011-02-22 21:36:39)
标签:

春养生气

夏养长气

秋养收气

冬养藏气

健康

分类: 闲情逸致

  (1)养生的含义

  养生在古代又称为“道生”、“摄生”、“保生”、“卫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它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养生体现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传统预防思想与追求“健康长寿”理想的寿养思想。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在未病之前积极预防,对可能的隐患加以干预,加强保健,“防患于未然”,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重视养生的重要作用。

  “养生”一词,先秦已有,在《黄帝内经》中见于《灵枢·本神》。《内经》认为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故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相应”。人要健康长寿就要“法于阴阳”,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强调人体必须顺应四时的自然变化,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保证人体健康长寿。

  养生以调神为第一要义,神明则形安。中医适时养生目的在于未雨绸缪,是通过适宜的起居、作息结合,膳食与药物的调养、精神情志的调摄等,达到在不同季节中人体气机与自然气候的协同,从而防患于未然,即“从之则苛疾不起”之意。

  (2)四时的五行属性与变化规律

  众所周知,季节气候对人体是有影响的。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因此,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就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应。

  四时气候的变化,是生物生长变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或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

  (3)四时养生要点

  具体来说,顺应四时,是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的变化规律,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唐代医学家王冰说:“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如果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变化,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即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

  春时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春天是自然界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内经》针对春季养生指出在春令季节,人们应从精神调摄、生活起居、运动健身等诸多方面,以“生”为中心对人体进行调养,否则就会“伤肝”。《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又有“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即逆此规律,将会影响肝木的生理特性,抑其生发、条达之性,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

  夏时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夏天是一年阳气最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最易发泄。夏天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是万物繁荣的季节。此时气候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人体气血趋向体表,从而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所以要顺应自然,注意养生,这对防病健身、延年益寿是大有裨益的。夏天主长,阳长阴消,万物茂盛,心气内应,故以养心为主。因此,夏季神气调养要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阳气炽盛,天地交泰,万物华实,当戒阴湿而养生,此乃增益生机之要。在食物调养方面,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因此饮食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

  秋时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秋季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在这个季节,人们应当早睡早起,保持神志安宁;同时秋季主收,要顺应“收”的养生之道,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否则就会损伤肺气,在秋天容易患肠道疾病。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秋天养生主要是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这样才能养护好体内的阴气。在秋天里,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保肺之清肃之气。

  冬时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个节气。冬季草木凋零,水寒成冰,人应顺从天地都处于闭藏状态,不要扰动阳气,应早睡晚起,以等待日光,去寒就温。在精神上,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严守而不外泄,躲避严寒,保持自己身体的温暖,但要避免损伤体内的阳气。要遵循“冬藏”的养生之道,否则就会损伤肾气而在春天到来时患痿厥之病。

  冬季天寒地冷,万物凋零,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肾的养护。因此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在饮食方面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消盛,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因此,顺应自然界的消长规律养生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天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就是强调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利用外界环境因素,增强体质。在起居上,春夜卧早起,夏夜卧早起,秋则早卧早起,冬则早卧晚起;在情志上,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宁,冬使志若伏匿。

 

 

顾问的近期博文:

十个不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

你知道吗  十二星座女人的怪

你有吗   女人不健康的七种症状

男人喜欢的八种女人

你一学就会  养生保健十二个常用方法

电脑族颈椎运动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