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心美 佛心善

标签:
琴心佛心慧眼儒释道教育 |
分类: 云水禅心 |
一、 人生中有比“琴心剑胆”更高的层次,那就是“佛心慧眼”。什么是“佛心”呢?大乘佛教认为,佛心就是觉悟之心,自性之心,而人心本自清明。 “佛心”,就是同情心,就是对他人、对众生的悲悯之心。慧眼当然是智慧之眼。 “慧眼”则不同,所谓“若有所见,不名慧眼”,光看到,不是慧眼,还要在“看到”的同时照见真空无相之理。通俗地说,天眼虽然可以隔山隔水,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慧眼则看的是山水皆空,看的是山水的本真。
二、 “琴心”和“佛心”却是能转化的。听琴既是修行,琴心就是佛心。有人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磨砖不能作镜,但弹琴、听琴却能悟道?其实,音乐与修行、音乐与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这种智慧的运用过程和达到的结果是不可言说的。与此相似,一些真正被音乐打动的人们常常在音乐中体会到某种超理性的东西,但是他却无法准确地用语言将此感受传达给他人。那种在乐声中“砰然心动”、似有所得的感觉,极像禅宗所说的“顿悟”——在刹那间豁然贯通、洞若观火。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儒、释、道三家.许多人都知道“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的著名诗句,但在琴乐传统中,却极少反映佛教内容的琴曲。真正流传于世的,似乎只有《普庵咒》(亦名《释谈章》)一曲,有了《枯木禅琴谱》,有了释空尘,有了《那罗法曲》、《莲社引》等琴曲,中国的古琴艺术可彰显佛家之影响,填补三足鼎立之中国传统文化在琴艺中的欠缺了。
四、 一个只有“琴心”而没有“佛心”的音乐家,也不可能达到传统中国音乐的最高境界。在佛教影响下的中国的艺术家们曾在追求生命永恒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永恒的艺术。比如以敦煌、云岗、龙门为代表的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一直到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些信仰之力与艺术天才的双重创造时,我们依然会被其中所蕴含、体现的博大胸襟、慈悲情怀和儒、释、道的思想之光所笼罩、所折服。没有佛教文化,中国的文化是残缺的。琴心是美,佛心却不仅仅是善。那也是美,是一种闪耀着慈悲情怀、般若智慧的旷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