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异世通梦,恨不同生

(2006-05-06 10:23:00)
标签:

杂谈

子夜。

房间里只有《卧龙吟》的旋律和敲击键盘的声音。

我开始写。

文不成文。

 

一直想写一篇每每看完《三国》阖卷而思的随感,但却迟迟不敢提笔,怕拙劣的的文字不足以表达我对诸葛的爱(或者说那早已超乎爱),怕在以后的岁月里,捧起这沾满了幼稚感情的文字会更加难过。

 

记得从前看橘林的《花之忧伤》,说日本有位汉学家林田慎之助,用“花之生涯”四个字来描述诸葛亮的一生。当然,他在这里所说的“花”是带有悲剧色彩的樱花,是在四周浑浊而乌七八糟的世界中,以一幅卓然纯净的美飘然而立的花。它活在世上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让人刻骨铭心地为其感动,就是为了让人体味到生命的崇高的存在。而这一切的代价,是在最灿烂的时候凋谢,在挥手作别的时候,把风尘,沧桑与苦痛悄然带走,身后留下整个春天和延续千年的怀念。

 

央视《三国》首播那年,我不足6岁。

坐在“宓噬系却桓27岁的年轻人出现,等待他羽扇一挥,便扭转乾坤。

是谁说,记忆是片段的,闭上眼,你能回想起的,是一幕幕场景的重叠。

我闭上眼。

在无尽的回忆长廊里,我捕捉到那个古典的笑靥,那个睿智却也柔和的眼神。

定格,慢放,然后放纵自己感动。

屏幕上出现几个字:

诸葛亮,字孔明。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孔者,极也。孔明,意为非常明亮。

是的,他的眼睛,如北辰星般明亮。

 

文言与白话的混杂之于一个稚童是艰涩难懂的,但我依旧一遍遍地恳求邻居哥哥姐姐们为我逐字逐句地翻译。对着厦门广播电视报,我大声朗读着77集《秋风五丈原》的剧情梗概,即便我根本不了解诸葛亮的逝世对于蜀汉甚至是三国局势而言意味着什么。

 

(我用一颗将满20岁的心,去回忆那颗不足6岁的心,并为它深深感动)

 

三国重播了多少次,似乎记不清了,但每一次,我总会如见一位老友般地赴约,用我愈成熟的心灵,去阅读那段充盈着忠诚与坚毅、智慧与笃定、淡然与悲伤的岁月,更深地触摸到那个明亮的名字背后枯涩而深邃的内涵。

 

是了,我用一颗不足6岁的心来崇敬一个人,来景仰一个人,以至改变我的一生。

 

 

三国,为我打开了一扇门,通向古文学,通向那段华丽的血时代。

7岁的我极度固执地要求父亲买《三国》的原著,用“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的方式去念每一个生僻字,然后组成一篇蹩脚的文章。更有趣的是,我竟然去背诵它们,是以,一直到今天,我之于诸葛的几篇文辞,理解都是可笑的。

愈大了,便听人说,演义里的诸葛是被极度神话过的,那个“近妖而多智”的儒将,只不过罗贯中为艺术需要塑造出的一尊雕像。

果真如是?

我开始一遍遍从图书馆的底层翻出有关于他的文字,找寻人们对他最中肯的评价。

 

触摸那存活在几百年甚至千年的文字,从每个字背后扩散出的故事及情感,震撼人心。他爱的谁,是他那传说中黄发黑肤的妻子,是他那体弱多病的继子,是他那天资聪慧的儿子,是他那扶不起的君主,还是曾把整个蜀汉托付与他的先帝?

后来的后来,我才真正明白,他终其一生地爱着的,是他脚下的土地:阳都,襄樊,成都,剑阁,阴平,定军山……甚至是他永远也无法到达的长安。

因之他深深浓浓切切的爱,才有后人评价的“过于谨慎”之说,才有后来“短于奇略”之讽。他太钟爱这片土地,他太无法将这片土地贸然地付之一赌,他太珍惜这片土地,他太无法看见躬耕在这片土地上的臣民们饱受如自己年少时的颠沛流离之苦。

他失去了太多的朋友太多的亲人,他透着淡淡残酷的眼里其实满是眷恋和遗憾。

每每想到这里,我都无法不被他感动,无法不被被他感动的我感动。

 

1800年了,他被人们或颂扬或诋毁,然而这一切之于他,却早已是身外之物,他的形象依旧以近乎完美的形式根殖进人们的心里。

 

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异世通梦,恨不同生!

 

曾想写过一部长篇,想象自己是他的女儿,其实,我之于孔明,早已是那超乎景仰超乎崇拜超乎情人间的爱,记忆中,他已成为我的亲人。

 

后来我爱上了眼神同样忧郁着的落枫,然即便在最刻骨铭心的时候,我仍对他说,此生最爱,并不是你,而是诸葛。

 

最后以一篇曾经深刻感动我的文章作结:

 

“让我们用最细腻的心灵来感知那个闪耀在千百年前的生命吧,让我们用最深沉的眷恋来读懂那个为千载后人共同回顾的崇高的人格吧。什么是诸葛亮?他是一个在可以退避的时代无悔地迎着现实责任走去的人;他是一个在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时代选择了承载重担的人;他是一个在道义与价值无奈地退缩的时代坚守了洁白无瑕的人;他是一个在可以超然于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时代甘愿把自己那颗苦痛的心碾碎,润泽着现实,国家与社会运转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