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承负与因果报应
(2010-02-07 03:27:46)
标签:
杂谈 |
道教“天道承负”思想是《太平经》教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发展和补充了“善恶报应”的伦理观,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民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于“天道承负”这种说法与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比较近似,所以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果报应”说便与“天道承负”混杂在一起而广为流传。但是“天道承负”这种说法与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毕竟有所不同:一是“天道承负”不涉及三世轮回的问题;二是关于报应的原因,佛教认为“因果报因”完全是行为主体的自作自受,而“天道承负”的看法则认为赏善罚恶是由冥冥之中某种超人间的意志和力量(天)执掌的。
另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也有很多人并不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的说法,他们根据历史的记载和现实的观察,认为人间的实际情况往往是善有恶报,恶有善报,于是也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提出质疑。
佛教教义中所谓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法。按照这个说法,众生的生命并不限于今生今世的一个周期,而是按照前世、现世、来世的时间顺序轮回周转,众生的一切善恶活动(因)都会招致相应的结果(果报、报应),而报应就通过生命的轮回体现出来,因此众生在每一次轮回中都根据自己前世作业的性质而相应地提升或降低其生命的层次。
更具体地说,众生在现世遭遇的寿夭祸福与贫富贵贱,都是前世的作业引起的结果;众生在现世的所作所为,同样也会导致自己在来世得到相应的果报,这就是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而道教“天道承负”的哲学依据是天道循环说,对“天道承负”说较为系统阐述最早见于《太平经》。所谓承负,《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九解释说:“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承者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并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就是说今人受到的祸福归结为祖先的行为恶善,同时今人的善恶行为也会使后代得到相应的福祸结果——先人有过失遗其恶果于后代,为负;后人承受先人过失的恶果,为承;代代既相负更相承。同样,前人为善,后人亦有福荫。在这种因果关系下,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后代子孙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
这种天道所决定的承负,使人“从事常冤”,蒙受无辜的苦难。那如何才能避免呢?
一是行善积德。其一方面,人要为后世子孙着想而行善积德;另一方面,自身如果能行超乎寻常的大功德,也可以断绝来自先人积恶的厄运。
二是奉守真道。奉天地、敬鬼神、礼祖先、孝父母、顺五行、习道法,就能脱负止厄。
总之,从古至今,行善积德和奉守真道仍然是众生解决“天道承负”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