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荷塘月色》的叠词运用
(2016-11-02 22:29:51)散文《荷塘月色》的叠词运用
散文《荷塘月色》之所以脍炙人口,誉满文苑,除了因为它具有含蓄的内蕴,精巧的结构、多彩的修辞外,还因为它运用了朴实而丰富的词语,就其运用的叠词便遍布全篇,这些词语的运用,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光彩夺目。
一、名词叠词在文中的运用之妙
本文中的名词叠用只有两个:“星星”“日日”,名词的叠用表示含有“每一个”的意思,:“日日”即“每一天”,“星星”表示“每一颗星星”,这两个叠词用得极好。文章的开头,作者点出“颇不宁静”的心情之后,接着写出所想,“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自然地引出夜赏荷塘景致的下文,同时,从这对另有一番样子的希冀中,可见作者平时心绪不是很平静,无心赏景,“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不得不做,不得不说。这个“日日”岁月是苦闷和无奈的!“日”的叠用,把作者持续处在不宁静的心情中的情景写了出来。
至于“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是另一种情景,另一种情。荷塘里缀着白花,在月光下,像碧天里闪烁的繁星,景色迤逦迷人。如果这里的“星”不是叠用,那何以表达出迷离繁茂的景致呢,否则就只能给人一种孤单、虚幻的空空之感了。
量词的叠用是“乘起来”,表示的是量的增多,如“层层的叶子”、“一粒粒的明珠”、“缕缕清香”、“层层”“缕缕”都如“一粒粒”的用法,表示一层又一层,一粒又一粒,一缕又一缕。这里不仅表示量多,而且还表示物态的情状意味。通过运用这些叠词,作者把满塘荷叶、无数荷花、幽幽的荷香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一种浓郁的诗意,充实的感觉。
本文中有两个重叠的副词---“渐渐”、“悄悄”,这两个叠词都是用来修饰动词的。“月色渐渐地升高了”,“渐渐”一词把月光冉冉升起来的形态描绘出来了。“我悄悄地披了长衫,带上门出去”。“悄悄”一词十分传神,在这夜深人静之际,作者为排遣不宁静的心绪,独自出去赏景,出门动作轻微,既表达了不想惊动家人的心理,也创作出一种凄楚,孤寂的氛围。
文中用得最多的是重叠形容词,这些词大多是单音形容词的叠用,如“密密”“薄薄”“淡淡”“弯弯”“轻轻”“阴阴”还有从诗词中引用来的,如“田田”“亭亭”“脉脉”。一般来说,在具体的语境中,形容词的叠用表达的情感色彩比较复杂,本身用作谓语或者用来修饰动词的一般带有加强的意味。修饰名词的一般带有喜好与厌恶的不同感情色彩。《荷塘月色》中的叠用形容词,大多是用来修饰名词的。作者用大量叠词来刻画景物,隐隐表达了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由此表露了自己的情怀。在写荷塘四周景色时,作者着意刻画了树,在步入荷塘时作者写道:“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在步出荷塘时,作者写道“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到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用“蓊蓊郁郁”来形容树之多,使树茂密之态跃然纸上,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两词,从空间位置来写树,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使人如置身于树的包围之中。正因为树木之多,因此“在没有月光的夜晚,这条路上阴森森的”,“树色一律是阴阴的”。“阴森森”“阴阴的”都作谓语,都强调了月下的阴森气氛,这种阴森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沉闷的心境。树阴浓重,没有影响作者的游兴,作者感到“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淡淡的”放在倒装转折复句中作一个分词的谓语,更加重了它的分量,更显醒目,它直接绘出了“不能朗照”的月光色调。同时也点出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中夹有些许哀愁。
在描绘月荷塘时,作者用了更多的重叠的形容词,写荷塘—“曲曲折折的”,用粗略线条勾勒轮廓,这个叠词没有加重,只在于绘形。写叶子----“田田的”,语出古乐府《江南曲》中的“荷叶田田”,描绘出了满塘荷叶,叶叶相连的样子,形态十分逼真,出水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裙”,“亭亭”一词的用法,似曹丕诗中的“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的“亭亭”,显示出荷叶临风摇曳,风姿绰约的美丽形态。叶子底下的流水---“脉脉的”,这里的“脉脉”出神入化的表现了流水深含情感的神韵,以此来衬托叶子,使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在刻画荷塘月色美景时,不厌其烦的运用叠词,不难看出他对这些景物的喜爱,在“心如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的当时,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喜悦之情,而这种喜悦之情是暂时的,现实并没因此而改变,不宁静的心绪又时时袭上心头,所以作者在刻画景物时,也把这种淡淡的喜悦和哀愁融进了景色中。最后作者在不知不觉中,又走到了家门口,“轻轻地推门进去”。“轻轻地”呼应了开头了的“悄悄地”,“情”和“景”在这个动作中自然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