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2018-06-11 20:07:50)
标签:

教学设计

分类: “八个一”教学技能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从英雄的壮举和感人的话语中,感受五壮士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体味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2.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文中写人记事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提高表达的潜力。

  3.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机会,透过自读、自悟,以读促情,以情带读,分享学习快乐。透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的情感由此而产生一次精神升华,爱国主义思想由此而深深地扎根在全体学生思想中。

  4.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感受五壮士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体味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资料,透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感受五壮士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体味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2.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文中写人记事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提高表达的潜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看到同学们的张张笑脸,我就知道你们现在的生活有多么的美好,在父母的关心与呵护下快乐吗?沐浴着爱的阳光成长幸福吗?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些人是不应该被我们遗忘的,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四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区的一个真实故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五位壮士的光辉形象已经在每个同学的心中熠熠生辉,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五壮士带给我们的震撼。(板书)

3.    师:看看谁会读课题?

二、通读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重温一下课文内容。

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坐姿和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成五部分,这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个别生答(师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三、    学习第一部分

1.    师:这是第一段中的一些词语,(课件)请你抓住这几个关键词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生个别回答,我从()词感受到()

师:面对进攻敌人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掩护任务之重,五壮士满怀壮志地接受任务。(板书:壮志)

四、    学习第二部分

a)       师:为了拖住敌人,五壮士利用险要地形,靠着勇气、智慧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据资料记载,他们整整与敌人激战一天,打退了敌人10余次进攻。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哪位壮士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默读第二段,画出相关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b)       (课件)我等学生读完两个人物再范读。

(1)  马宝玉句子

(2)  师:为什么选这句?

生:因为班长很沉着。

师:年仅21岁的班长,能表现的如此沉着,真了不起!你知道他们面前有多少敌人?三千多,走近了再打多危险!

生:为了省子弹。

师:兵力的悬殊、火力的差距,让班长更沉着,谁来读这个句子?

师:把“打”字读出重音再试试。

生再读。

(3)  葛振林,个别读

师:我也喜欢这个人物,给我个机会读读好吗?

(4)  宋学义,带动作齐读师:面对敌人强大的火力,他毫不畏惧,使出了浑身的力气,请你读出他的力量!生齐读

(5)  胡德林、胡福才

师:两位小战士的神态是什么样的?生:全神贯注

师:面对强大的敌人,表现的如此英勇,真了不起!

师:请同学们用专注的神情把这句话读给身边的小伙伴听。

生互读

五、    学习第三部分

a)  师:五壮士胜利完成了任务,准备转移,摆在他们面前有几条路?

生:两条,一条通往主力部队,另一条通往棋盘陀。

师:他们选择了哪条路?

生:通往棋盘陀

师:这条路对敌人来说是?

生:绝路

师:对群众和部队主力?

生:活路。

师:对五壮士?

生:死路

师:明知道是一条不归路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1:为保护群众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师:五壮士把人民的生命、部队的安全放在首位,用壮志见证了他们的壮行(板书:壮行)

师:在这段中哪两个词体现了班长的果断、战士的英勇?

生:斩钉截铁、热血沸腾

师:斩钉截铁是怎样的语气呢?能用这个词用坚定的语气说个句子吗?

六、    学习第四部分

师:陡峭的棋盘陀上留下了五壮士英勇杀敌的身姿,也留下了敌人的具具尸体。快速浏览课文的第四部分,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还可以试着用一个词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生读。

3、师:你们的表情和眼神告诉我:这部分内容深深地打动了你们,读出让你印象最深的句子。

1)生1:“他刚要拧开盖子, -----同志们!用石头砸!’

师:为什么选这句?

1:战士杀敌很勇敢。

师:联系上下文想想,马宝玉有手榴弹,为什么要扔石头?

1:敌人武器太多,我们武器少

2:把唯一的一颗手榴弹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准备炸死更多的敌人。
师:能找出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吗?

师:谁能读出班长的果断?

师:觉得他读的怎样?

生评价,再读。

2)生3:“顿时,石头像-------砸去。”

师:读这句话,想一想五位壮士的决心是什么?中国人民的仇恨又是什么?说到日本侵略者的罪恶,你会想到哪些侵略画面? 生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对日本侵华的历史有很多了解。(单击音乐)

解说词:在8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付出了2100万人死难、1400万人负伤的沉重代价;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击碎了无数个原本幸福的中国家庭;中国人的气概和鲜血让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充满了血性!

师:让我们带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再次朗读这句话。 生齐读。
七 、学习第五部分

1、师:子弹打光了,能搬动的石头也砸完了,五壮士遍体鳞伤,宁死也不投降,所以他们作出了怎样的抉择?

生:英勇跳崖。
2
、师:请同学们在这句话中找出描写五位壮士形象的词语。(课件句子)

生:屹立(单击)  

师:通过屹立这个词,此时五壮士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生汇报。

师:五壮士的英雄形象不仅屹立在狼牙山顶峰,更屹立在同学们心里。

3、师: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表示看的词,你能找到吗?

生:眺望、望望

师:眺望着谁?饱含着怎样的情感?

生:喜悦之情,因为完成了任务。

师:所以他们脸上才会露出胜利的喜悦。

4、师:五壮士对人民群众和部队的望是饱含深情的,那对敌人的望呢?

生:轻蔑

师:课文的结尾对五壮士的声音进行了赞美,能找出相关的词语吗?

生:(课件)

5、师:中国人民坚强不屈体现在哪里?

1:宁死不当亡国奴。

2:头可断、血可流,民族尊严不可丢的凛然正气。

师: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
生:更是在赞颂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
师:因此,这句中的“壮烈豪迈”和“坚强不屈”要重读。“惊天动地”和“气壮山河”要读得有气势。请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我带动作)

师:让我们回到那硝烟弥漫的战场,真实再现五壮士的壮举吧!(视频画面定格在最后一位英雄)这位壮士什么都没有说,你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吗?

1

师:面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面对这些铁血英雄,你有什么话要说?

1:五壮士,我为你们而骄傲!生2:壮士们,你们无愧于中华民族!生3:英雄们,安息吧!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生4:壮士们,你们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我们会努力学习报答你们的!生5: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生6:五壮士,你们是我心中最崇敬、最佩服的人!

师: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但是,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候,当想到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的时候,英雄们坚强不屈的气概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完成了这一壮举(板书:壮举)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一定要用壮士这个词了吗?

生:非常勇敢、宁死不屈。

师:正因为他们有不悔的壮志、无畏的壮行、英雄的壮举,所以把他们称为五壮士。五壮士中还有两位生还者,(课件)葛振林、宋学义。正因为有这两位英雄幸存,才让我们有机会听到这个感人的故事。

8、学习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看文章的这五部分,哪几个部分写得比较详细?

生: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英勇跳崖。(说标题不说序号)

师:这样有详有略的组织材料才能突出英雄的形象,给读者以震撼,我们也要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

八、延伸文本,加深理解

五壮士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其实新时期的士兵也同样伟大。(解说词:突如其来的雪灾可以压坏公路、压断铁轨,但压不垮的是中国军人的脊梁。这是人民解放军抗洪救灾的场景,这铮铮铁骨铸成了千里之堤;在地震灾难来临之际,最危险的地方都有我们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让我们饱含深情再一次齐读五壮士响彻云霄、震撼大地的口号吧。

板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

 

                            英勇跳崖                  壮举

       顶峰歼敌、

        引上绝路、                         壮行

         诱敌上山、

          接受任务                                    壮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