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w690/001QlLs5zy6O4qnLIidd1&690
一、学生理解语言能力的培养
崔峦教授在全国第九届阅读教学大赛上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如何努力摒弃旧有的教学观念,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呢?教学中,我尝试进行了:利用文本,以读熟为基础,通过语言转述、重组、改换等运用方式,从而在活学活用中,体悟语言情趣,深化阅读理解,从内容的理解走向“语言的习得”。
另外,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训练就是对语言文字情感的直觉领悟,包括音调感情、面部感情和体态感情。的确,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感知语言,从理解中感受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包罗万象,而“语言表达能力”无疑是“语言文字运用”重要方面之一。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语言(说话、演讲、作报告)及书面语言(回答申论问题、写文章)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阵地即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一个人的谈吐反映他的性格气质、学识修养、兴趣爱好。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光靠口语交际课是不够的,还要利用好语文课堂上的某些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妙用插图,练说话。
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课文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插图,充分体现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能激发学生观察、联想,进而产生说话的兴趣。我们应积极利用这些插图来设计口语表达训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作者以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和一群少先队员为代表,写出了长安街上数万人民群众送总理的悲壮场面。在这里,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说说出现在插图中而课文又没有叙述的其他人,以拓宽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悟,锻炼口语表达的能力。又如《嫦娥奔月》一课中的插图“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美丽的嫦娥飘飘悠悠地一直朝着月亮飞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能力,说说此时嫦娥的心理活动,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重视复述,练口语。
复述是促使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重要途径。复述课文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积累语言和熟练地运用语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阅读课堂上,我们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复述形式,复述段落,复述全文,或详述、略述,甚至要求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在交流阅读感受的同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九色鹿》,此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口语化,情节曲折动人,为孩子呈现了一个神奇幻想的世界,符合孩子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分述故事情节,交流阅读体会,提倡理解的多维与多元。还可以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设计思辨性的话题,组织正方、反方进行论辩,相机引导、评点、激励,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说理的层面上得到训练。通过复述训练,促进学生实现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和内化,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巧用补白,促表达。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由于篇幅限制和编者布局的需要,有的在细节处有所省略,有的在结尾处言虽尽而意未穷,这些都为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留下了广泛的空间。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性的补白训练。如《掌声》中,“小英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故事十分动人”,我们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故事内容,从而达到训练口语表达的目的。通过诸如此类的课文补白,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是一个人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必须毫无例外的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领会的东西。”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拓展训练渠道,为学生积淀口语表达的深厚底蕴。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又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因此,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或是缺乏学科特点,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音乐课”、“活动课”,或是徒有形式缺乏内容,过分追求“自主”、“探究”、“合作”,使课堂热热闹闹,但真正落实到语言文字教学上的却不多,课堂实效性不高。关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我有一点看法:即将品词析句与培养语感相结合,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并能比较直接迅速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品词析句,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而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反过来,只有引导学生善于对那些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使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这就必须借助具体的文本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删减饰语,品析饰语的意境。比如,引导学生比较“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和“漓江的水真绿啊!”这两个句子,品味哪个句子表达得更生动、准确。这样的训练,无须教师精辟的分析,学生对那些饰语的意境和运用语言的准确精到的感受就会感悟得酣畅充分,语感得到训练。二是替换词语,品析原词的意境。比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一句中的“抽出”这个词用得十分传神,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生出”、“长出”、“冒出”等词语进行替换,再读一读,品味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感悟“抽出”一词所蕴含着的春天的勃勃生机。文章是具体语言构成的,优秀的文章无不是语言的艺术品。通过替换词语、品析比较,学生就会感悟到语言文字惟妙惟肖的表达效果。
四、读中感悟与积累语言相结合,有效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多读,尤其是要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使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仅易于理解它们的意思,还可以熟悉它们的运用方法。学生读熟了课文,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就可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落笔成文。我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十分注意通过朗读积累语言,有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动人画面,更是一段真挚的情感。我在执教本课时以“情”为线索,以“读”为切入点,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词句,品读重点文段,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亲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谐之美。
例如:文中有这样两处描写:(1)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2)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这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文句,它展现了人与鸟之间的和谐与真情。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句的深刻内涵,我在设计时并没有在理解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这部分时就出现这个文句,而是在学习了“海鸥对老人的情”这部分内容后,再进行回读,把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与“飞动的白色旋涡”进行比较学习,入情入境地进行对比朗读,让情感在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中、在一次次投入的朗读中升华,使学生真正地走入文本,融入其中,学生在读中深刻地领悟到:老人生前,海鸥与老人和谐共处,老人死后,海鸥对老人无比怀念,这不就超越人间的真情吗?此时的朗读不再是空洞的,而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学生的头脑中积累了语言,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语言训练,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鉴赏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这种和谐之美。
加载中,请稍候......